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她,是为了供我上大学——路遥的功利性婚姻,注定他的家庭悲剧

“路遥,你若灵魂有知,请听一听我们的哀诉…”

------在路遥的追悼会上,妻子林达在给路遥的挽带上如是写道。

娶她,是为了供我上大学——路遥的功利性婚姻,注定他的家庭悲剧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出生,1985年,任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党组成员,副主席,1992年7月,拟任中国作协陕西分会主席,1992年11月17日去世,终年42岁,著有《人生》、《平凡的世界》等。

林达,路遥妻子,陕北知青,曾是清华大学附中学生,祖籍福建,父亲为归国华侨,廖承志秘书。

林达于1978年1月与路遥结婚,1979年11月,生下女儿,为了让女儿的名字更有纪念意义,夫妻二人在各自笔名中各取一字,取路遥“路”和林达笔名程远的“远”,取名:路远。

娶她,是为了供我上大学——路遥的功利性婚姻,注定他的家庭悲剧

“门当户对”,是中国人的婚姻观。身为高干子女的南方人林达与出生贫寒的北方人路遥的结合,在世人看来,不仅仅是南与北激烈的碰撞,更是中国传统观念里“门不当户不对”的最佳体现,这永远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即使是文采出众,拥有非凡胆识与气魄的路遥,在“门当户对”面前,从一开始,他就是一个失败者。

婚姻不是浪漫送花,而是生活如麻,合适的恋人,不一定是合适的夫妻,出生贫寒的路遥不会不懂得这一点,但路遥却非要挑战这一点,这背后隐藏的是路遥的深深地功利性思想,这也注定了这场“门不当户不对”婚姻必将是一个悲剧。

曾有人提醒路遥:“找一个本地人比较稳妥,知根知底,有挑有拣。”但路遥听不进去,反问:“哪一个本地女子有能力供我上大学?不上大学怎么出去?就这样一辈子在农村沤着吗?”

家庭的贫寒,使一个拥有超强求知欲,并且文采出众的人丧失了求学的机会,对于路遥这无疑是一个深深的打击,一个拥有超高志向,力争上游的人,是不会安稳的接受这个现实的,他必须找一个人帮他完成这一个愿望,有没有爱情倒是其次,要的就是通过找一个供他上大学的人,来完成自己的目的。所以路遥之所以选择林达,主要是看中了林达的家庭,林达是一个有能力供他上大学的人,至于爱情,微乎其微。

处于热恋中的女人都是白痴,林达也不能免俗,热恋中的她为路遥付出了太多太多,林达的文采不输于路遥,她完全有机会上大学,但她最终放弃了这个机会,为的是能全力支持路遥上大学。她把自己每月仅有的38元工资,基本上都给路遥花。

1978年元月,路遥与林达结婚。

娶她,是为了供我上大学——路遥的功利性婚姻,注定他的家庭悲剧

从恋爱到婚姻,这不是仅仅的环境过渡而已,而是从一个熟悉的环境重新进入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当进入到婚姻之后,不但需要夫妻二人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百般呵护,更需要夫妻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用尽一生一世的厮守来供养这个家庭。婚姻就是生活,就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筷勺叉;就是夫妻双方都相互容忍彼此的坏习惯,就是床头打架床尾和,就是打呼噜放屁说梦话。这就是婚姻,这就是生活,一个由一辈子也说不清,一辈子也数不清的一个个小事相互串联成的,相互交织的一团乱麻。夫妻双方可能用尽一生的呵护都不能把婚姻给经营好,更何况仅有林达一人支撑的路遥的家庭。

娶她,是为了供我上大学——路遥的功利性婚姻,注定他的家庭悲剧

林达为这个家付出的太多太多,路遥为这个家付出的太少太少,婚姻十二年,除了有了女儿,对于家庭,路遥基本上什么也没有做。他专注于他的写作,专注于他的“功名”,把家庭中的一切甩给他的妻子,久而久之,这造成了夫妻二人生活上的决裂与婚姻的悲剧。到底是那些方面,让林达一步步失去了对路遥耐心,从而让两人走向了离婚,下面我们结合一些资料简单分析一下:

1、“早晨从中午开始”的习惯,让路遥忘记了他还有一个家的存在

我很喜欢路遥的自传体散文集《早晨从中午开始》,在书中,他详细的描写了自己从1982年构思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开始,一直到1988年完成写作的6年艰难历程,这六年他把他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到了创作中去,个中艰辛,普通人难以想象。但这6年的全部精力投入创作恰恰也从侧面反映了路遥对家庭的“全力抛弃”。

在写作的过程中路遥形成了“早晨从中午开始”的习惯,他的早晨是中午,他往往在午饭前的一个小时起床,工作时间是下午到凌晨三四点。而妻子林达则是正常按时上班,孩子也是正常按时上学,这在路遥与妻子和孩子之间有了一个时间上的问题,也就是上午他在睡觉,而孩子与妻子正常的工作上班,他基本上见不到他们,他吃不了早饭,不能送孩子上学,甚至到了晚上,林达根本等不到路遥,这一切生活琐事,只有林达一人默默的在做,她按时上下班,接送孩子,管理孩子吃饭,监督孩子写作业等等,而路遥为了写书,把这些事情甩的一干二净。

娶她,是为了供我上大学——路遥的功利性婚姻,注定他的家庭悲剧

2、路遥的“不讲究”与“穷讲究”让他与林达之间产生隔阂

北方人爱吃面,南方人爱吃米,这是中国不争的饮食事实。但对于出生贫寒家庭的北方人路遥,对饮食不敢有奢望,他也从来不讲究,能吃饱就是最大的幸福。而对于身为南方人的林达在饮食上却很在意,她吃不惯陕北的饭,她喜欢吃米饭,路遥就让朋友从外地给他卖大米。

与路遥在饮食上不讲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在抽烟上的“穷讲究”,她喜欢在创作时抽高档烟、喝洋咖啡。据他的好友海波回忆说:

路遥在生活上非常简朴,可以说不讲究吃,不讲究穿。但也不是什么也不讲究,比如说抽烟,他就很讲究。打从进西安之后,路遥抽烟的‘档次’就提高了,甚至提高到和他收入不相称的地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就开始抽三四块钱一包的香烟,每天最少两包,一月光烟钱就得花掉两百块,而他每月的工资仅为一百多块,还不够抽烟。就此,我多次建议他把烟的‘档次’降下来,至少做到量入为出。他不同意,说,这不是生理上的需要,而是心理上的需要;不是打肿脸充胖子,而是为营造一种相对庄严的心情;而保持庄严的心情,为的是进行庄严的工作。

路遥朋友、作家黄河浪生前也回忆:

我问他一天能抽几盒烟,他说没两三盒打发不了。我为他算了一笔账,当时‘云烟’还没有今天昂贵,但一个月也得几百元钱,那几十张‘黑老板’就在烟雾缭绕中飘去了。我略带惋惜地说:‘你把这些钱买成牛奶、鸡蛋等营养品多好,既省钱又于身体有利。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里,男人挣钱养家,女人照顾家庭,但对于一个直到1990年工资才涨到197元的路遥来说,是完全没有能力去挣钱养家的,因为他每个月仅仅是吸烟的费用就已经严重超支了,更何谈去挣钱养家呢。家庭的重担落在了妻子林达的一个人肩上。每个女人都渴望被呵护,而在路遥面前,林达所表现的只有不满。

娶她,是为了供我上大学——路遥的功利性婚姻,注定他的家庭悲剧

3、身为长子,路遥力不从心的进行着对老家的爱,终使婚姻名存实亡

路遥有两个老家,一个是生他的父母家,一个是养他的大伯家,身为两个家庭的长子,路遥的负担是很重的,尤其是生他的父母家,前前后后生育了六男三女共九个孩子,身为家中长子长兄的路遥,来自家庭的压力之大可以想象。路遥又是一个念家之人,他想通过他的努力让两双父母和他的弟弟妹妹们过上好日子,他不断地给两双父母买米买面,给弟弟妹妹们送钱,送物,给他们解决工作问题,总之,路遥要通过他的方式,树立他在老家人的心目中他的好儿子,好大哥的形象。

娶她,是为了供我上大学——路遥的功利性婚姻,注定他的家庭悲剧

路遥与家人合影

但是,对于本身就不富裕,甚至于连自己都养不好的路遥来说,没有钱,是他最大的障碍。孝心和爱心固然重要,但,一定要顾及自己的小家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路遥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林达很不满,但她欲言又止,只能把这种不满,长期压抑在自己的心里,他与路遥之间的之于家庭与生活的矛盾与裂痕愈来愈大,终于在1986年,婚姻持续了8年之后,也就是创作完《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时候,林达终于提出离婚。但为了女儿,路遥没有不同意。之后的婚姻,基本是名存实亡了,夫妻二人长期冷战,夫妻之间形同陌路。

这一切发生与造成,路遥是有责任的,并且是负有主要责任,我们只看到了作家灿烂的一面,却很少关注他的另一面。我们不能因为他的功绩,就对他全部肯定,而忽略他的缺点,也不能因为他的功绩,而去包容他的缺点,从而去否定我们认为的对路遥造成伤害的人,正如路遥妻子林达所说:“你们都说我不好,你们谁知道我这些年是怎样过来的,谁替我想过。”

路遥好友海波回忆说:

我认为路遥和林达的不愉快,主要责任在路遥,而不在林达。当年作为未婚妻时,林达为路遥付出了能够付出的一切:在路遥最困难的时候和他订婚,为了供路遥上大学,使出了所有的力气;婚后甘当陪衬,勤勉地维持着这个小家庭;路遥去世后,面对许许多多的不理解,始终保持着高贵的沉默。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林达的支持,路遥不会有如此成就;如果有,也会付出更多艰辛。

娶她,是为了供我上大学——路遥的功利性婚姻,注定他的家庭悲剧

路遥去世后,林达挽带上写到:路遥:你若灵魂有知,请听一听我们的哀诉……

林达的内心,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苦楚,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