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有此將,玩得列國團團轉,不圖霸主更待何時

晉國有此將,玩得列國團團轉,不圖霸主更待何時

晉文公在中原圖謀霸主,南方的楚國也躍躍欲試,見中原紛爭不斷,自齊國桓公而後,中原再無說得上話的霸主,楚國便乘機北上,想在中原留的一席之地,而正當中原腹地的宋國,就成為楚國攻打的對象。

宋國襄公逝世,宋國已經呈衰弱之勢,宋國邊境很快就被攻破,幸好宋襄公當年還算幹了件聰明事情,就是善待晉文公。晉國得知楚國北上,欺負自己的小弟弟宋國,當然不同意,晉文公帶著部隊進攻衛國。這衛國與楚國已是連理,衛國受損,不利於楚,楚成王留下申邑、息邑的軍隊,繼續圍攻宋國,自己則率領軍隊,前往衛國,其他諸侯國心知晉國不是好惹的主,陳蔡鄭許等國只留了將領陪同楚國,君主們各自找了理由回國去了。

晉國有此將,玩得列國團團轉,不圖霸主更待何時

可是誰也不曾想,晉國行軍神速,楚王行軍半途,就聞得消息,說是衛國君主已是被晉國擒拿去了,如今已是移兵攻曹,曹共公也被抓走了。楚成王見如此而來,楚國孤軍定難抵擋晉國,便生出了退意。

可是楚國主將成得臣憤憤不平,以為宋國旦暮可破,楚軍長驅直入,竟未得尺寸之功,未免有損楚國顏面,便向楚成王立了軍令狀,說是先把宋國滅了再撤軍回楚國,半路上若是遇到晉國,就與之決一死戰,若不取勝,甘願伏法。楚成王則帶著大部隊撤回楚國,留下成得臣這支孤軍,繼續瘋狂的進攻宋國。

宋國此時見楚國大軍已撤,本以為危局已解,哪裡知道成得臣這個患了強迫症的傢伙,居然晝夜不息的攻打宋國,連忙派了門伊般和華秀老兩個臣子去求晉國援助。此時的局面,已經出乎大家所料,晉文公也是迷糊,搞不懂這個成得臣哪根筋不對,死纏著宋國不放,便向主將先軫求教,畢竟若是去宋國直接面對成得臣,就是撕開了與楚國最後那張臉,那麼晉楚大戰迫在眉睫,雖說晉國實力強大,但是與楚國相爭,卻也是兩敗俱傷,如果沒有外圍大國的幫助,這個仗打得很不划算。

晉國有此將,玩得列國團團轉,不圖霸主更待何時

先軫估計早就想好了,要把當時的大國秦國和齊國拉進戰局來。門伊般和華秀老此次前來,是帶著宋國的身家性命的,要求人幫忙,自然得那點好處,所以宋國的珍寶,必然傾囊相授,先軫的格局沒有那麼小,他要的不是這些珍寶,他向晉文公建議說,派人快馬加鞭,將宋國兩個臣子分別送到秦國和齊國,以絕世珍寶賄賂齊秦,請求兩國居間調解,希望楚國撤軍而去。

晉文公聞聽如此,心中也是不樂意,晉國本是主角,想要在這件事情上拿到好處,現在珍寶要不了,還幫楚宋和解,好人又被齊秦做了,晉國不是做了虧本生意,便向先軫抱怨心中疑慮。

晉國有此將,玩得列國團團轉,不圖霸主更待何時

先軫對他說,齊秦兩國,收了珍寶,必然派出使臣,前往宋國勸解,可是目前曹衛兩國在我們手中,如果我們把曹衛兩國的土地,割取大部分給宋國,由門伊般和華秀老接手,於宋國而言,自是好事,必欣然接受。而於楚國而言,曹衛本是楚國的附庸,出人出力,派兵打仗,最後為敵人做了嫁衣,必然更是憎恨宋國,絕對不會接受齊秦的勸解,如此而後,齊秦必然與楚結怨,晉國就可與兩國結盟大戰楚國,晉國必勝,也必然成為中原霸主。晉文公依言如是,晉國終究大勝,攜中原諸國,大敗楚軍,終於也逞心如意的成為霸主,這也算託了先軫的福分了。

計算起來,從楚國率領陳蔡鄭許申邑息等數國聯軍攻伐宋國,到晉國攻滅曹衛,繼而又到齊秦加入戰局,可以說,春秋時代除了最北邊的燕國,基本上都被晉國的先軫忽悠進了戰局,玩天下諸侯於戰亂之中,比之玩天下諸侯於口舌中的蘇秦張儀之流,似乎又要厲害的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