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開發開放三十週年專題之二」陸家嘴金融“巨人”三十而立

「浦東開發開放三十週年專題之二」陸家嘴金融“巨人”三十而立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王涵“我們笑著向陸家嘴告別!”這是1995年上海鋼球廠搬離陸家嘴時的橫幅。規劃、動遷、成型……,進退之間,陸家嘴金融中心的活力在浦東開發開放30年中歷久彌新。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解放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十個第一和五個倒數第一說明了什麼?》。一位市領導曾比喻當時的上海“很困難,像一個進入了晚年的老頭,老態龍鍾,精疲力竭”,城市基建欠賬、建築密、廠房擠、道路窄、綠化少,城市病癒演愈烈。

除了城市面貌外,上海的經濟也不盡如人意。新中國成立後,上海的經濟發展在全國是獨領風騷的。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起,上海經濟增長連續7年低於全國平均增長速度,上海經濟指標桂冠相繼跌落。

“那時候浦西才是上海,浦東是聽取蛙聲一片的鄉下”、“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套房”。上海是如何成為現今的國際金融中心?浦東又如何以上海1/5的土地面積、1/4的常住人口,創造了上海1/3的經濟總量、40%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50%的金融業增加值和60%的外貿進出口總額。

1990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策開發浦東,並在陸家嘴成立全中國首個國家級金融開發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這塊關於金融先行先試的試驗田在日後展現著蓬勃生機。“浦東開發,金融先行”的行動一直貫穿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的征途中。

時至2020年發佈的全球金融中心最新排名中,上海首次晉升全球第四。如今的陸家嘴已成長為“金融巨人”。從銀團貸款籌建的東方明珠電視塔,到陸家嘴“三件套”,一座座大廈拔地而起、金融機構相繼聚集,作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主要承載地的陸家嘴伴隨著浦東開發開放將跑得更快更遠。

陸家嘴路名更迭的浦東縮影:“爛泥渡路”到“銀城中路”

囿於疫情,2020年3月的兩封禮節性回信促成了一次世界各地金融城的共聚。起源於今年3月10日,倫敦金融城辦公室向陸家嘴金融城發函表示,受到疫情影響,倫敦金融城市長無法像往年那樣來上海拜訪,為此深表遺憾。每年3月在陸家嘴舉辦的“雙城論壇”擱置。

隨後,開放的陸家嘴金融城將禮節性的回函變成了一次全球邀請,倫敦、新加坡、迪拜、盧森堡、卡薩布蘭卡等全球知名金融城收到上海的邀約在未來適當的時候,將出席全球金融城首次視頻大會,共商疫情之下金融業合作。

全球金融產業鏈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方面,陸家嘴金融城佔一席之地。

追溯浦東開發開放30年來,陸家嘴31.78平方公里區域尤其是1.7平方公里的中心區(小陸家嘴)翻天覆地,也是上海飛速發展的縮影。這片天地彙集了全球銀行的辦事處,是全國最大的股票、證券以及金融投資類產品的交易中心,精英、繁華、摩登……

30年前,陸家嘴沿岸曾是灘塗、農田、棚戶區。據資料記載,靠黃浦江最近的南北主幹路,金融機構駐紮頗多的“銀城中路”前身是“爛泥渡路”,陸家嘴中國銀行到浦東南路那段曾叫北護塘路;現在陸家嘴金融城附近的浦城路曾叫田度路。路名更迭的背後是對陸家嘴規劃的見證。

“陸家嘴規劃30年無大修改”,時任1990年的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發公司總經理王安德如今感慨,起初在陸家嘴開放規劃上做了四大戰略性問題歸集,一是建中國的金融貿易區的原因,二是金融貿易區的選址,三是要不要建軸線大道,四是功能開發和功能性大樓的分類擺放。

時間證明“一張圖紙幹到底”的規劃具有前瞻性。上世紀90年代基礎設施建設啟動伴隨著陸家嘴金融功能集聚跟進。1990年9月上海即發文允許包括外資銀行分行的外資金融機構在滬設立。

陸家嘴金融功能培育的第一個“領頭羊”項目是央行上海市分行大樓。在當時背景下有個小故事,1995年央行大樓竣工營業的儀式上,上海副市長、浦東新區管委會主任趙啟正把一隻邦著紅布兜的小白羊送到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行長毛應樑的手裡,寓意上海金融業“領頭羊”帶頭進駐浦東陸家嘴。

以此為節點,陸家嘴的金融故事在這31.78平方公里中不斷上演,資本的力量與浦東經濟發展一起沸騰。

機構“東進潮” 金融巨人崛起

大家都認為央行上海分行搬遷至浦東為金融鋪路導熱。在此之後,上海市政府陸續出臺了吸引中外資金融機構進駐陸家嘴的一系列措施,要素市場的“東進潮”推動了中國市場經濟體系建設的速度,陸家嘴“金融巨人”站起來了。

當時,對中資銀行,凡到浦東設立分行的,都可以提高規格,從支行提升為二級分行。

不僅有中農工建交,還有上海銀行、興業、浦發、招商、民生、國開行等國資和地方銀行紛紛入駐。

花旗中國原副行長裴奕根回憶道:“1996年浦東獲批成為外資銀行試點人民幣業務的區域,外資銀行紛紛遷至陸家嘴,一個金融城的雛形由此誕生。”外資銀行中的花旗、渣打、匯豐、恆生、東亞、大華等銀行,一批非銀金融機構中國人保、中國人壽、平安保險、太保、上海國際投資信託公司等接踵而至。

1997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遷入陸家嘴新址,期貨交易所、產權交易所、商品交易所等多個國家級交易所東遷浦東,中國目光再次聚集陸家嘴金融貿易區。

陸家嘴的標誌性建築莫過於東方明珠塔,成為陸家嘴的打卡地。在90年代初這幢建築是在突破舊模式、舊條框下得以誕生,因項目資金需求量大,由工商銀行牽頭組織銀團貸款,共計44家金融機構參與協作才順利動工。此舉也探索出了中國銀團貸款的新路,為浦東開發建設開闢了新的融資渠道。

此後,入駐的金融機構開始建造自己的辦公大樓,以及拔地而起的商辦樓宇刷新著“上海高度”。從開始1995年底落成的招商局大廈,1996年初落成的船舶大廈成為外資銀行進入陸家嘴的落腳地,到後面1999年竣工的金茂大廈、2008年竣工的環球金融中心至2016年竣工的上海中心,“三件套”齊備。

2007年5月,上海市第九次黨代會召開前夕,《上海浦東金融核心功能區發展“十一五”規劃》出爐,首次正式提出“陸家嘴金融城”的概念,提出要把陸家嘴地區打造成金融機構、金融資金、金融人才集聚的核心地區,金融創新、金融標準制定、金融生態環境先行的地區。

2013年的上海自貿區掛牌、2018年起的中國金融業新一輪擴大對外開放,上海在加速中國金融市場的改革創新,針對銀行、證券及保險業出臺了開放性措施,取消了外資此前在華投資的限制。一步一腳印中,截至2019年底,區域內已集聚了12家國家級要素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870家銀、證、保持牌金融機構及其分、子公司,6000家新興金融機構,3000多家專業服務機構。

在2020年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年會上,上海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解冬在論壇上表示,2019年上海金融市場成交總額達1900萬億元,直接融資額突破12萬億元,“上海已基本完成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

“作為一塊因改革開放而長出的新區域,陸家嘴金融城將牢記浦東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歷史使命,將浦東改革開放領先優勢、自貿區制度創新成果和擴大開放窗口機遇、政策利好,切實轉化為推動陸家嘴經濟發展、增強區域核心功能的強大動力,加快建設‘國際一流金融城’。”上海自貿區陸家嘴管理局局長張宇祥表示。

三十而立,永不止步的陸家嘴金融業在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裡一直向前跑,向世界展現出中國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