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創業之初,阿里有十八羅漢,而騰訊卻只是五虎將?

呂良澤老師在輔導創業項目的過程中經常遇到創業者提到這樣一個問題:

我這個創業項目需要幾個合夥人?古有"桃園三結義",甚至還有"梁山一百單八將"的典故。這些中國故事講的都是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合力辦大事。

為何創業之初,阿里有十八羅漢,而騰訊卻只是五虎將?

事實上,對於一個創業項目,發起創始人、CEO到底需要幾個合夥人,與該創業項目所處行業、產品形態,採用的商業模式和創業項目所處的階段都息息相關。

早期階段的阿里巴巴,是一個國際貿易網絡平臺。要想把這個互聯網平臺做好,大體上需要以下幾類人才:第一,負責建立互聯網網站的人才,包括編寫代碼的技術工程師和技術部門的負責人;第二、負責理通整個網站流程、界面,體驗改良等方面的產品經理;第三、幫助互聯網獲取流量的運營經理。這三類人才是阿里巴巴平臺最基本的網絡技術相關的支撐。

為何創業之初,阿里有十八羅漢,而騰訊卻只是五虎將?

作為外貿+互聯網平臺,阿里巴巴還需要有外貿背景的專家作為重要合夥人。馬雲就是這樣一個外貿專家,他熟知外貿出口業務。但僅憑一人之力遠遠不夠。對一個外貿平臺來說,發掘和服務需求側重點、利益點等方面都截然不同的買家和賣家,分別需要兩個業務合夥人來運營。所謂“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 一個人的力量勢單力薄,但是,眾人拾柴火焰高!像阿里巴巴這樣大的互聯網外貿平臺,就需要六七個專家級能手支撐平臺才能穩當運作,更不用說還需融資、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算下來,大概就需要十個左右合夥人支撐,才能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跑得又穩又快。

相比與阿里巴巴創立時“18羅漢”的合夥人團隊,一開始以工具形式出現的騰訊,“五虎將”的創始團隊貌似稍顯單薄。眾所周知,騰訊是由五君子共同創辦,這五位創始人在創業前最主要的關係就是同學和同事。馬化騰認為,這樣的關係“心態上會好很多,可以相互吵架不記仇,相對在外面萍水相逢的,遇到爭執的話很容易出問題。”一直到後來,他的合夥人團隊也沒有像阿里巴巴那樣膨脹,要知道,2014 年阿里巴巴上市時,其合夥人團隊從原來的18人增加到30人左右。這正是因為兩者有著不同的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前者是外貿互聯網平臺,後者是一個聊天工具;前者靠販賣流量生存,後者依靠流量轉化遊戲業務為生;前者在發展進程中,衍生的業務鏈條和業務生態越來越多,而後者業務形態一直比較單純。

著名天使投資機構真格基金,在創辦時也只有兩個合夥人——徐小平和王強,他們曾與俞敏洪並稱為新東方的“三駕馬車”,隨後離開新東方,創立真格基金,成為著名的天使投資人。

因此,在回答一個項目開始時到底需要幾個合夥人這樣一個帶有哲學屬性、哲學高度的問題時,我們認為,無論這個創業項目是一個工具型的產品,還是一個大到類似阿里巴巴這樣的互聯網交易平臺,抑或是通過輸出資金和一部分創業服務來實現業務開展的真格基金,這些不同的創業項目,無論他屬於何種商業模式、處於哪一發展階段,CEO所需要的合夥人數,主要取決於這個項目在市場上建立起其核心競爭力所需要的核心知識、技能架構,而這些知識技能架構需要在幾個人身上體現才能夠維持它的市場競爭力,創業項目就需要幾個合夥人。

如果一個人同時具備項目發展所需的所有核心知識技能架構,那他就可以獨自創業。但是一般來說,孤膽英雄,獨攬大局,即使他能力再強,擁有能夠維持創業項目所需的所有技能架構,但在這個市場競爭激烈、信息傳播和內外環境變化非常快的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時代,我們仍希望創業者至少還要找一個甚至幾個合夥人。畢竟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是非常有限的,一旦創業項目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問題,創始人就會焦頭爛額;並且一個人缺乏“Argue機制”, 總是"一言堂",決策難免有失偏頗;另外,個人所掌握的信息、資源都極其有限,處理的事情在單位時間內也極其有限。更何況,人有生老病死,一人獨撐的項目,內在自然風險就很大。

所以,我們建議合夥人團隊至少需要幾個人,最好是創始人知識技能比較全面,其他幫手合夥人各自知識技能互補、性格與創始人和諧,而價值觀相近者。

如果覺得文章有理,快來關注、轉發由《唯核不破》作者呂良澤老師創辦的“牧童智理”這個專注於創業管理和投資經驗分享的專欄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