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青年苏洵:我用一把大火烧掉了过去


大龄青年苏洵:我用一把大火烧掉了过去

1

苏洵7岁那年被老爹按在桌前学习句读、诗文,没看两行他就抓耳挠腮,两眼发蒙,很快对自己有了清醒认识:

“读书真是太不巴适了!”

揉揉眼睛,窗外正是一片大好春光,天性好玩的他坐在屋子里就像笼中鸟一样,于是逃学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父亲看着他嘴角狠抽了几下,但扬起的巴掌却是轻轻落下了,苦笑道:“小崽子,滚去玩!”

家里有粮,他还有懂事上进的兄长,作为小儿子就顺着来吧。

于是,苏洵不像穷苦人家的孩子那样早早劳碌,也不像读书人家的孩子那样终日苦读,他的童年、少年是丰富多彩、自由烂漫的,可以无忧无虑的流连于自然美景之中。

有一日,在外嬉闹的他遇到了一个人,此人大约已到而立之年,手不释卷,眼中有着严重的红血丝,一边走路还一边喃喃自语:“项羽、曹操、刘备三人未能取天下,原因各在何?”

呵,书呆子——无趣,苏洵转身就想走。

“等等,你这小童为何荒废大好时光,不知读书明理呢……”书呆子拉住他,一副苦口婆心的样子想让他回头是岸。

面对书呆子的教诲,苏洵吐吐舌头就转身跑掉了,临走嬉笑放言:“读书无趣,不若壮游以观天下!”

中年男子呆立原地,眼前的小童只看到天下的山河,又怎能看到书中的山河呢?他拿着书的手高高扬起又重重放下,良久叹息,慨然道:

“该放的火,还是躲不掉!”

不错,眼前任时光从容飞过的天真少儿郎将会在二十年后,亲自放一把大火,将自己的过去一把烧掉。

2、


大龄青年苏洵:我用一把大火烧掉了过去

苏洵手迹

然而距离火种的点燃,还有长长的二十年,岁月不饶人,少儿郎却轻易饶过了岁月。

他继续在家中过着悠闲的富二代生活,到了18岁,听从家中的安排娶妻生子,但成家后的他并没有放掉对自然山川的野心,四处游玩依然是生活常态。

直到有一日他的兄长苏涣说道:“你走了这么多地方,能不能为我们说一说呢?”

这有何难?自然风光、风土人情、轶事趣闻顿时都呈现出一幅幅画像出现在苏洵的脑海里,他想要把这些一股脑的告诉兄长,可惜他表达出来时却觉得词不达意,干巴巴的一点都没有自己想要的效果。

“不学诗,无以言。”此刻的窘迫真正让他明白了读书对言语的重要性。

他的兄长不只如此启发他,还把一项任务交给了他:修家谱。

“我们苏家的先人很有些来历,你既然喜欢游玩,不如多和一些老人聊聊,看看别人的家谱怎么修的,把我们自家的家谱修出来。”

于是,他试着了解自己的祖上,这一了解就停不下来了,唐朝刺史苏味道、汉代的苏建和苏嘉、苏武、苏贤三兄弟,先秦的苏秦和苏公……为了了解这些人,他把《史记》、《汉书》、《左传》、《国语》、《战国策》都读了个遍,这是他第一次从大量的资料、文献中获得了探索的乐趣。

且不说历史上的苏姓名人是否真是苏洵先人,这些人物的事迹已足够让苏洵内心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

苏味道9岁能诗文、苏建以军工封侯、苏武持节不屈、苏秦合纵六国……这些人在历史以他们的才华照亮了冰凉的书卷,也照亮了苏洵的内心。

他的兄长作为第一把助燃剂功不可没,此外,他的妻子也让他更好的认识到性格的不足。

苏洵有一个好妻子,她的个性中有着传统女子少见的刚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她对儿子的教育中看出,在苏轼很小的时候,她就用范滂的事迹来激励他。

看一个人的心性,就看他以何种人为偶像。苏洵一生虽成文豪,但是没有步入官场,苏轼在官场上的耿介直言可以从范滂身上找到源头。

范滂何许人也?其人刚烈一生,嫉恶如仇,在士人中极有声望。得罪权贵后,为了不牵连其他主动投案,县令解下官印要带他一起逃走。他严词拒绝后与母诀别,希望母亲不要为自己哀伤,他的母亲坦然道:“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

苏轼在幼时问母亲:“我如果成为范滂这样的人,你是否愿意呢?”

他的母亲回答说:“你若是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苏轼的文学成就有苏洵埋头苦读之后的影响,心性却离不开母亲的教导。

这样一位崇拜高洁坚毅之士的女子也让苏洵有了一些变化,在妻子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苏洵仿佛看到了自己幼时的荒度时光、轻慢岁月,心中渐渐有了悔悟。

大龄青年苏洵:我用一把大火烧掉了过去

来自家人的启发和劝导,让他在二十五岁的时重新有了读书的觉悟。然而,这一次的转变只是一场温柔的前奏,他自诩聪明,放眼同辈自视甚高,认为读书中举不过是小菜一碟,他信心满满的去报考,第一次应乡试举人,然后不幸落榜了。

透过1000多年的时光迷雾,我们仿佛看到一个青年的落败,他心中方燃起对知识真理名望的野心与壮怀,便立马看到了自己的平庸与碌碌无为。

3、


大龄青年苏洵:我用一把大火烧掉了过去

第一次落榜才是他对自己重新认识的开始。

从一心“嬉游玩乐”到“一代文豪”,到底是什么改变了他灵魂的底色?好像命运之手先在他的后背敲了敲,第一次评论:顽石一块;但是几年之后再次光顾却不由得重新评估:嗯,是块璞玉,但还要好好雕琢。

这个雕琢之人是谁呢?不是他上进的兄长,也不是明理的妻子,他们在他成长的道路上给予了很大的推动,但不过是命运假借他人之手让他自己拿起雕刻的刀柄。

二十五岁的考场失败,是他一生难以忘怀的耻辱,在他学有所成,两个儿子双双考中名动天下之时,他还做了一首诗来自嘲:“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终其一生他也没有中举人,却因为考场上的接连失败养成了他对读书的谦逊。

二十五岁之前的人生他过的太顺遂了,然而只有挫折才能让人把自己冷静的放在世界中思考:我是谁,我要做什么?

此刻他已经开始读书,刚刚窥得天色,将名留青史的文杰当做偶像,再一次打量自己之前引以为傲的诗稿,失败的经历给了他冷静的双眼,他终于认识到一件沉重的事实:和先贤对比,这是何等的平庸之作啊!

读书,明世,从来都不是一件速成的事情,即便天资聪颖也需要在书海中淬炼,用前人的智慧滋养自己。

他虽然饱览了这个时代的山河美景,但对于那已逝岁月中无数的成败兴亡,波澜壮阔的天下棋局里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知之甚少。

他第一次发现,世界上的再瑰丽的山川河流,在人所创造的辉煌与命运的玄机面前,也黯然失色。

对世界的野心,不只是求在外,而是求在内。

他摸一摸脸颊,是几滴滚烫的泪水,是心中的火焰在翻江倒海,这逼迫他拿起火把烧掉了此前所做的数百篇文章,也烧掉了过去的荒废岁月,烧掉了耽于玩乐的、平庸的苏洵。

烧光书稿后,苏洵开始了长达六七年的苦读岁月,从《论语》、《孟子》重新读起,研读诸子百家,考究天下得失之道,并且发誓不读透彻之前,不再写任何文章。这时候,他已经27岁了。

几年之后,他已经全然脱胎换骨,有了渊博的知识和深刻的认识,能够达到“下笔顷刻数干言”的地步。

4


大龄青年苏洵:我用一把大火烧掉了过去

一个新的苏洵诞生了,此刻他的新生,开始了一场长达数年不灭的传奇。此后,一门三文杰“苏文生,吃菜根;苏文熟,吃羊肉”,天下人记住了“三苏”,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苏家有其三。

那是一个人才济济的时代,欧阳修、王安石、韩愈、柳宗元、曾巩……人杰的理想抱负与诗书才情和历史交织在一起,爆发出无数绚烂或凄凉的生命烟火,然而一门三英才的事迹还是成了那个时代难得的荣耀。

人心的觉醒可以在任何时刻显现出神圣的光芒,此刻27年前的岁月如烟云飘散,他的青春才刚刚开始,没有天光水月山川相随,没有花团锦簇春风得意,他在一本又一本书中开始了自己的柳暗花明。

47岁时他带着带二子进京应试,去拜见欧阳修,所作的《衡论》、《权书》得到了欧阳修的盛赞,公卿士大夫也争相传诵,苏洵文名大盛。

他的散文成就很高,有纵横家的雄辩风格,他本人对于纵横家的态度是“取其术,不取其心。”学习他们的战术,而不学习他们的态度。因而他的文章刚强雄健道理明晰,为人却低调谦逊,终其一生治学,不涉及官场。

他的治学态度和文风也影响了儿子,苏轼的政论文亦有他的雄辩之风,纵横之气: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苏洵《心术》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他一定不会想到一个人的发愤可以对时代有多大的影响,也不会想到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间接影响了日后成就斐然的两个儿子。

一切,始于苏洵考场落第后心中火种的苏醒。

没有记得他考试那一年的状元是谁,人们只记住了落第的苏洵。

岁月不饶人,可岁月对才华,何其温柔。

尤其是对一个敢于一边放火烧掉过去,一边拿起刻刀雕琢自己的人。

如若心火未灭,不妨让其燎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