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藥”真的還得再等等——論“隨機雙盲大樣本”方法

2019年12月8日,在武漢發現了第一例不明原因的“肺炎患者”,不到70天的時間裡,同樣症狀感染人數已經突破7萬。這就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可怕之處。它無時無刻都在考驗著所有人。在這樣的考驗面前,我們沒有後退防守,我們選擇迎難而上。來自四面八方的專業醫療團隊承載著所有人的祝福和希望奔向一線支援,國內頂尖的科研人員不辭晝夜的進行對抗病毒的方法嘗試、藥物的甄別以及療效的確認等等。社會上各行業都在儘自己的一份力,用不同的方式給武漢加油。


慶幸的是筆者注意到:“2020年2月15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張新明稱,一種國外公司的研製藥物“瑞德西韋”對新冠病毒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和生物安全性,並稱在美國也實現了對1位新冠病患者的成功治療”。消息一發出,媒體大呼“神藥”,舉國均期待。同樣,筆者也非常期待,但需要冷靜看待結論,何種“神藥”的療效結論這麼快就能下嗎,是不是太著急了?


“神藥”真的還得再等等——論“隨機雙盲大樣本”方法


據報道,2020年2月6日,藥物研製廠家吉利德公司和武漢多家醫院合作,開始進行該藥物用於治療“NCP”的臨床實驗。該臨床實驗採用方法是:評價臨床療效的“金標準---隨機大樣本雙盲對照實驗”。既然是金標準,筆者藉此給大家普及一下新藥臨床數據分析方法“隨機大樣本雙盲對照實驗”,從而如何科學的看待“神藥”的“神療效”?


筆者作為製藥人,我們深知新藥研發的過程是無比艱辛的。一個新藥大概需要至少5年的時間,才有可能從想象走向現實。而如今,應對“NCP”,我們都在期待一種新藥的出現,但是有客觀的限制,也有時間的要求。總的來說,新藥的研發分為兩個階段:“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而影響藥物市場化最費時間,最關鍵的就是開發階段的“臨床實驗”,同時也是決定“患者及潛在患者生命攸關”的階段,馬虎不得。因此在此階段選擇的方法也攸關重要。而經得過這樣方法驗證的藥物才能夠稱之為“神藥”。


臨床實驗的本質為對照實驗,而“對照實驗”這個概念早在1061年中國宋朝有一本關於中草藥的書《本草圖經》裡面就有相關記載。而在近代第一個具有對照實驗意義的是在1747年,一位英國的軍醫詹姆斯.林德在研究治療壞血病時提出的。經歷了20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非常完備的體系,用於評價藥物在臨床上的療效。


再講具體的定義之前,在臨床試驗中我們先明確3個對象:1.樣本人群(患者)2.醫療人員(醫生)3.數據統計者(對臨床採集後的數據分析,統計人員)。


“神藥”真的還得再等等——論“隨機雙盲大樣本”方法


整個實驗過程可以大體概括為:


1.樣本人群分組(試驗組和對照安慰組);

2.服藥或安慰劑(和新藥外觀一致無毒害的製劑,安撫實驗者心理),採集血液樣本;

3.血液樣本分析,得出結論。


而整個臨床實驗中,採用的實驗方法分為三種,分別為:單盲實驗,雙盲實驗,三盲實驗。


單盲實驗:通俗講就是樣本人群不知道自己屬於哪個組別,但是醫生和統計者知道你是哪個組的,然後根據組別給藥,試驗組樣本給新藥,對照組給安慰劑。

缺點:醫生主觀影響樣本人群,造成數據的波動,影響結論;


雙盲實驗:醫生和樣本人群都互相不知道樣本個體屬於哪個組,隨機給藥,最後由統計者來統計實驗數據。優點:排除醫生主觀的干擾,樣本人群無心理及身體外界刺激,數據客觀真實體現藥物療效,該方法作為業界的金標準,一貫執行;


三盲實驗:樣本人群、醫生、統計者都不知道樣本個體屬於哪個組,用於尋找統計學的誤差,該方法僅存在於理論上,具體在臨床上無應用。


具體情況如表格(考察對於分組及藥物分類是否知情):


“神藥”真的還得再等等——論“隨機雙盲大樣本”方法


通過表格可以發現,為了在短時間保證樣本數據的真實有效,排除掉可能存在的人為干預(包括:人為將樣本人群固定分組、醫生主觀將藥物給個體、醫生直接或間接對樣本人群的心理暗示等),採取臨床實驗的金標準 “雙盲實驗”才是嚴謹的,科學的。最後再結合臨床的“隨機大樣本”基數,這樣才是評價臨床療效的“黃金搭檔”。


因此,現在不能說哪種新藥是有治療效果的,因為所有個體互相都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不是真藥,何來的說:吃了某藥物,病症治好了或減輕了?請不要忽視人體的自愈機理和差異性。評價臨床療效不能片面,不能管中窺豹,更不能“時勢造英雄”,需要沉澱,需要時間才能對藥物“庖丁解牛,如數家珍”。


最後說:神藥,我們還要繼續等待,療效,我們還需謹慎對待,科學,必給我們明確交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