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等的孩子更容易出类拔萃??从世界名校的选拔机制说起

什么样的孩子才最受世界名校青睐?

前段时间,潘石屹的孩子进入了哈佛,所以他当年为哈佛捐款的事情再次拿出来被大家所热议,虽然潘石屹出来解释这是为了公益,为了下一代的教育所捐款,但今天大家依然把这个事情和他儿子进入哈佛联系起来。

那么到底像哈佛这样的顶级学校,想选拔什么样的人才呢?

为什么中等的孩子更容易出类拔萃??从世界名校的选拔机制说起

名校评估体系:学术能力不是最重要的

在2015年时,宾大总共收到了3万份本科学生的申请,最后发出了3000份录取通知书中有2200人最终入读了宾大,录取率仅为10%。

但实际上在这3万的候选人中,有85%的学生是达到了宾大要求的学术标准。那么从这85%的符合标准的候选人到10%的录取率中间,有75%的人没有得到宾大的青睐,是什么原因呢?

为什么中等的孩子更容易出类拔萃??从世界名校的选拔机制说起

其实美国名校本科在录取学生时,会考虑七个方面:

第一层:有挑战度、有难度的高中课程,绝大多数的学生会在高中阶段去选两三门比如A-Level的具有难度的课程。

第二层:学生在中学阶段这几年的考试成绩,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学校成绩单。

第三层:大学希望看到学生在年级的排名情况。当然我们现在很多高中是不提供这份排名的,因为很多高中都希望孩子不要为了一个名次、分数去过多消耗时间,而应该更多地发展自己。

第四层:家长学生们最关注但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标准化成绩。包括我们提到的托福考试分数、SAT美国高考成绩、SATR科目成绩等等。

第五层:学校老师的推荐信。推荐信需要孩子在高中和中学里保持和老师的互动,在这期间有没有为学校带来贡献。

第六层:热情和激情。孩子在中学、高中阶段除了学习以外,有没有坚持做一些学习以外的事情,让你成为一个全面的人。

第七层:申请文书。通过申请文书来全面地展示孩子的优秀一面,个性如何、有什么追求、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以上就是世界名校如何综合多种因素来选拔学生,这实际上就很像风险投资,学校在选拔学生时实际上挑的是有特点的人、未来有更大概率可以成功的人,而不是成绩最拔尖的那一批

学校想要录取的是有特点的人、未来有更大概率可以成功的人

为什么中等的孩子更容易出类拔萃??从世界名校的选拔机制说起

如何培养一名“中等但出类拔萃”的孩子?

帮助孩子平衡好时间和精力

很多家长并非不清楚让孩子从小去探索各个不同的领域,找到自己的热情很重要,但学业压力繁重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好学习与爱好的时间和精力是学生和家长都面临的一大挑战。

不妨换个角度去看待时间,把时间看成一个立体的盒子,有长度、宽度、高度。长度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但可以改变宽度和高度。

宽度指的就是让孩子学会跨学科思考,掌握学习方法。比如当我看到秦始皇时,会联想到秦始皇当年吃什么、穿什么、国外同时代是什么样的历史等等。这是一种浓缩的知识,听起来跨学科是让学科越来越多,实际上是掌握一种能够快速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

高度指的就是学习结构。比如孩子在9岁之前可以广泛地去接触各种爱好,无论是琴棋书画、球类都可以接触。但是当孩子过了9岁生日就要学会做减法,给孩子选出1到2项运动或者爱好并且坚持下去,要去干五年。

为什么中等的孩子更容易出类拔萃??从世界名校的选拔机制说起

当我们在讨论孩子的教育时,不必只局限于成绩。在保持孩子中等成绩的情况下,更应对孩子的品格、道德、兴趣爱好有更高的要求。尽管没有分数衡量,却是父母们更应看重的。

童年应该是一段旅程,而非一场竞赛,世界名校越来越青睐的,也是更有特点的学生,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学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