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协会倡议单集400万内,演员片酬降至10%,制片人:不宜一刀切

搜狐娱乐专稿(庄自修/文)4月18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联合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发布了《关于厉行节约,共克时艰,规范行业秩序的倡议书》(以下简称“倡议书”),对剧集制作数量、制作成本、行业乱象、艺人要求、字幕署名等内容提出倡议。

其中,“剧集成本控制在单集400万,摄制人员酬劳亦应同步降低30%,男、女一号主演的酬金,各自最高不得超过制作成本的10%”等内容引发热议。针对此事,几位业内人士对搜狐娱乐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倡议书”初衷是好的,但对其作用不太看好,因为其并未触及行业痛点,只有让行业从“明星中心制”回归到“创作中心制”,才有望改变其中的行业乱象。

电视剧协会倡议单集400万内,演员片酬降至10%,制片人:不宜一刀切

单集成本400万以内

男女主演片酬各自不超过制作成本10%

倡议书给影视行业复工提出了六大倡议,搜狐娱乐给大家划出重点:

剧集数量——影视制作行业应谨慎立项,慎重开机,力争把我国电视剧网络剧的数量控制在科学适度的范围内。

制作成本——各摄制组要精打细算,下决心压缩人员、车辆和物资配置,下决心压缩在服装、制景和特技上过度追求奢华的投入。

薪酬问题——建议剧集制作成本应控制在每集400万元人民币以内,摄制人员酬劳亦应同步降低30%。编剧、导演和男、女一号主演的酬金,各自最高不得超过制作成本的10%,全体演员酬金不得超过制作成本的40%。

艺人要求——主要演员可带随行助理一人,享受剧组普通工作人员生活待遇,每人可配工作用商务车一辆。如要求配房车或要求特殊生活待遇,则费用自理。经纪公司到剧组拍摄艺人宣传资料,要服从剧组统一安排,且一切费用自理。

行业乱象——编剧,导演要亲力亲为,潜心制作,反对粗制滥造;各公司、各摄制组要科学安排制作周期,合理控制演员档期,保证演员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熟悉剧本,熟悉角色,塑造人物;要坚决杜绝滥用枪手、执行导演和演员替身的现象。

署名问题——明确各职务的专业工作职能,确认其在作品中的实际工作职务责任与效能,不挂虚名。

片酬问题老生常谈

行业问题不宜“一刀切”

对于“倡议书”,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该“倡议书”的出发点很好,但内容并未触及行业痛点,对其作用不太看好。

制片人王雅直言,“倡议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老生常谈,比如演员片酬、过高待遇的问题,这些年其实一直在说,但改变甚微,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时候平台对一个项目值多少钱的判断,主要依据是制片方请了什么样的卡司,所以在控制流量明星片酬问题上,制片方的作用远不如平台方。

“我最近听说一个项目,本来预算大概两三亿,因为找到了一线演员,平台制作成本多追加了一个亿,制片方使劲花钱砸演员的原因,还不是平台确实会为此买单,追加的钱才能让制片方有更多钱赚。”王雅透露。至于演员限酬总成本的40%,很多人也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通过提高总成本去规避这一要求。

在王雅看来,“倡议书”也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第二条要求“压缩在服装、制景、特技上过度追求奢华的投入”,制作精品剧的时候,有些服化道特效费用是不能省,主要还是看项目本身的需求。

“硬性规定单集不超过400万,可能国内永远也无法制作出《权利与游戏》《罗马》那样称为史诗的巨作。”

一方面说控制演员片酬,要缩小剧组各工种之间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又要给大家降薪,王雅觉得这个也很矛盾,“其实幕后制作人员薪酬不高,目前制作费用大头花在了过高的IP购买、流量明星、大导演的片酬上了。各工种有个基本公平和薪酬区间限制,远比一刀切制作成本要合理。”

至于署名问题,王雅道出行业新怪现象,“平台定制剧,按出钱多少做出品方和出品人的排名这个大家都理解,但是到了制片人、策划、监制等等这些排名,几乎也全都是平台人在前面,甚至有时候因为屏数限制,真正剧组工作的人都未必能上片头,这种不公平和剧组不同工种收入巨大的鸿沟一样,让人心寒。”

对于“倡议书”的作用,编剧余飞同样表示“不好说”,因为它不是法律条文,不具有法律效力,只能算是一个约束。不过,“至少有这么一个文件,大家可以拿这个说事。如果你还在这个行业里干活,一般来讲,还是要收敛一下。”

“明星中心制”改为“剧作中心制”

有望解决行业乱象

想要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制片人王雅和编剧汪海林认为,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让行业回归到“剧作中心制”。

“要向美剧学习,没有什么演员不演员的,就是看剧本,剧本可以了,就可以立项,可以投资,可以卖。”汪海林认为,这是美剧故事好看的原因,演员在其中是变量,是加分项,而非定量。

要做到这一点,王雅认为,懂制作方的制片人有足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可能是解决的渠道之一,目前正午阳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现实是,“现在大多数的制片人张口闭口讨论的不是剧本身,而是跟哪个演员是闺蜜,跟哪个导演是哥们儿,跟哪些平台关系有多好,大多数的制片人属于码盘子的。”所以,行业内专业人的素质亟待提高。

平台对制作方的干扰,也是让王雅困扰的问题之一。

“我们跟平台谈好一个项目,到最后一刻,平台要介绍自己的承制团队,你细品,”王雅无奈的说,“美名其曰一起合作,我们自己就是制作公司,怎么合作?对方制片人还特别傲慢,上来一副他跟行业里谁都熟,唯独不见他聊对这个项目本身的看法。平台指定导演、演员、承制公司都是很正常的,甚至后期连音乐什么的都要染指。”

“这种情况并不是我们一家公司遇到,行业里除了几个龙头公司可能被干预的少,其他中小公司几乎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王雅说,“这种不符合正常工作和管理常态的问题被解决掉,行业才有可能回归正常,否则,一轮轮的所谓文件并改变不了这个行业根本性的一些问题。”

(文中“王雅”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