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考幼師?你要清楚“班杜拉”才行~

班杜拉(Albert Bandura),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他提出了社會認知理論、交互決定觀(交互作用論)、觀察學習、自我效能感等觀點。

一、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認為兒童通過觀察他們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為而學得社會行為,這些觀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號表徵的形式儲存在大腦中,來幫助他們模仿行為。認為平時的日常生活是觀察學習的過程。

二、交互作用論

交互作用論也叫三元交互作用論或三位一體的交互決定論,是班杜拉學習理論的重要內容。

這一觀點認為個體、環境和行為是相互影響、彼此聯繫的。班杜拉認為,在社會認知理論中,行為和環境都是可以改變的,但誰也不是行為改變的決定因素,比如攻擊性強的兒童期望其他兒童對他產生敵意反應,這種期望最終達到的效果會使該兒童的攻擊行為更有攻擊性,從而又強化了該兒童的最初的期望。

三、自我效能

在個體因素中自我效能是一個重要因素。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自己在特定行為活動中能否導致特定結果的預期,而不是對行為將產生的結果的直接預期。簡單說就是在遇到一件事情的時候對於自己能不能完成做一個估計。

四、觀察學習的過程

觀察學習不要求必須有強化,也不一定產生外顯行為。

試驗方法

在斯坦福大學幼兒園參與實驗的是36位男孩和36位女孩,年齡3—6歲,平均年齡是4歲零4個月。

這些孩子被分為8個實驗組。在這些參與實驗的孩子中,24位被安排在實驗對照組,其他的被分為兩組,每組24人。其中的一組去觀察攻擊性行為成人模特,另外24位兒童觀察非攻擊性成人模特。

最後這些孩子又被分為男孩和女孩兩個組,在每一組中有一半是觀察過同性成人模特的,另一半是觀察過異性成人模特的。

在試驗之前班杜拉對孩子們的攻擊性做了評估,每個組參與實驗孩子的攻擊性平均是大體相等的。最終得出結論,孩子的做法是和他們所觀察到的做法大體一致,他們通過觀察得到學習,習得了一些技能並呈現出來,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受他們所觀察到的男性和女性的做法息息相關,簡單說兒童會向他們同性別的成人學習行為,是通過觀察模仿進行。

班杜拉把觀察學習分為以下四個過程:注意、保持、動作再現、動機作用。

看了之後得到了學習,存儲在自己的頭腦中,後自己重現觀察到的動作,最後是因為觀察到了某種行為產生後得到了獎勵所以自己才去做這件事情。

五、強化種類

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受兩種因素的影響:一是行為的結果因素,即強化。二是期待。班杜拉將強化分為: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

1.直接強化

直接強化:是指通過外部因素對學習行為予以強化。

例如:早上出門,看見鄰居拿著一把傘,你也回屋取了一把傘,結果今天下班的時候下雨了,那把傘正好用上了。

2.替代性強化

替代性強化指觀察者因看到榜樣受強化而受到的強化。例如當教師強化一個學生的助人行為時,班上的其他人也將花一定時間互幫互助。此外替代性強化還有一個功能,就是情緒反應的喚起。

例如:當電視廣告上某明星因穿某種衣服或使用某種洗髮水而風度迷人時,如果你直覺到或體驗到因明星受到注意而感覺到的愉快,對於你這是一種替代性強化。

3.自我強化

自我強化依賴於社會傳遞的結果。社會向個體傳遞某一行為標準,當個體的行為表現符合甚至超過這一標準時,他就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獎勵。

例如,在學習中給自己定位一個目標,一個星期之內看完一本書,完成時獎勵自己一支鋼筆,這是你對自己的強化,是一個自律的過程。

在學習班杜拉理論的同時結合實際例子去記憶會好很多,在考試中出現選擇題也會迎刃而解,另外就是心中要有知識點,班杜拉的主要理論是什麼,作為一道簡答題我們要答得,答的具體,另外在考試中要按著知識點的前後順序完整並工整的寫出答案,讓人有一種一目瞭然的而感覺,分成1、2、3、條會更加清晰些,將知識點融會貫通!

想要考幼師?你要清楚“班杜拉”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