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易烊千玺发冠:你不知道的汉服文化“头等大事”

被誉为服道化良心古装剧的《长安十二时辰》,一度因为易烊千玺饰演的李必头上竖簪的发冠引发争议而上了微博热搜。李必所戴的发冠分两种,一种是玉色的“上清芙蓉冠”,一种是褐色的“玉清莲花冠”,所插的发簪是“子午簪”,是道家正确的发冠戴法。一个发冠就有这么多讲究,作为华夏礼仪之邦,这也只不过是庞大服饰体系中的九牛一毛而已。

《长安十二时辰》易烊千玺发冠:你不知道的汉服文化“头等大事”

五千年前,炎帝与黄帝等部落首领相互征战,胜者为王,中原地区慢慢出现了一个庞大的部落,这便形成了华夏族。华夏族经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由于汉朝威名远扬,华夏族人民被外族成为“汉人”,因而,汉族便成为了华夏族的别称,一直沿用至今。所以,汉服也被成为“华服”。

在西周时期,周文王制定礼仪规范,也为服饰制定了体系规范。后代汉人在这个体系的基础之上,根据气候演变与文化发展,逐渐将汉族服饰发展成一个适应各个场合、款式丰富的庞大服饰体系。而发冠,只是头衣的一种。

《长安十二时辰》易烊千玺发冠:你不知道的汉服文化“头等大事”

上古贵族男子的头衣有冠、冕、弁。其中,冠是贵族所带的普通帽子。贵族男子20岁要行冠礼,意味着成年。所以,如果一个男子戴着冠,那他基本可以判定是达官贵人。因为戴冠要束发,所以,古人也用“结发”“束发”来代指成年男子。古人不戴冠的只有4类人:小孩、罪犯、异族人、平民。

《晋语》中记载: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所以冠有着凛然不可侵犯的地位,也代表着君子的气节。卫国内乱的时候,子路被敌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哪怕就是死,冠也不能掉。于是他停下战斗重新系好缨,冠倒是戴稳了,子路也被敌人杀死了。

《长安十二时辰》易烊千玺发冠:你不知道的汉服文化“头等大事”

齐景公有一次带着宠妃,披头散发地驾马车出城,结果在城门口被一个跛脚的守门人拦住,斥责他:您不是我的君王。衣冠不整,被自己的守门人严词拒绝,齐景公羞愧难当,他接连接天都不好意思上朝。

冕和弁

冕是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后来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有旒,王维有诗云: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冕旒”成了帝王的代称。旒,是挂在冕下的一串串小圆珠。弁,也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头衣,分为皮弁和爵弁,由白鹿皮制作,据东汉《释名》记载,两者只是颜色不同,形制完全一样。

《长安十二时辰》易烊千玺发冠:你不知道的汉服文化“头等大事”

冠、冕、弁,大同小异,冠是三者的总名,都是平时的服饰,如果要打仗的话,就要戴“胄”。

古代叫胄,后世叫盔。

戴胄不需要摘掉冠,而是直接戴在其上。见到尊者、长者,就要摘掉胄,以示尊重。《左传》记载秦晋殽之战之前,秦军路过周天子的北门,“左右免胄而下”,按照周朝礼仪,两国交兵,一国之军臣见到对方的国君,都要摘掉胄,行君臣之礼。

《长安十二时辰》易烊千玺发冠:你不知道的汉服文化“头等大事”

说完贵族的头衣,再说平民百姓的头衣。对百姓而言,虽然不戴冠,但要留全发,上罩头巾,这也有个叫法,称为“帻”。在《汉书》里,馆陶公主带着她的面首董偃去拜见汉武帝,董偃戴着绿帻跪拜谢罪,汉武帝不仅没有怪罪他和馆陶公主的关系,还赐给了他一套衣冠,承认了他作为馆陶公主男宠的合法身份。其中的绿帻,在汉制里,是贱人之服。而汉武帝的赐服之举,则表示他赐给了董偃身份。

《长安十二时辰》易烊千玺发冠:你不知道的汉服文化“头等大事”

女性的头饰

唐代以前,女性是没有发冠的。女孩子在15岁那年,如同男子20而冠一样,把头发盘到头顶,插笄固定,寓意到了婚配年纪,也称“及笄之年”。对没有冠的女性而言,头发就是最好的装饰。

据说,卫庄公在城楼上看到一个妇女的头发很美,于是找来剃光了她的头发,送给自己的宠妃做假发。女性虽然无冠,但贵族与一般平民的头饰还是有差别,这种差别在于笄簪。贵妇人用的笄簪,饰以珠玉,也称步摇。而穷苦人家的女儿,则用骨、竹等,所谓荆钗布裙。

《长安十二时辰》易烊千玺发冠:你不知道的汉服文化“头等大事”

五千年华夏文明,四千年民族传承,历风雨飘摇、朝代替更,汉服凝聚着祖先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华夏民族文化风貌。在某种意义上汉服更是一个伟大文明的缩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