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每人發8000,美國靠“發錢”刺激經濟

每月每人發8000,美國靠“發錢”刺激經濟

文丨宗威

受疫情影響,很多國家實施封鎖政策,工廠停工、企業關門,導致民眾生活陷入困頓。如何保障民眾的基本生活,成為各國政府需要解決的難題。

前兩天,美國政府和國會參議院就2萬億美元經濟刺激方案達成協議。方案的一部分包括全民發錢計劃,擬於4月起向每位成年人發放1200美元、未成年人500美元現金,以幫助美國民眾度過難關。

每月每人發8000,美國靠“發錢”刺激經濟

在疫情引發經濟困難後,多個國家都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措施,類似的發錢計劃已有多個國家推出或準備推出。對全民發錢是否合理爭論不一,有分析認為,給民眾發錢是一舉兩得,改善了生活又刺激了消費,也有人質疑羊毛出在羊身上,國家發的錢最終還是民眾買單。

美國每人發1200美元

還記得華裔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楊安澤麼?他的核心政策之一是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每月給每個18至64歲的美國人發放1000元美金,不附帶任何條件,以應對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對就業市場帶來的衝擊。

楊安澤當初提出這一政策後幾乎遭遇群嘲,沒想到在他宣佈退出總統競選一個多月後,居然讓特朗普給“抄了作業”。

每月每人發8000,美國靠“發錢”刺激經濟

當地時間25日,高達2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在參議院投票通過。這項經濟刺激計劃包括失業救濟、小額貸款和家庭補助等,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家庭補助這塊,簡單理解就是直接給民眾發錢——

單身成年人每人1200美元(約合人民幣7117元),17歲以下未成年人每人500美元(約合人民幣3558元)。

當然,門檻肯定是有的,不是所有人都有錢拿:

年收入低於7.5萬美元的才有資格拿到全額補助;年收入在7.5萬-9.9萬美元之間的可以拿到部分補助,補助金額隨年收入增加遞減;年收入超過9.9萬美元的,對不起,補助沒你的份。

根據美國稅務政策中心的推算,全美約90%的民眾能拿到全額或部分補助,補助計劃總預算約2500億美元,最早於4月上旬正式啟動,以退稅或郵寄支票等方式發放到民眾手中。

在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美國經濟發展停滯後,直接發錢是否該納入政府財政刺激措施中就不斷被討論,但一直沒有定論。

這項計劃最早由共和黨的億萬富翁參議員羅姆尼提出,後來被財政部長姆努欽寫到聯邦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中,不過當時的設想是每人發1000美元(未成年人500美元),個人年收入上限是6.5萬美元。

每月每人發8000,美國靠“發錢”刺激經濟

方案送到參議院後,大佬們覺得1000美元太少,於是大筆一揮提至1200美元,同時把年收入上限提高到7.5萬美元,整套經濟刺激方案總額也由1.8萬億美元增加至2萬億美元。

儘管由於一些細節問題經歷了一些波折,特朗普仍在方案通過後馬上發了條推特,“國會參議院投票96:0。祝賀美利堅!”

各顯神通的發錢計劃

實際上,在疫情導致全世界經濟幾近停擺後,各國相繼準備了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有類似給民眾發錢措施的國家不在少數。

鼓吹“群體免疫”的英國是最早宣佈給困難民眾發錢的國家之一。

一個星期前,英國政府宣佈推出一攬子抗疫政策,其中包括政府將為無法工作的人員支付80%薪酬,頭3個月每月最高2500英鎊(約合人民幣21044元)。

每月每人發8000,美國靠“發錢”刺激經濟

從英國國內普遍收入情況來看,這一數值甚至略高於月收入的中位數。按照《金融時報》的估算,英國約有300萬人的工作受疫情影響嚴重,這一計劃將耗費至少數十億英鎊。

德國緊隨英國於23日公佈了一項總預算為500億歐元的發錢計劃——

小企業主(1至5人就業的公司),個體戶如藝術家、職業攝影師、護理員等,每月可得到9000歐元(約合人民幣6.9萬元)的補貼,為期三個月;5人至10人的公司可獲15000歐元(約合人民幣11.6萬元)的補貼,為期三個月。

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也在本週相繼加入發錢大軍——

澳大利亞推出的660億澳元救助計劃,將為受疫情影響的臨時工或自由職業者,提供每兩週550澳元(約合人民幣2315元)的“新冠補貼”;加拿大計劃耗費1070億加元,為因疫情失業人員提供每月2000加元(約合人民幣9982元)的補貼,最多可以領四個月。

還有一些國家正在醞釀發錢計劃。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政府近期正在研究一項緊急經濟政策,措施之一包括或最早於5月開始向收入大幅減少的家庭發放20萬-3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29萬-1.93萬元)的現金補助。

每月每人發8000,美國靠“發錢”刺激經濟

該項計劃的難點之一是收入標準的設定,日本政府的初步設想是在設定收入標準後,把發放對象縮小到約1000萬個家庭(整個日本有約5300萬個家庭)。

新西蘭財政部長羅伯遜本週三也證實,政府正在討論向所有新西蘭人支付基本收入以維持生存的事宜。此前有新西蘭經濟學家建議政府將標準設定為每週200紐元(約合人民幣828元),照此推算全年花費將高達51.5億紐元,佔新西蘭政府的總支出一半以上。

發錢有用嗎

綜合美英德等國的發錢計劃來看,各自走的路線略有差異——

美國走的是“陽光普照”路線,錢不算多但輻射範圍廣,操作層面更方便;英德加澳等國則更有針對性,單項補助金額更高,具體實施起來也更麻煩。

每月每人發8000,美國靠“發錢”刺激經濟

但無論是哪種發錢計劃,都繞不開兩個問題:錢從哪來?發錢的實際效用好嗎?

對本就因疫情導致財政減少的各國來說,再要拿出這麼多錢確實不容易,但也是沒辦法的事。而錢的來源,簡單來說就兩字:發債。

國家發債,好比個人透支刷信用卡,花的是未來的錢。為此,美國剛發了3000億美元國債,德國議會宣佈允許政府無限制發債……

有人說,這不是飲鴆止渴麼?的確是這樣的,政府債務一般有個上限,超過上限是非常危險的,最壞可能導致國家破產。但現在的情況讓各國別無選擇,只能寄希望於未來經濟發展好起來。

每月每人發8000,美國靠“發錢”刺激經濟

(美國國債近年增長迅速,早已超過債務上限)

至於發錢的實際效用好不好,短期來說肯定是好處多多的。

現在很難計算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具體影響,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比2008年金融危機的破壞範圍更廣、對普通民眾的影響更大。想想有多少人會因為疫情失業吧,發錢至少能幫助他們暫時改善下生活,解決短時間內的困難。

從長期來看,發錢的效用就比較難評估了。

比如,按美國人均消費支出2.45萬美元算(2018年數據),政府發的這1200美元,都不夠一個星期花的。而且若疫情持續下去,政府要不要繼續發錢?要不要增加發錢數額?會不會有人故意失業領補助?

所以,發錢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最重要的還是打贏防疫戰,儘快結束疫情,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 內容僅代表筆者觀點,不代表搜狐立場 -

每月每人發8000,美國靠“發錢”刺激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