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硯說古:每一方古磚硯背後 都有厚重的歷史 鮮活的人物

品硯說古:每一方古磚硯背後 都有厚重的歷史 鮮活的人物

詩云:

昨日銅雀臺

今朝桌上硯

忽如一夜雨

世間已千年

近日偶得古磚硯兩方,一大一小,一長一方,高古淳樸,幽森透亮,磚質細膩,文字圖案俱佳,把玩不止,甚喜。

文房四寶,硯為其一,雖列之末,卻為最古。唐宋以來就有“四大名硯”之說。或曰: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其他尚有青州紅絲硯、曲阜尼山硯、紫金硯、松花硯等數十種之多。

一曰端硯,產於嶺南端溪之斧柯山(廣東肇慶)。為群硯之首。紋理綺麗,天眼自然,發墨不損筆毫。與湖筆、徽墨、宣紙並稱為文房至寶。

二曰歙硯,產於徽州歙縣。其石堅潤,色如碧雲,滑不拒墨。

三曰洮硯,產於洮州(今甘肅卓尼縣)。石在洮河深水之底,綠如藍,潤如玉,關山之外,大河之底,得之為無價之寶。

四曰澄泥硯,最早產于山西絳州,屬陶瓷硯。孕於漢,興於唐,盛於宋,明代達爐火純青。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有玫瑰紫、硃砂紅、蟹殼青等珍品,歷代皆為貢品。

四大名硯,三為石硯,一為陶瓷硯,史上還有銅硯、鐵硯、玉硯、漆硯、木硯、紙硯,等等,宜時宜地,各有千秋。

品砚说古:每一方古砖砚背后 都有厚重的历史 鲜活的人物

磚硯是指以古磚為材料刻制的硯臺。傳世的磚硯多為秦磚、漢磚、晉磚。此皆因秦漢以來,帝王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墓,所用磚瓦為官府督辦,堅實細膩,且兩側或背面多有模印。有的是紀年文字,記述製作年代、地點、製作人姓名,有的是吉語銘文,還有人物圖騰,紋飾古樸簡約。古磚記載著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文字書法的演變,有厚重的文化積澱。

唐宋開始,文人墨客發現用秦磚漢瓦制硯,非常好用,且極具觀賞收藏價值,競相效仿,以至於一磚難求,堪比金玉。如用漢高祖未央宮和曹魏銅雀臺的磚瓦製作的傳世之硯,如今皆深藏故宮博物院。直到近代吳昌碩大師,作畫寫字多用磚硯研墨。大師曾作詩一首:“缶廬長物唯磚硯,古隸分明宜子孫。賣字年來生計拙,商量改為水仙盆。”當年魯迅在北京被周作人夫婦趕出家門之際,亦是懷抱一磚硯而出。

當然,制磚成硯還須一定程序,古稱封蠟。即用糯米或油、臘一類物質加溫煮沸,放入磚瓦,填實縫隙,方可使用。

品砚说古:每一方古砖砚背后 都有厚重的历史 鲜活的人物
品砚说古:每一方古砖砚背后 都有厚重的历史 鲜活的人物

細觀筆者所得二磚硯,雖非上品,亦有回味之處。先說一塊長盈尺,寬約三寸的,背面為魚網紋飾,一側有印製圖文。惜首字紀年不清,為X年七月五日。後為田地銭財的吉圖。據考,似為晉磚。另一塊約三寸見方,渾然黑亮。一側有細膩嚴謹魚網紋,另一側是陽刻文字。細看,為建元二年。經查,建元為西漢第七位皇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前87年)的第一個年號。建元二年即公元前139年。劉徹誰也?竟為萬古不朽的漢武帝。他16歲即位,勵精圖治,一系列內外政策,奠定了中華疆域版圖,開創了漢武盛世。同時代亦有出使西域的張騫,撰寫《史記》的司馬遷,還有蘇武、霍去病、董仲舒等名垂青史之人。

品砚说古:每一方古砖砚背后 都有厚重的历史 鲜活的人物

嗟乎,每一方古磚硯背後,都有厚重的歷史,鮮活的人物,傳世或不為人知的故事。

大疫未止,

春風已至,

品硯說古

是為幸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