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可採蓮,真是去採蓮嗎?後面幾句才是真實用意


江南

漢樂府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這首民歌不厭其繁,反覆吟詠魚兒戲在蓮葉東,戲在蓮葉西,戲在蓮葉南,戲在蓮葉北,為什麼要有這樣的寫法呢?只是為了說魚兒的自由自在嗎?要想讀懂這首樂府詩,就讓我們先來看看另外三個詩詞作品。


江南可採蓮,真是去採蓮嗎?後面幾句才是真實用意


之一

《採菱曲》

梁 徐勉

相攜及嘉月,採菱度北渚。

微風吹棹歌,日暮相容與。

采采不能歸,望望方延佇。

倘逢遺佩人,預以心相許。


徐勉,南北朝時期南梁的名臣。本首詩有民歌的風格,加以詩人的藝術手法,呈現給我們一首佳作。

姑娘們相約,在大清早,趁月亮還未隱去就趕往水邊採菱,甜美的船歌被輕風吹散在水面上,姑娘們的小船穿梭在菱花之間,直到太陽西沉,依然捨不得划船歸去。

詩的前四句,為我們描畫了少女採菱的美好畫面,清新淳樸之風撲面而來。後四句突出了重點:

江南可採蓮,真是去採蓮嗎?後面幾句才是真實用意


少女遲遲不願回去,在江邊佇立徘徊,原來是別有心事。詩人用"采采"和"望望"兩個疊音詞,生動細緻地刻畫出少女心有所想,顧盼期待,卻又羞於讓人看破的情態。

倘若遇到那個以佩相贈的少年,"我"一定要向他表露出"我"的心意。

在這裡,只出現了"遺佩人",詩中並沒有透露是何時"遺佩"、如何"遺佩",讀者們只能從字裡行間來猜測:曾經有那麼一刻,少女在江邊遇到了一位少年,少年一見傾心,贈少女以佩環,少女羞於回應,可是自此後內心再不平靜,少年的身影已經烙印在少女的心中了。因此,她熱切地與同伴相邀,不顧天早露重,再來至水邊,"采采望望"只為了能再見少年,一述心曲。

本詩中的江南少女,借採菱來尋找愛情。

江南可採蓮,真是去採蓮嗎?後面幾句才是真實用意


之二

梁元帝蕭繹,有一首《烏棲曲》

烏棲曲

沙棠作船桂為楫,

夜渡江南採蓮葉。

復值西施新浣紗,

共泛千里瞻月華。


江南水鄉,一派旖旎的風光,微風盪漾,水面上波光粼粼,蓮葉遮天。用名貴的沙棠木作船,用蘭桂作槳,在暝暝的夜色中,泛舟湖上採蓮。荷花點點,清香陣陣。此時恰遇湖邊的佳人,身姿曼妙,玉手纖纖,面如芙蓉,初來浣紗。與此佳人攜手,蕩蘭舟,乘夜色,享月華。情投意合、攜手相伴,這就是愛情美好的樣子。

本詩完整來看,主人公的"夜渡江南採蓮葉",其實是暗含"採蓮"之外的特殊期待的,其意不在"採蓮"而在"共瞻月華"。


江南可採蓮,真是去採蓮嗎?後面幾句才是真實用意


之三

晚唐時代,皇甫松寫有一首《採蓮子》,全詞如下:

採蓮子

船動湖光灩灩秋(舉棹),

貪看年少信船流(年少)。

無端隔水拋蓮子(舉棹),

遙被人知半日羞(年少)。


湖水盪漾,水波瀲灩,長空與秋水相映,小船慢慢行在水上,又似行在雲端。船上的少女因何不動漿,任小船隨波漂流?原來,不遠處的岸上,正有一位翩翩少年,俊美如玉。正是這"無雙公子"吸引了船中少女的目光。船下湖水微瀾,船中少女的內心也泛起陣陣漣漪。忽然間,少女隨手抓起一把蓮子,拋向少年的方向。這樣的小動作卻遠遠地被他人看到,少女粉面轉紅,低頭羞赧了很久。

本詞生動活潑,詩人通過"信船流"來寫少女"貪看"俊美少年郎的嬌憨直率;通過"無端拋蓮子"來寫少女追求浪漫愛情的大膽與奔放;又通過"遙被人知半日羞"寫少女的純潔可愛。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江南可採蓮,真是去採蓮嗎?後面幾句才是真實用意


從古詩詞作品中,我們不難窺見,古代江南地區,在湖邊江上,盪船採蓮,青年男女遙相嬉樂,是一種風尚。


知道了風尚如此,那麼再看這首《江南》,我們就能明白,詩歌中反覆吟詠的"魚戲",是"指東打西",是暗喻江南民風淳樸,青年男女大膽追求愛情與幸福,在田田荷花蕩邊的美好與甜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