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到底谁在局外?

《局外人》到底谁在局外?

专业的书评人习惯以专业术语来定论小说的性质。而这样《局外人》就披上了批判现实主义、荒诞写实主义、存在虚无主义各种外衣。我只从我的个人角度来解读吧。就像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样。

还是从书的题目开始吧。

《局外人》咋一听这个书名,我就有些按耐不住想去看,因为总觉得自己在人群中格格不入。是个农民,农活干不好。做个私立学校老师,又是家里学校两头沉。唯一做了几年企业内会,也是半途而废。

是的,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就看局外人吧。

《局外人》到底谁在局外?

一 局外

默尔索这样的人,没有强烈的爱憎,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对切身利益漠然处之,什么事都秉持着无所谓的态度。

“走得慢,会中暑;走得太快,又要出汗,到了教堂就会着凉。”“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怎么样都行”“没什么可说的”“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兴。对于默尔索以外的人来说,默尔索的语言和行为就是个局外人。

默尔索说的这些话,几乎每一句都那么直白,这样的人,这样的话,加上对生活的态度,总觉得很荒诞吧。可是他只是想做自己,不想去敷衍任何事任何人。

但是,他是社会上的一个人,一个群体中的个体,显然,一个单独的个体,只能维持自己的日常生存,特立独行可以。而有些事必须要群体才能解决,比如母亲的葬礼,比如在公司工作,比如对他的审判。

正因为有许多事需要群体去解决,就需要一个规则,群体解决形成的规则必须是大家一直认可的规则,包括潜规则。当有人没有按照这个规则去做,又标新立异,那么在适当的时候,这个群体就会群起而攻之,落井下石。

就像默尔索,如果他不开枪杀人,或许他的行为还不会有人明面上指责,只在背后评论,而他却做出了更加出格的事情——开枪杀人,并且又补上四枪。

这就触发了一大堆人的传统价值观。在我们的生活中最恶的人莫过于我们嘴上说的杀人放火。

不得不说,杀人确实是错误的,是严重的犯罪,那么一大堆的证人,为什么证词都那么和他的杀人行为不沾边呢?难道只为了证明那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谋杀。

不是的吧,因为他的日常行为早就和群体的规则大相径庭,所以,当有人需要他们提供信息的时候,落井下石的场面就出来了。所有的行为都是错的。

他游离在传统价值观的格局之外,而被自认有着正确三观的人鄙视唾弃。

本是局中人,心在局外走,当局群规则,生命被出局。

《局外人》到底谁在局外?

二 局内

默尔索说:“一个人从来也不会是百分之百的痛苦。”

“谁都知道,活着是不值得的。事实上我不是不知道三十岁死或七十岁死关系不大,当然咯,因为不论是哪种情况,别的男人和女人就这么活着,而且几千年都如此。

总之,没有比这更清楚的了,反正总是我去死,现在也好,二十年后也好。”默尔索把自己困在自己的局内,当然所有的他以外的的人都是局外人。

无论如何每个人的结局总不会变,这就是他的局外人的设定,也暗示了他的结局。

“局外人”不是一个人,而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奇怪的现象。或者说是一种原始的形态。相对于默尔索来说所有的人都是无关重要的。

他给自己的思想是有局限性的,也正因为如此,他在母亲葬礼上感受到的不是失亲的悲伤,而是天气的炎热、身体的疲惫,因此在葬礼第二天就去约会,去海滨浴场,去看喜剧电影。

他开枪杀人只是因为海滩上的灼热而不由自主扳动枪机。

他被投进监狱,引起感官直觉的更多是无关紧要的自然景色,而对帮助他的律师、神父毫不在意。

甚至被判决死刑肉体知觉大于精神知觉,加缪的《局外人》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中的恐慌、绝望情绪容易演变为一种“局外人”式的麻木和冷漠。就像清末对起义者的死刑,观看者居多,却没人探问其中真正的原因。

《局外人》到底谁在局外?

三 结局

“毫无疑问,我很爱我妈妈,但是这不说明任何问题。所有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盼望过他们所爱的人死去。”

“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默尔索是冷血动物吗?不,他是一个过得太过理性自我的人,不屑戴起面具在人群中行走。不屑融于世俗的价值观,即便因此失去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