中俄北京條約勘界時,中國是怎麼失去大半個興凱湖的?


中俄北京條約勘界時,中國是怎麼失去大半個興凱湖的?

清朝末年,大清王朝風雨飄搖。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令大清王朝元氣大傷,1859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清王室倉皇出逃至承德。安插在今北京東城區的以俄國傳教士為掩護的俄國間諜迅速將中國國內的資訊通報給俄軍方。俄羅斯人是利用危機的高手,這兩次危機被沙皇俄國充分利用和經營,不費一槍一彈,分別逼籤和騙簽了《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兩個歷史條約的簽訂,一個是乘人之危,一個是趁火打劫。第二個歷史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給中國造成的損失尤其嚴重,興凱湖就是由此條約簽訂後被強割的。

中俄北京條約勘界時,中國是怎麼失去大半個興凱湖的?

在《中俄北京條約》中,對於興凱湖地區的邊界劃分有著詳細的規定。簡言之,發源於興凱湖的松阿察河河口和注入興凱湖的白稜河河口兩點之間的連線即為條約中規定的興凱湖段的兩國國界。如果按照先前條約劃分,興凱湖的大部分依舊是中國領土,這與沙俄的侵略需要發生衝突,於是在後期談判和實際勘界過程中俄方採取了“指鹿為馬”的強盜手段,強行擴大劃界範圍。

中俄北京條約勘界時,中國是怎麼失去大半個興凱湖的?

1861年,中俄雙方在《中俄北京條約》的基礎上進行勘界談判。當時松阿察河河口的位置已經確定,因此“白稜河”所在地就成為了劃分兩國國界的決定性因素。當時對於白稜河的具體位置,雙方存在著爭議。查遍吉林將軍歷年所繪地圖,以及早年所存吉林地圖,卻只有“白珍河”,並無“白稜河”。即使根據俄方提供的地圖,也只有一條位於興凱湖西南的“白志河”。清朝談判代表認為白志河即為白稜河,但是俄國代表卻指鹿為馬,一口咬定位於興凱湖西北岸、已經被俄軍佔領的土爾河為白稜河。

中俄北京條約勘界時,中國是怎麼失去大半個興凱湖的?

一個地圖上不曾存在過的虛假地名被俄國人玩弄到了極致,俄國人此番“渾水”可謂摸到了大魚,“白稜河”於是誕生了。俄國人強行在興凱湖西北角佔地和曲解地圖的努力都沒有白費,清政府尊重了俄國人的“佔地”行為,興凱湖西界由西南部變為西北角。白稜河從此不再是一條子虛烏有的河。

中俄北京條約勘界時,中國是怎麼失去大半個興凱湖的?

由於白稜河位置的“確定”,不但使興凱湖易手,而且由於白稜河的基點大幅北移,使興凱湖西部至瑚布圖河之間的大片土地也被割去。那麼興凱湖地區有多少土地因俄國人的惡意曲解被割走呢?

大約為7200平方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