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6年级112首古诗词都找齐了,速速收藏!

寒假延期,在家不知道学些什么?今天把1-6年级统编语文教材中的112首古诗词都整理全了,让孩子们在寒假提前背起来吧~

部编版一年级(上)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注释

1)曲项:弯着脖子。

2)歌:长鸣。拨:划动。

2.译文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桨一样。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对鹅的喜爱之情。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1.注释

1)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2)可:在这里有“适宜” 、“ 正好”的意思。

2.译文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歌唱了江南劳动人民采莲时愉快、欢乐的心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画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注释

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3)惊:吃惊,害怕。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2.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


悯农(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注释

1)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2)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2.译文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3.主题点拨

这首诗描绘了农民在田里辛勤劳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教育我们要尊重劳动者,珍惜粮食。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朗月行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古朗月行(节选)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注释

1)朗月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六五收录此题,列于《杂曲歌辞》。

2)呼作:称为。

3)白玉盘:白玉做的盘子。

4)疑:怀疑。

5)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2.译文

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镜,飞到了天上。

3.主题点拨

这首诗写孩提时代对月亮稚气的认识,描绘月亮的美妙与神奇,宛若仙境般的景象。

方唐文学带你学:风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注释

1)解:知道,懂得。

2)三秋:秋季,一说指晚秋,农历九月。

3)二月:早春,农历二月,一说指春季。

4)过:经过。

5)斜(xié):倾斜,歪斜。

2.译文

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可以催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竹倾斜。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敬畏之情。

部编版一年级(下)

方唐文学带你学:春晓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注释

1)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2)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3)闻:听见。

4)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5)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6)知:不知,表示推想。

2.译文

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3.主题点拨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早晨的绚丽风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赠汪伦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注释

1)汪伦:李白的朋友。

2)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3)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4)不及:不如。

2.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表达了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方唐文学带你学:静夜思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注释

1)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2)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②指井栏。③“窗”的通假字。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⑤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3)疑:好像。

4)举头:抬头。

2.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思乡诗,诗中勾勒了一幅月夜思乡图,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寻隐者不遇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4)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言:回答,说。

5)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6)处:行踪,所在。

2.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3.主题点拨

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和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和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池上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注释

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2)艇:船。

3)白莲:白色的莲花。

4)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5)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2.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3.主题点拨

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小主人公富有童真童趣的喜爱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小池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注释

1)泉眼:泉水的出口。

2)惜:吝惜。

3)照水:映在水里。

4)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5)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6)上头:上面,顶端。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2.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3.主题点拨

这首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生机盎然,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画鸡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画鸡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1.注释

1)裁:裁剪,这里是制作的意思。

2)将:助词,用在动词和来、去等表示趋向的补语之间。

3)平生:平素,平常。

4)轻:随便,轻易。

5)言语:这里指啼鸣,喻指说话,发表意见。

6)一:一旦。

7)千门万户:指众多的人家。

2.翻译

头上的红色冠子不用特别剪裁,雄鸡身披雪白的羽毛雄纠纠地走来。

它平生不敢轻易鸣叫,它叫的时候,千家万户的门都打开。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公鸡的威武,写出了它的高洁,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情怀。

部编版二年级(上)

方唐文学带你学:梅花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地。知:知道。

3)为(wèi):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2.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写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质,抒发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小儿垂钓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注释

1)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2)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3)垂纶(lún):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4)莓(méi):一种野草。

5)苔:苔藓植物。

6)映:遮映。

7)借问:向人打听问路。

8)应(yìng):回应,答应,理睬。

2.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因为不敢大声应答,唯恐鱼儿被吓跑。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一个小孩专注认真钓鱼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儿童垂钓的喜爱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登鹳雀楼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注释

1)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5)欲:想要。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再。

2.译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3.主题点拨

这首诗描写了登高望远的情景,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方唐文学带你学:望庐山瀑布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注释

1)香炉:指香炉峰。

2)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3)遥看:从远处看。

4)挂:悬挂。

5)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6)直:笔直。

7)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8)疑:怀疑。

9)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10)九天:极言天高。

2.译文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描写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方唐文学带你学:江雪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注释

1)绝:无,没有。

2)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3)人踪:人的脚印。

4)孤:孤零零。

5)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6)独:独自。

2.译文

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3.主题点拨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方唐文学带你学:夜宿山寺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注释

1)宿:住,过夜。

2)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3)危:高。

4)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5)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6)语:说话。

7)恐:唯恐,害怕。

8)惊:惊动。

2.译文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山寺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敕勒歌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1.注释

1)川:平川、平原。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笼盖四野(yǎ):笼盖草原的四面八方。

5)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6)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7)见(xiàn):同“现”,显露。

2.译文

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3.主题点拨

这首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部编版二年级(下)

方唐文学带你学:村居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注释

1)村居:住在农村。

2)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3)醉:迷醉,陶醉。

4)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5)散学:放学。

6)纸鸢:风筝。鸢,老鹰。

2.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3.主题点拨

这首诗描写了一群活泼的儿童放风筝的动人画面,整首诗洋溢着欢声笑语的氛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方唐文学带你学:咏柳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一树:满树。

4)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5)裁:裁剪。

6)似:如同,好像。

2.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歌咏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赋得古原草送别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注释

1)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2)枯:枯萎。

3)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4)远芳:草香远播。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5)侵:侵占,长满。

6)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7)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8)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2.译文

古原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昌荣。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遍地滋生。

远处的春草侵占了古道,阳光下的绿色连着荒城。

我又在这里送友人远去,萋萋芳草尽是离别之情。

3.主题点拨

这是一曲野草颂,更是一首生命的颂歌。写出了野草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方唐文学带你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注释

1)毕竟:到底,言外有名不虚传的意味。

2)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3)同:相同。

4)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5)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边无际的碧绿。

6)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

2.译文

六月里的西子湖啊,到底特殊,秀丽的风光和其他时节迥然不同。

碧绿的莲叶连接天际,浩渺无尽,红日与荷花相映,色彩分外鲜艳娇红。

3.主题点拨

这首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传达出诗人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绝句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注释

1)黄鹂:黄莺,鸣声悦耳。

2)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3)窗含:谓由窗往外望西岭,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曰窗含。

4)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

5)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成都水路通长江,故云东吴万里船。

2.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一行白鹭向湛蓝的高空里飞翔。

西岭雪山的景色仿佛嵌在窗里,往来东吴的航船就停泊在门旁。

3.主题点拨

这首诗描写了早春的景象,四句诗描绘了四幅画面,表达了诗人内心愉悦的心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悯农其一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悯农(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注释

1)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2)粟:泛指谷类。

3)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

5)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6)犹:仍然。

2.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3.主题点拨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悲惨生活,借此批判当时社会的不公平,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同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舟夜书所见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1.注释

1)舟夜书所见: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见的景象

2)书,记、写。2

3)渔灯:渔船上的灯火。3

4)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5)萤:萤火虫,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6)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2.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撒落无数的星星。

3.主题点拨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河上夜景,体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

部编版三年级(上)

方唐文学带你学:所见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注释

1.牧童:放牧牛羊的小孩。这里是指放牛的娃娃。

2..黄牛:牛的一种。

3.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4.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林。樾,树荫。

5.意欲:想要。

6.鸣蝉:鸣叫的知了。

7.闭口:闭上嘴巴,不发出声音的意思。

2.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歌,诗中描绘了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山行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5.坐:因为。

6.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7.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8.于:比。

2.译文

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秋景诗,既描绘了绚丽多彩的秋天景色,又赞美了枫叶高洁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赠刘景文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注释

1.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2.擎:举,向上托。

3.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4.菊残:菊花凋谢。

5.犹:仍然。

6.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7.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8.须记:一定要记住。

9.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2.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送给好友的勉励诗。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胸襟以及对朋友的鼓励、支持。

方唐文学带你学:夜书所见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注释

1.萧萧:风声。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4.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5.篱落:篱笆。

2.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3.主题点拨

这首诗是诗人旅居异乡触景生情写下的,抒发了诗人旅居在外的思乡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望天门山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注释

1.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2.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3.开:劈开,断开。

4.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5.回:回漩,回转。

6.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7.出:突出,出现。

8.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山水诗,诗人描绘了长江波澜壮阔、天门山雄奇秀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注释

1.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2.方好:正显得美。

3.空濛:细雨迷濛的样子。

4.亦:也。

5.奇:奇妙。

6.欲:可以;如果。

7.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8.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2.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出的独特魅力,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望洞庭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注释

1.湖光:湖面的波光。

2.两:指湖光和秋月。

3.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4.潭面:指湖面。

5.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6.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7.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8.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2.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山水诗,诗人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早发白帝城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注释

1.发:启程。

2.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3.还:归;返回。

4.猿:猿猴。

5.啼:鸣、叫。

7.住:停息。

8.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2.译文

清晨告别白云之间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

江两岸的猿在不停地啼叫着,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3.主题点拨

这首诗描写了长江三峡水流湍急,轻舟飞驰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在流放后,重获自由的轻松喜悦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采莲曲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注释

1.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2.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3.芙蓉:指荷花。

4.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2.译文

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

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3.主题点拨

这首诗犹如一幅优美的采莲图,诗中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欢乐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部编版三年级(下)

方唐文学带你学:绝句迟日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注释

1.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2.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3.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2.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暖花开、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热爱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惠崇春江晚景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注释

1.蒌蒿:草名。

2.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3.河豚:鱼的一种。

4.上:指逆江而上。

2.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为我们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江南早春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三衢道中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注释

1.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2.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3.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4.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5.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6.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7.黄鹂(lí):黄莺。

2.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描写了初夏时宁静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注释

1.谙(ān):熟悉。

2.江花:江边的花朵。

3.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4.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2.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描绘了江南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元日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3.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4.屠苏:指屠苏酒。

5.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6.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7.桃:桃符。

2.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派热闹、欢乐喜庆的新春景象,抒发了诗人对革新变法的坚定信念。

方唐文学带你学:清明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注释

1.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

2.纷纷:形容多。

3.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4.借问:请问。

5.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2.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3.主题点拨

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诗人内心孤独,思念亲人的情感。

方唐文学带你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注释

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2.忆:想念。

3.异乡:他乡、外乡。

4.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5.佳节:美好的节日。

6.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7.茱萸(zhūyú):一种植物,即茱萸。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2.译文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思乡诗,诗人描写了重阳节自己身在异乡内心孤独、寂寞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滁州西涧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注释

1.独怜:唯独喜欢。

2.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3.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4.春潮:春天的潮汐。

5.野渡:郊野的渡口。

6.横:指随意漂浮。

2.译文

我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黄莺在幽深的树丛中啼鸣。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惟有无人的小船横向江心。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描写了春游滁州西涧赏景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感。

方唐文学带你学:大林寺桃花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注释

1.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2.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3.尽:指花凋谢了。

4.山寺:指大林寺。

5.始:才;刚刚。

6.长恨:常常惋惜。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2.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描写了春天大林寺的景色,传达出诗人欣喜的心情。

部编版四年级(上)

方唐文学带你学:浪淘沙·八月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注释

1.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2.译文

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3.主题点拨

这首诗描绘了钱塘江潮奔腾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江大潮的赞美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鹿柴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注释

1.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2.但:只。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3.复:又。

2.译文

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3.主题点拨

这首诗描写了空山深林的幽静景象,传达出诗人心平如镜的闲情逸致。

方唐文学带你学:暮江吟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注释

1.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3.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4.可怜:可爱。

5.真珠:即珍珠。

6.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2.译文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题西林壁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注释

1.题:书写,题写。

2.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3.横看:从正面看

4.侧:侧面。

5.各不同:各不相同。

6.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7.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8.缘:因为;由于。

9.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2.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3.主题点拨

这首诗既是一首题壁诗,又是一首哲理诗,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方唐文学带你学:雪梅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注释

1.降(xiáng),服输。

2.骚人:诗人。因诗人屈原代表作名《离骚》而借称。

3.阁笔:放下笔。阁,同“搁 ”,放下。

4.评章:评议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5.逊:差,不如。

2.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咏物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表达了诗人对梅花与雪花的赞美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嫦娥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注释

1.常娥:原作“姮娥”,今作“嫦娥”,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传说是夏代东夷首领后羿的妻子。

2.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

3.深:暗淡。

4.长河:银河。

5.晓星:晨星。或谓指启明星,清晨时出现在东方。

6.灵药:指长生不死药。

7.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碧海,形容蓝天苍碧如同大海。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2.译文

烛影深深映上云母屏风,银河渐渐沉没,晨星渐渐消失。

嫦娥后悔寂寞,后悔偷吃灵药。面对碧海蓝天,日夜思念人间。

3.主题点拨

这首诗咏叹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诗人的自伤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出塞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指奇袭龙城的西汉名将卫青(一说指飞将军李广),现泛指守卫边关的将领。

3.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4.胡马:异族军队。

5.度:越过。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7.还:回来

2.译文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

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方唐文学带你学:凉州词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注释

1.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

2.欲:将要。

3.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4.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5.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6.君:你。

7.征战:打仗。

2.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情感。

方唐文学带你学:夏日绝句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注释

1.人杰:人中的豪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

3.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4.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2.译文

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怀古诗,体现出人活着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的豪情壮志。

方唐文学带你学:别董大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注释

1.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2.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3.谁人:哪个人。

4.君:你,这里指董大。

2.译文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怀。

部编版四年级(下)

方唐文学带你学:宿新市徐公店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注释

1.篱落:篱笆。

2.疏疏:稀疏,稀稀落落的样子。

3.一径深:一条小路很远很远。深,深远。

4.头:树枝头。

5.未成阴: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未形成树阴。阴,树叶茂盛浓密。

6.急走:奔跑着、快追。走,是跑的意思。

7.无处:没有地方。

8.寻:寻找。

2.译文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边的树上花已凋落,而新叶却刚刚长出没有形成树阴。

一个孩子奔跑着追捕一只黄蝴蝶,可蝴蝶飞到菜花丛中后就再也找不到了。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描写乡村田园风光的诗,展现了一幅乡村恬淡自然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四时田园杂兴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黄时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注释

1.梅子:果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

2.肥:指果肉肥厚。

3.麦花:小麦、大麦花。

4.菜花:油菜花。

5.日长:夏天已近,白天越来越长了。

6.篱落:篱笆。

7.惟有:只有。

8.蛱(jiá)蝶:菜粉蝶。

2.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蝴蝶和蜻蜓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中描写了初夏江南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以及大自然的热爱、向往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清平乐(其一)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注释

1.茅檐:茅屋的屋檐。

2.吴音:吴地的方言。

3.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4.翁媪(ǎo):老翁、老妇。

5.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6.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7.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8.卧:趴。

2.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3.主题点拨

这首诗描绘了农村恬静、怡然自乐的生活画面,传达了词人轻松闲适的心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方唐文学带你学:竹枝词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注释

1.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2.译文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表现出初恋少女既欢喜又担忧的微妙感受。

方唐文学带你学:蜂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注释

1.山尖:山峰。

2.无限风光:极其美好的风景。

3.占:占有,占据。

4.采:采取,这里指采取花蜜。

2.译文

无论在平原还是在山尖,美丽的春光尽被蜜蜂占。

采集百花酿成了蜜以后,不知道为谁辛苦为谁甜?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赞扬了蜜蜂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精神品质。

方唐文学带你学:独坐敬亭山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注释

1.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2.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2.译文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3.主题点拨

这首诗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方唐文学带你学:芙蓉楼送辛渐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注释

1.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2.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3.吴:古代国名。

4.平明:天亮的时候。

5.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6.楚山:楚山:楚地的山。

7.孤:独自,孤单一人。

8.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9.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2.译文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既写出了与朋友的离情别绪,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坚强的性格及高风亮节的情操。

方唐文学带你学:塞下曲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注释

1.月黑:没有月光。

2.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3.遁:逃走。

4.将:率领。

5.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6.逐:追赶。

7.满:沾满。

2.译文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暴露了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

将军率领轻骑兵一路追杀,顾不得漫天的大雪已落满弓和刀。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写了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表现出将士们豪迈的气概。

方唐文学带你学:墨梅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此诗有多个版本,以校内课本为准)

1.注释

1.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2.头 :边上。个个:朵朵的意思。

3.淡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 墨迹点化成的。

4.痕:痕迹,留下的印记。

5.留:有流传、流布之意。

6.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

7.满:弥漫。

8.乾坤:指人间天地间。

2.译文

洗砚池边生长的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

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咏物诗,借物喻人,诗人借梅花抒发了自己不求索取的高尚情操。

部编版五年级(上)

方唐文学带你学:蝉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注释

1.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2.清露:清纯的露水。

3.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4.流:发出。

5.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6.疏桐:高大的梧桐。

7.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8.藉(jiè):凭借、依赖。

2.译文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传达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方唐文学带你学:乞巧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注释

1.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2.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3.几万条:比喻多。

2.译文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描写七夕节的诗,表达了诗人追求幸福的心愿。

方唐文学带你学:示儿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同:统一。

6.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7.北定:将北方平定。

8.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9.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0.无忘:不要忘记。

11.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2.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爱国诗,也是诗人的绝笔,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方唐文学带你学:题临安邸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注释

1.临安:南宋的都城,今浙江省杭州市。

2.邸(dǐ):旅店。

3.西湖:在浙江杭州城西。

4.几时休:什么时候停止。

5.熏(xūn):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6.直:简直。

7.汴州:即汴京,北宋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2.译文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暖洋洋的春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讽喻诗,表现出诗人对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方唐文学带你学:己亥杂诗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注:此诗有多个版本,以校内课本为准)

1.注释

1.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yīn),沉默,不说话。

5.天公:造物主。

6.抖擞:振作,奋发。

7.降:降生,降临。

2.译文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呼唤革新、希望富民强国的政治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希望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方唐文学带你学:山居秋暝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注释

1.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3.新:刚刚。

4.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5.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6.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7.随意:任凭。

8.春芳:春天的花草。

9.歇:消散,消失。

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11.留:居。

2.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山水诗,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方唐文学带你学:枫桥夜泊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注释

1.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2.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3.霜满天: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4.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

5.姑苏:苏州的别称。

6.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7.夜半钟声: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

2.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羁旅诗,诗人描绘了一幅清静悠远的夜景,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忧愁。

方唐文学带你学:长相思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注释

1.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2.程:道路、路程。

3.榆(yú)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4.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5.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千帐言军营之多。

6.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7.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8.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9.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2.译文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我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3.主题点拨

这首词描写了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方唐文学带你学:渔歌子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注释

1.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3.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鳜鱼:俗称“花鱼”、“桂鱼”。

5.箬笠: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

6.蓑衣:用草或棕麻编织的雨衣。

2.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3.主题点拨

这首词描绘了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观书有感(其一)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观书有感(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注释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2.徘徊,来回移动。

3.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4.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怎么的意思。

5.清:清澈。

6.如许:如此,这样。

7.为:因为。

8.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2.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哲理诗,借景喻理,启迪人们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观书有感(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注释

1.艨艟(méng chōng):这里指大船。

2.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3.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4.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5.中流:河流的中心。

2.译文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部编版五年级(下)

方唐文学带你学:四时田园杂兴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注释

1.昼(zhòu):白天。

2.耘田:除掉杂草。

3.绩麻:把麻搓成线。

4.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童孙:指儿童。

6.未解:不懂。

7.供:从事,参加。

8.傍:靠近。

9.桑阴:桑树底下阴凉地方。

2.译文

白天去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儿童不明白怎么耕耘,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中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人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

方唐文学带你学:稚子弄冰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注释

1.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3.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4.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

5.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2.译文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3.主题点拨

这首诗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儿童弄冰、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天真活泼的喜爱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村晚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注释

1.陂(bēi):池塘。

2.衔:口里含着。此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3.浸:淹没。

4.寒漪:带有凉意的水纹。漪(yī),水波。

5.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6.腔:曲调。信口:随口。

2.译文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长歌行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注释

1.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2.⑶朝露:清晨的露水。

3.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4.布:布施,给予。

5.德泽:恩惠。

6.秋节:秋季。

7.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8. 华(huā):同“花”。

9.百川:大河流。

10.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11.老大:指年老了,老年。

12.徒:白白地 。

2.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乐府诗,劝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发奋努力,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基调。

方唐文学带你学:鸟鸣涧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注释

1.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2.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3.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4.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

5.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6.月出:月亮升起。

7.惊:惊动,扰乱。

8.山鸟:山中的鸟。

9.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10.时:时而,偶尔。

2.译文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山水诗,诗中描绘了夜晚山中空寂幽静的景色,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凉州词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注释

1.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5.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6.何须:何必。

7.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⑸度:吹到过。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2.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写了戍守边疆士兵的思乡之情,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又不失豪迈悲壮的情感。

方唐文学带你学:送元二使安西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注释

1.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即秦代咸阳古城。

2.朝雨:早晨下的雨。

3.浥(yì):润湿。

4.客舍:驿馆,旅馆。

5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6.更尽:再喝干,再喝完。

7.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8.故人:老朋友。

2.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借朝雨柳色渲染惜别的气氛,抒发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注释

1.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2.河:指黄河。

3.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

4.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

5.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6.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7.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8.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8.南望:远眺南方。

9.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2.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爱国诗,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苍凉、悲愤。

方唐文学带你学:寒菊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寒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注释

1.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

2.疏篱:稀疏的篱笆。

3.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4.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5.何曾:哪曾、不曾。

6.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2.译文

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咏物诗,抒发了诗人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人生追求和坚持气节的爱国情操。

方唐文学带你学:乡村四月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注释

1.山原:山陵和原野。

2.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3.子规:鸟名,杜鹃鸟。

4.才了:刚刚结束。

5.蚕桑:种桑养蚕。

6.插田:插秧。

2.译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中描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部编版六年级(上)

方唐文学带你学:宿建德江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注释

1.移舟:划动小船。

2.泊:停船靠岸。

3.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渚:水中小块陆地。

4.客:指作者自己。

5.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6.野:原野。

7.旷:空阔远大。

8.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9.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在靠近人。

2.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中刻画了秋江暮色的景象,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

方唐文学带你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注释

1.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2.遮:遮盖,遮挡。

3.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4.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

5.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2.译文

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

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雨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注释

1.鸣蝉:蝉叫声。

2.旧时:往日。

3.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4.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

5.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6.忽见:忽然出现。见,同“现”,显现,出现。

2.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词中描绘了夏天夜晚的静谧,想象了秋天的丰收景象,表现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过故人庄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注释

1.过:拜访。

2.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田庄。

3.具:准备,置办。

4.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黍(shǔ):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5.邀:邀请。

6.至:到。

7.合:环绕。

8.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

9.斜(xiá):倾斜。

10.开:打开,开启。

11.轩:窗户。

12.面:面对。

13.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14.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

15,话桑麻:闲谈农事。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16.还(huán):返,来。

17.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

18.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2.译文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中描写了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七律·长征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注释

1.难:艰难险阻。

2.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3.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4.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5.金沙:金沙江。

6.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7.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

8.尽开颜: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2.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中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方唐文学带你学:春日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注释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聚之日,此指晴日。

2.寻芳:游春,踏青。

3.滨:水边。

4.光景:风光风景。

5.新:既是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新,也是出郊游赏、耳目一新的新。

6.等闲:轻易,寻常,随便。

7.东风面:借指春天。东风,春风。

2.译文

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

3.主题点拨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方唐文学带你学:回乡偶书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注释

1.乡音:家乡的口音。

2.无改:没什么变化。

3.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5.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6.笑问:笑着询问。

2.译文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感怀诗,抒发了诗人久客他乡的伤感之情,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欣喜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浪淘沙(其一)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注释

1.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

2.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到今天我们可以沿着黄河径直到银河,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3.主题点拨

这首诗模仿淘金者的口吻,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方唐文学带你学:江南春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注释

1.莺啼:即莺啼燕语。

2.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3.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5.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6.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2.译文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中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书湖阴先生壁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注释

1.书:书写,题诗。

2.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3.无苔:没有青苔。

4.成畦(qí ):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5.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6.排闼(tà):开门。闼:小门。

7.送青来:送来绿色。

2.译文

长把茅草屋檐扫干干净净无鲜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垅是你亲手培栽。

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题壁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写出了诗人与湖阴先生的深厚友情。

部编版六年级(下)

方唐文学带你学:寒食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寒食

【唐】韩翃(hóng)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注释

1.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2.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3.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4.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5.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2.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中描写了宫廷寒食节的情景,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表达了诗人对宦官专权的不满。

方唐文学带你学:迢迢牵牛星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注释

1.迢(tiáo)迢:遥远的样子。

2.河汉,即银河。

3.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

4.擢(zhuó):引,抽,接近伸出的意思。

5.素:洁白。

6.札(zhá)札:象声词,机织声。

7.弄:摆弄。

8.杼(zhù):织布机上的梭子。

9.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10.涕:眼泪。

11.零:落下。

12.清且浅:清又浅。

13.相去:相离,相隔。

14.去,离。复几许:又能有多远。

15.盈盈:水清澈、晶莹的样子。

16.一水:指银河。

17.间(jiàn):间隔。

18.脉(mò)脉:含情相视的样子。

2.译文

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不停地响个不停。

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什么花样,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

只隔了道清清浅浅的银河,他俩相界离也没有多远。

相隔在清清浅浅的银河两边,含情默默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3.主题点拨

这首诗借神话传说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能见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方唐文学带你学:十五夜望月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注释

1.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2.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3.冷露:秋天的露水。

4.尽:都。

5.秋思(sì):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2.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游子吟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注释

1.临:将要。

2.意恐:担心。

3.归:回来,回家。

4.言,说。

5.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6.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7.报得:报答。

8.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2.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诗中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

方唐文学带你学:马诗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注释

1.大漠:广大的沙漠。

2.钩:古代兵器。

3.何当:什么时候。

4.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5.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6.清秋:清朗的秋天。

2.译文

平沙覆盖着大漠宛如白雪茫茫,如弯钩的月亮高挂在燕然山上。

骏马何时才能套上镶金的笼头,冲锋陷阵飞驰在那深秋的战场!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咏马诗,借物抒怀,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与建功立业的抱负。

方唐文学带你学:石灰吟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此诗有多个版本,以校内课本为准)

1.注释

1.千锤万凿:指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2.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3.粉骨碎身:也作“粉骨碎身”;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5.人间:人世间。

2.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诗人借吟石灰,表现了自己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方唐文学带你学:竹石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竹石

【清】郑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注释

1.咬定:咬紧。

2.立根:扎根。

3.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4.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5.坚劲:坚强有力。

6.任:任凭,无论,不管。

7.尔:你

2.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题画诗,也是咏竹诗,这首诗借物喻人,诗人通过歌咏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方唐文学带你学:采薇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注释

1.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2.往:当初从军。

3.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4.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5.雨:音同玉,为 “下” 的意思。雨(yù)雪:下雨。雨,这里作动词。

5.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6.迟迟:迟缓的样子。

2.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唱出了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乡的情怀。

方唐文学带你学:春夜喜雨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注释

1.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乃:就。

3.发生:萌发生长。

4.潜: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7.晓:天刚亮的时候。

8.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9.花重(zhò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10.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

2.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1.注释

1.懒困:疲倦困怠。

2.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2.译文

来到黄师塔前江水的东岸,又困又懒沐浴着和煦春风。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我该爱那深红还是爱浅红?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中描写了黄师塔前看花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花的怜爱、对美好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注释

1.天街:京城街道。

2.润如酥:细腻如酥。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3.最是:正是。

4.处:时。

5.绝胜:远远胜过。

6.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2.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中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喜悦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江上渔者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注释

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

3.爱:喜欢

4.君:你。

5.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6.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7.风波:波浪。

2.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只喜爱鲈鱼的美味。

你看那渔人驾着像树叶一样的小舟,在大风大浪里时出时没。

3.主题点拨

这首诗描写了渔民劳作的艰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注释

1.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2.瓜洲:镇名。

3.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一水:一条河。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4.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5.绿:吹绿,拂绿。

6.还:回。

2.译文

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思乡诗,诗中描写了江南的优美景色,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方唐文学带你学:游园不值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注释

1.应怜:概是感到心疼吧。应,表示猜测;怜,怜惜。

2.屐(jī)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3.小扣:轻轻地敲门。

4.柴扉(fēi):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2.译文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出了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喜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方唐文学带你学: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注释

1.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2.欲:想,想要。

3.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

4.盈盈:美好的样子。

5.才始:方才。

2.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送别词,表达了词人对友人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以及对他的美好祝福。

方唐文学带你学:浣溪沙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注释

1.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2.潇潇:形容雨声。

3.子规:杜鹃鸟。

4.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5.白发:老年。

6.唱黄鸡:感叹时光的流逝,人生不可能长久。

2.译文

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

松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布谷鸟在潇潇细雨中啼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

3.主题点拨

这首词描写了雨中的南方初春景象,表达了词人虽处困境,仍充满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方唐文学带你学:清平乐·春归何处

杨毛一 - 方唐文学带你学古诗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zhuàn)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注释

1.寂寞:清静,寂静。

2.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3.唤取:换来。

4.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5.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6.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鸣。

7.解:懂得,理解。

8.因风:顺着风势。

2.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白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3.主题点拨

这是一首惜春词,抒写了词人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体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