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科學技術獎項目介紹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科學技術獎項目介紹

風景園林學會科學技術獎

北京中農富通城鄉規劃院設計的《皋蘭縣打磨溝整體開發項目》榮獲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科學技術獎

一、項目背景

規劃區域位於蘭州市皋蘭縣什川鎮,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蘭西經濟區的重要核心節點,“十三五”期間,蘭州市搶抓“一帶一路”戰略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機遇,全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建設全域旅遊,強調皋蘭縣“黃河奇峽·花漾什川”旅遊主題,發展重點導入自然體驗功能的旅遊勝地。本次規劃旨在對接區域發展,解決項目區農業基礎薄弱、產業單一且產業融合不足、基礎設施欠缺等發展問題;缺乏景觀空間,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秉承三產融合與循環農業的發展思路,建設特色鮮明的溝域產業經濟帶。

二、規劃構思

規劃以尊重自然為基本理念,整合場地生態環境因素,統籌考慮用地格局和產業功能要求,以十里山水畫廊(依託規劃水系)和農業風情大道(依託鹽什公路)形成的“一帶”為“綠脈”,圍繞“綠脈”,對四大分區進行景觀化建設,形成“綠廊”,農業嘉年華、家庭農藝館、梨花仙谷三個核心項目和遊客服務中心串聯形成“綠鏈”,帶動整個園區的現代農業綜合發展。整體形成“舞動綠脈、山水綠廊、農園綠鏈”的佈局模式,打造三產融合發展為特色的蘭州市最美農旅綜合體。

三、空間佈置

根據規劃總體目標和對項目區自然條件、場地空間、產業發展等綜合考慮,規劃項目區的空間結構為“一核、一帶、三心、四區”。一核:以項目區最東側谷口開敞位置為核心,發展接待服務等功能。一帶:依託鹽什公路和規劃水系,串聯帶動整個園區的現代農業綜合發展,打造十里山水畫廊和農業風情大道。三心:在規劃區山谷內部,結合現狀開敞空間,規劃園區三個次中心。四區:依據現狀場地條件、區域資源情況及未來市場需求,規劃四大園區:循環農業發展區、綜合服務接待區、現代農旅示範區、家庭農莊體驗區。

四、創新內容

(1)依山就勢,因地制宜佈局產業空間。坡地種植果林,建設主題莊園及產業示範基地;谷地佈局蔬菜生產觀光園、畜牧養殖場、道路兩側構建針闊葉混交林為主的立體復層植物空間,水面栽植淨水植物。

(2)應用農業科技回補山地生態修復,創新土地利用方式,實現山地景觀效益與經濟效益合一。採用構築護坡種植容器苗的種植方式,結合節水滴灌技術進行山體綠化,對沙化的荒坡地進行生態治理。

(3)生態規劃理念全程滲透。方案設計構建平面綠化和立體綠化兩個層次,平地採用針闊葉混交林為主的“喬-灌-草”復層植被保護模式;山地採用“林-果”間作套種的“喬-草”復層植被綜合開發模式。根據現有山水格局和溝谷特點,確定各高點及各低點的視線範圍及最佳景觀建設區域,建設具有洩洪功能的水系通道。

(4)構建生態立體交通網絡。結合地形特點及項目佈局,打造水上、地上、山腰立體式交通網絡及多元化的出行方式,滿足生產和觀光旅遊的雙重需求。

(5)構建了濱水遊憩系統、山體遊憩系統和各園區內部遊憩系統三個遊憩系統,三者串聯增強園區體驗性。

(6)制定切實可行的地質防災措施,提出地質災害預防措施(生物、工程、綜合防治措施)。

五、技術特色

(1)構建特色化產業體系,實現生態循環三產融合發展。以多園區產業佈局,農業和旅遊雙核驅動,創造性的提出適合園區發展的三產融合模式和農業循環模式,推進一二三產融合複合種養加遊,圍繞一年四季農事活動,打造“農業節慶經濟”板塊。

(2)專家引智。從規劃的初期調研一直到項目的後期假設服務,規劃全程諮詢農業及規劃領域的專家,就產業發展和規劃佈局展開研討,引進適應當地的新品種及新技術。

(3)因地制宜,保護生態,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環境生態穩定性,多手段防治水土流失。

六、實施效果

項目建成後,將成為佔地2511畝的現代休閒農業旅遊園區,通過農產品銷售、特色商品銷售、娛樂體驗、餐飲和住宿等收入每年可完成產值3億元,為項目投資方每年帶來1.35億元淨利潤;每年可吸引近150-200萬人至項目區旅遊,促進提高當地服務業從業者的勞動素質。通過旅遊產業的引入,有力的促進三產融合發展,創造了休閒觀光與生態涵養、文化創意相結合的多種新型業態,延長產業鏈,拓展更多發展空間,包括農產品流通、農產品電子商務、農業休閒旅遊、創意農業等。將不僅為園區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也為國家和地方政府帶來可觀的財政收入。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生態循環產業,提高山地的林草覆蓋率,對恢復生態環境、淨化空氣、調節地方小氣候及生物多樣性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山地生態修復技術的利用,創新土地利用方式,有效涵養水源、控制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促進項目區生態環境良性循環,提高抗害能力。生態循環經濟體系的構建,為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創造良好環境,有效促進項目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