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成長》:從深陷焦躁過渡到淡定從容,成為心智成熟之人。

大家還記得“杞人憂天”的故事嗎?

故事講述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

有人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裡活動,怎麼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那個人說:“天如果是氣體,日月星辰不就會墜落下來了嗎?”

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麼。”

那個人又說:“那地壞了又怎麼辦呢?”

開導他的人說:“大地是土塊堆積成的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麼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行走跳躍,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麼還擔心會陷下去呢?”

經過這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放下心來。


01

這個故事,大家看了都會覺得這個杞國人真好笑。可回過頭想想,在我們的身邊是不是也有許多這樣的人呢?甚至自己也此刻也在為某些不確定的事情焦慮中。

孩子在上學,會想著不知道孩子在學校有沒有受到欺凌?

日常工作中,看到其他人聚一起聊天沒叫你,就擔心是不是大家不喜歡你要孤立你。

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總害怕自己哪裡不得體,又怕說錯話惹對方不高興。

這些焦慮的情緒,往往使人身心疲憊。

不管人生是否真的艱辛,我們總是習慣於用那顆焦慮的心來給自己編故事。情節類似,而且結果都不太好。如果事情出錯了怎麼辦?如果被我搞砸了怎麼辦?如果我讓自己看起來像個笨蛋怎麼辦?……


《內在成長》:從深陷焦躁過渡到淡定從容,成為心智成熟之人。


02

美國著名臨床精神醫學博士、情緒研究專家塔瑪·瓊斯基說:“不確定是人生的一部分,但如果用焦慮的說法來說故事,不確定永遠都會讓事情出錯。

人之所以容易焦慮,是因為在石器時代,人類大腦內的防禦系統,為了保護人類不受到生存環境的危害,一有什麼風吹草動的,就發出警報,不管是否是真的危險。

而現今的人類,已經很難再被其他物種所傷害,但大腦內的防禦機制卻還在恪盡職守的工作著,這就導致了只要出現危險信號,哪怕這個危險其實極其細微,都會讓我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這個細微的點上,如此一來就容易讓人出現焦慮反應。

很多時候,出現的並不是危險,只是暫時的不安時刻,比如遇到尷尬或是出現了點小挫折罷了。

塔瑪·瓊斯基在《內在成長》一書裡講到:這種保護過度的大腦反應是因為我們腦子裡的一個“過時零件”杏仁核造成的。這個一心想要保護我們的器官,從遠古時代一直保護著人類從艱難生存到成為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物種,其實是功不可沒的。但現在卻成為了干擾我們正常生活的一個“麻煩製造機。”不過幸運的是,這個問題並不是不可克服的。

《內在成長》:從深陷焦躁過渡到淡定從容,成為心智成熟之人。


03

我們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來擺脫過度猜想,這一點,對於消除焦慮情緒尤為重要

實際上,我們對未來所擔憂的事情,70%都不會發生。當焦慮情緒產生時,我們如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呢?那就是“減少和接近。”

我們之所以對某件事感到焦慮,是因為我們沒有貼近查探過這件事是不是安全的、可控的,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大腦為了保護會發出躲避的指令。與其過度的猜想,不如回過頭來判定我們的擔憂有沒有道理,藉此把風險降到實際大小。

由此你可能會發現,你所擔心的那些事情並未發生,從而把注意力轉向其他新的問題或不確定情景。如文章開篇故事裡那個杞國人一樣,當開導他的人幫他把問題重新捋一遍後,那個杞國人放下心來了。

有時候我們的焦慮在於總是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很多時候,是自己的要求太多了。我們的期望總是設定於想要什麼,而不是實際上會得到什麼,這會讓我們的期望因此變得古怪、不理性。

當所期望的沒有實現,就彷彿是被拒絕了本來應得的東西,於是便產生了焦慮心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自尋煩惱”。


《內在成長》:從深陷焦躁過渡到淡定從容,成為心智成熟之人。


塔瑪.瓊斯基所著的《內在成長》一書,適合於那些

看似外表堅強,實則內心脆弱的人閱讀。書中用四個思維習慣:深度思考,瞭解本質;理性分析,從容應對;內觀思維,修煉自身;多向理解,終身成長,來讓我們認識自己並做回自己。這四個習慣能幫助我們完成內在成長之道,從焦躁過渡到淡定從容,成為心智成熟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