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的兩個啟示

《我不是藥神》的兩個啟示

一個是對國產電影的啟示,一個是對天價藥的啟示。

先說第一個,電影尺度的問題

《我不是藥神》為什麼會刷爆中國的朋友圈?答案是:類似關注社會現實的民生題材國產電影太少。

之前我們的國產電影,更多聚焦在喜劇上,就連徐崢也都是以囧系列起來的。但這樣的電影,有意思、沒意義,而且時間長了也讓人乏味。

對於龐大的中產消費群體來講,這類電影是沒有持續的吸引力的。

而除了喜劇,國產電影就是那些所謂的大片,模仿美國工業化電影,結果又四不像,不倫不類,不知所云,乾巴巴的。

而人人關注的社會現實問題,電影的創作者往往選擇迴避。既沒有像韓國電影那樣,關注社會焦點問題,也沒有像印度電影那樣注重社會現實民生領域。

可事實上,聚焦社會現實、民生問題才有影響力。

像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你都不知道它是電視劇還是新聞報道。那段時間,基本上是電視劇一邊播著,現實中類似新聞事件一邊報道著。

而這次《我不是藥神》不僅把之前的新聞事件改編直接搬上大屏,更是引發社交媒體有關醫療問題方方面面的深入探討。

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天價藥。

天價藥,直指住房教育醫療三座大山當中最重的一座,而且人人都回避不了、都會擔心的選題,自然會引發共鳴、引爆輿論。

很多時候,電影創作者選擇迴避,歸罪於尺度。其實是自己把自己給嚇怕了。

《人民的名義》在立項的時候,很多臺不敢接,覺得尺度大。可事實證明,並沒有問題。《我不是藥神》估計一些電影人也會覺得敏感,但事實上並沒問題。

中國文藝工作者一定要搞清楚,邊界是自己爭取的。你不去爭取,你怎麼知道不行呢?

除了自己嚇自己,還有就是給龐大的電影消費市場給慣壞了。

跟中國其他領域一樣道理,中國市場規模龐大,然後隨便一個產品和服務,就可以賺錢。商品的生產者,不用強化高精尖發明和創新。就像中國芯片不行,中國汽車不行,一樣道理。

中國電影市場,沒有對世界電影完全放開,如果放開,根本沒有這些爛片的生存空間。

這是對國產電影的啟示。

再說第二個,高價藥的問題

看過《我不是藥神》之後,人們普遍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我們沒有仿製藥,而印度有?

歸納起來理由有這麼幾條:

第一,印度法律支持仿製藥;

第二,仿製藥也不是誰都能夠仿製出來的;

第三,維護專利法。因為新藥研發投入巨大,一旦失敗,損失巨大。藥品又不像蘋果手機那樣,消費者龐大可以分擔成本。病人就那麼多,只能高價。

要不要支持仿製藥?我覺得沒有絲毫問題。任何行為,都是基於最高原則。法律也是。

在仿製藥的問題上,最高原則是什麼?生命!就像國與國交往,法律原則最高的嗎?不是,是本國利益原則。

那麼同樣,對於要不要支持仿製藥上,起作用的不是法律,而是生命這一最高原則。

也不要覺得很卑鄙什麼的。

美國總統林肯很偉大吧,他主導了廢奴。可實際上,他的廢奴不過是為了更好的戰勝南方利益集團罷了,廢奴可以激發底層人民參與。但林肯的廢奴,也不是一視同仁的。對於北方利益集團,並沒有廢奴。

同樣,要不要仿製新藥,專利法不是最先考慮的對象。印度之所以成為窮人的藥房,印度支持仿製藥,就在於此。

而仿製藥之外,還有一個渠道:納入醫保。

電影中提到的這種藥,最後就是納入醫保降價的。

醫保是什麼,醫保是社會安全網。當老百姓吃不起高價藥,只能等死的時候,這說明安全網沒有足夠安全。

如果安全網出現漏洞,那麼出現任何社會問題,都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生命是最高原則。

除了醫保的不給力,還有一個現象是,這些正版藥,在中國賣的,比在其他國家賣的貴。

是中國的人均GDP高嗎?不是;是中國的老百姓富嗎?不是。是醫藥鏈條上的吸血者太多、太狠。

之前有進口關稅,現在零關稅。這就對了,本來救命的,政府就不要在救命錢上薅羊毛了。

進口藥比其他國家賣的貴,除了關稅之外,還有利益鏈條。而這個利益鏈條,就是潛規則導致的,比如回扣等。

現在的問題是,一方面,為了專利法,沒有支持仿製藥生產,而另一方面,面對高價藥,又沒有從納入醫保、消除利益鏈條等入手,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我不是藥神》改編自真實的新聞事件。這一事件,也引發了對進口天價藥的思考,從制度層面進行了相應的解決,納入醫保;但顯然,怎麼破除不正當的利益鏈,更為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