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華夏文明搖籃”:山西省一個縣,人口6萬,與陝西一河之隔

被譽“華夏文明搖籃”:山西省一個縣,人口6萬,與陝西一河之隔

山西省,省會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又稱“三晉”。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 下轄11個地級市,119個縣(縣級市、區)。其中,就永和縣來說,總人口約為6萬人,為山西省人口最少的縣之一。在歷史上,永和縣這一建制始於隋朝時期。

被譽“華夏文明搖籃”:山西省一個縣,人口6萬,與陝西一河之隔

首先,永和縣,隸屬於山西省地級臨汾市。在地理位置上,永和縣地處呂梁山脈南端,黃河中游晉陝大峽谷東岸,臨汾市西北邊緣。縣境東西寬41公里、南北長46公里,總面積1219平方公里。永和縣東鄰隰縣,南連大寧縣,北與石樓縣接壤,西與陝西延川縣一河之隔。永和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獨具魅力。縣境有舊石器遺址、新石器遺址、商周墓葬遺址、漢代城堡遺址並出土了大量具有歷史研究價值的文物。

被譽“華夏文明搖籃”:山西省一個縣,人口6萬,與陝西一河之隔

夏朝時期,大禹治水後將天下劃分為古九州,今永和縣一帶屬古冀州之地。到了春秋這一歷史階段,該地區屬於強大的晉國。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今永和縣一帶成為韓國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剪滅六國,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永和縣一帶屬河東郡這一建制。西漢時期,於今縣城西南8千米設立狐瞷縣,屬河東郡。東漢廢。三國時期,魏國恢復狐瞷縣的建制。

被譽“華夏文明搖籃”:山西省一個縣,人口6萬,與陝西一河之隔

北魏太延二年(436)廢。北周大象元年(579)於今縣城南8千米設立歸化縣,於狐瞷縣故治置臨河縣、郡,隸汾州。由此,在南北朝這一歷史階段,今永和縣一帶的建制和歸屬變化較大。隋開皇三年(583)廢郡,縣改屬隰州。十八年改臨河縣為永和縣,改歸化縣為樓山縣,俱屬龍泉郡。大業末年廢樓山縣。就永和縣這一地名,據《元和郡縣誌》,縣以縣西永和關為名。永和關在山西省永和縣西北黃河岸,是歷史悠久的渡口之一,也是西去陝西的交通要塞。

被譽“華夏文明搖籃”:山西省一個縣,人口6萬,與陝西一河之隔

最後,對於隋朝時期設立的永和縣,其建縣歷史已經超過1400年了。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這位皇帝在位時,永和縣屬隰州。明清這一歷史階段,永和縣屬山西省平陽府。1914年,永和縣隸屬於河東道。1928年,永和縣直屬於山西省。1970年,永和縣屬臨汾地區。2000年至今,永和縣屬地級臨汾市。如今,永和縣和陝西省一河之隔,下轄7個鄉鎮,總人口約為6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