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讀懂了《三體》?——《三體》閱讀前準備指南

1.學渣的剋星

(寫在正文前的提示,以下建議僅限於物理知識不佳的學渣,大神情自動忽略)

2020年已經接連閱讀了兩本非常燒腦並有趣的書,一本是汪潔《時間的形狀-相對論史話》,一本是科幻大神劉慈欣的《三體》第一部。為什麼要把兩本書一前一後拿來一起說,因為如果你像我一樣,本身就是個理科學渣,物理知識極度匱乏話,你基本是讀不懂《三體》的,不僅讀不懂可能還會帶來如學生時代在課堂上,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的悲痛與煩躁。從而開始排斥、放棄並且錯過這部科幻神作。

回想我在《三體》剛剛開始火起來,也就是大約2015年前後,我第一次看《三體》時候,正常的劇情部分還好,但是一到進入三體遊戲中的世界,抽象的三體世界觀與混亂的人物關係就會讓我持續的問號臉。。。,心想”這到底說的是個啥“?,就差要問自己那三個人生問題,“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幹嘛?”。總之那不是一段愉快的閱讀體驗,後來很快就放棄,並對這本小說存在了很久的偏見。

2.學渣的晉級

讓我能夠鼓足勇氣,重新拿起這本小說的前提是其實有兩個。一是萬維鋼的精英日課第三季中開篇就選了一個難啃的課題,就是愛因斯坦《相對論》,我第一次用聽的形式基本也沒聽懂,直到最近開始複習課程,一點點用筆記的形式才把這十幾節課程啃下來個七七八八,萬維鋼作為專業搞物理的,已經儘可能的將相對論講的簡單通俗且有趣生動,雖然談不上入門,但是的確燃起我對相對論,甚至整個現代物理的興趣。

接下來汪潔《時間的形狀》成功接棒,作為一個科普作家,在這本書中你可以更完整系統的學習到整個近現代物理學的重要突破和科學範式的變革。從伽利略的相對論到牛頓的經典力學再到麥克斯韋的電磁學方程,最終由愛因斯坦通過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完成了宏觀物理大廈,甚至是整個宇宙觀的核心框架。

這本書的最後還提到了一些由玻爾的哥本哈根學派推動的量子理論從微觀層面上研究的進展和成果,由於和主題無關因此篇幅不大,但是以微知著,也是受益良多。特別是其中關於時空(時間+空間)的維度介紹,一下子把我從三維拉到了十一維的高度,要不是有整個基礎打底,在看到三體世界科學執政官在創造質子二維化的過程中出現的幾次失敗以及最後成功後進行多維摺疊的那段,我的大腦估計肯定會短路宕機的。

為了真的體驗《三體》的宇宙觀和細節的邏輯,強烈建議提前做一些功課,至少在維基百科上預習幾個基本概念,我的建議有如下,相信我,這會對你閱讀流暢閱讀《三體》非常有幫助。

  • 電磁波的概念;
  • 光速的概念:
  • 光的波粒二象性;
  • 時空的概念;
  • 閔可夫斯基的四維座標;
  • 時空和宇宙的多維理論;
  • 微觀粒子中的原子、原子核、質子和中子;
  • 粒子加速器的撞擊原理;
  • 馮諾伊曼結構計算機;


3.學渣的選擇

可能在你看到這麼多生僻的概念後,會對我翻個白眼,說”這麼麻煩,給我一個幹嘛非要看的理由“。其實我也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有興趣和時間去為一本小說費這麼大的勁,現代社會讓我們都習慣於關注自己,所有的行為和決策都是基於個人的利弊得失,並且精英盤算。我們努力的自己把生活活得很渺小和平庸,我們的眼界和思維見識變得工具化和尺度日趨狹窄。好在人類發明了天文望遠鏡,極大的拓展了探索的邊際。好在有這麼多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通過百年的數據積累和科學論證,為人類搭建了通往統一理論的梯子。也好在有這麼多優秀的科幻作家,能讓我們在極其有限的個體生命裡能夠體驗屬於未來的圖景。

但是如果你能在力所能及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三體》必不枉你的時間的付出,甚至會改變你對時間這一維度的認知。

《三體》本身的是一部非常硬科幻小說,大劉曾公開場合說過,在創作過程中有模仿科幻大師克拉克的作品《2001太空漫遊》影子,這部於1968年完成的小說我也讀過,庫布里克同步改編的電影我也看過。我覺得大劉還是有謙虛和向大師致敬的成分,這兩部作品的風格完全不同。在那個年代太空漫遊就就好像畢加索的畫,充滿想象力和視覺衝擊。而《三體》更像達芬奇的畫,嚴謹而神秘。

推薦你趕快去體驗《三體》的宇宙世界。我也會在接下來一起和大家共同分享閱讀的收穫。

你真的讀懂了《三體》?——《三體》閱讀前準備指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