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卢浮宫花园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花园是博物馆、城市和整个世界的连接线,并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再现着人类的历史。

在卢浮宫花园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杜乐丽花园(Jardin des Tuileries)也译作杜勒里花园(Tuileries Garden),是法国巴黎第一区一座对外开放的公共花园,位于卢浮宫和协和广场之间,由法国亨利二世的皇后凯瑟琳·德·美第奇在1564年为了兴建杜乐丽宫所设计创建的,1667年首次对公众开放。


提起“卢浮宫”,绝大部分参观者联想到的都是那个气势恢宏、从法国王宫变成全世界最大博物馆的地方,现在他们知道了,这个词还包含着与博物馆密不可分的其他几个场所。杜乐丽花园是卢浮宫空间和情感上的一种延伸,也是一座露天雕塑馆,还是一个生态与景观实验室。这座花园曾经只对王室开放,如今则聚集了运动员、时尚摄影师、园艺爱好者、文化遗产迷、前来享受蹦床和旋转木马的儿童、卖冰激凌和纪念品的小贩、卢浮宫学院的学生、游客、恋人……


2017年3月16日一大早,我们见到了卢浮宫与杜乐丽国家公园花园处副处长伊莎贝尔·格莱。她绾着棕色发髻,戴着一副小圆框眼睛,身旁站着的是餐厅与报亭特许经营负责人弗朗索瓦丝·博纳维亚勒,花园里欢声笑语此起彼伏的冷饮摊和旋转木马的特许经营也由她负责。波摩纳露天咖啡馆的服务员身着传统的黑色马甲,正在摆放椅子,支起巨大的红色遮阳伞;远处的巴黎消防队第43连迈着机警的步伐,即将结束晨间慢跑;几名运动员在教练的注视下做着伸展运动;花坛里,园艺师们已经忙碌起来。早上8点30分,杜乐丽花园渐渐醒来……

在卢浮宫花园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杜乐丽花园是一座不断创新的试验性公园。亨利四世命人在这里种下了第一批桑树,用于养殖家蚕;安德烈·勒诺特尔设计了这条壮观的林荫大道,可以一眼望到香榭丽舍大道,还将高加索的七叶树树苗引入了杜乐丽花园;1783年12月1日,在数千人面前,巴黎科学家在这里第一次试飞了氢气球……”伊莎贝尔·格莱不无自豪地告诉我们。


从给小嘴乌鸦套脚环到放牧


在花园的几位常客中,我们见到了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保护生物学家兼常见鸟类时间追踪计划协调员弗雷德里克·日盖。这位鸟类学家身着保暖的滑雪衫,正准备进入一只巨大的笼子,在我们惊奇的目光注视下,为两只小嘴乌鸦佩戴脚环。这些“迷人的小家伙”身披长长的黑色羽毛,长着尖尖的小嘴,同时狡猾得很。“小嘴乌鸦非常聪明,行为也很有个性。遭到围捕时,它们的攻击性就会越来越强。园艺师不太喜欢小嘴乌鸦,因为它们会为了吃掉幼虫而掘出植物的根。为了应对它们的侵害,园艺师甚至不得不配备‘防鸦型’垃圾桶。”

在卢浮宫花园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据他介绍,从2015年7月以来,他已经为150只小嘴乌鸦安装了脚环。“我也为植物园的鸟类安装脚环,而且我发现,鸟儿会在两座公园之间穿行。”他补充道。脚环的颜色可以区分鸟类的来源地:杜乐丽花园的使用红色脚环,植物园的使用白色脚环。不过,动物保护协会大可放心,安装脚环的操作完全无痛,其目的主要是研究巴黎地区鸟类的行为和迁移状况。放飞之前,弗雷德里克·日盖从每只乌鸦身上拔下一根羽毛,用来进行“分子性别鉴定”。 两只山羊在“保留园区”的排水沟内平静地吃着草,这画面看上去有些违和。对此,伊莎贝尔·格莱解释道:“在排水沟的斜坡上剪草对园艺师来说太危险了,所以我们就求助于这几只来自郭登丹的食草动物。它们是上周来到这里的,将在十月的淡季返回。这种放牧除草法既经济、环保,又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也体现了我们将动物重新引入杜乐丽花园的愿景。游客有时会担心这些动物的待遇,在这方面,他们同样可以放心——我们为动物架设了房屋,以应对恶劣天气,并且每天为它们提供充足的水和盐分。” 午饭时间快到了,又有新的游客来到杜乐丽花园,在小嘴乌鸦贪婪的目光注视下野餐。人与动物就这样同处一地,虽然关系并不总是那么和谐……


季节轮回与造型魔术手


“冬季结束后,我们关心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草坪的保养。大约15名园艺师来处理如此面积的草坪,看上去人手充足,实际上并不够。我们每周都要用一辆拖拉机修剪一遍草坪,拖拉机上安装着带小刀片的滚轮。这是清除枯草最有效的方法。雏菊是我们的主要敌人,我们希望能彻底清除这种植物,因为它的叶子会在花坛上留下很大的斑点。这项工作在今年显得更加艰难,因为今年我们首次放弃使用化学制品。”然而,对于每年接待1400万游客的杜乐丽花园来说,最大的破坏还是来自每天被丢入草坪和花坛的废纸和烟头。

在卢浮宫花园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一小群游客的注视下,园艺师开始展示如何修剪树木。“只需要一把木质量规,就能将灌木打造成我们想要的形状:金字塔形、圆形、云朵的形状等等。”他一边说,一边灵活地操纵着他的整枝剪。剪枝的工作始于中世纪前,之后由勒诺特尔进行改良,以适应当时的潮流。这两位园艺师无意重塑路易十四时期花园的景观,更何况没有人准确地知道花园在那个时代的确切情况,并且这种景观只维持了很短时间。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保留花园逐年演变的痕迹,同时赋予花园一种整体感。这两年,他们都从卢浮宫的展览中寻找花坛的设计灵感。


一座露天博物馆


“日本人对花花草草十分崇拜,我经常看到有些日本游客像对待艺术品一样敬拜花草。此外,我们花园里的椅子也深受游客欢迎,总是有人过去拍照。这也许是因为它们在园中的布局比较随意,给人一种曾经有亡灵坐在上面的奇怪感觉……这些漂亮的蕨绿色与花园里的植被相得益彰。2005年,卢浮宫购置了3000把这种款式的椅子,从此以后,它们就成了杜乐丽公园的标志。”

在卢浮宫花园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不过,杜乐丽花园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游客们在漫步的过程中见到的各种壮观的现代雕塑。它们中最富诗意的要数意大利雕塑家朱塞佩·佩诺内的《元音树》。由于青铜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氧化,形成了树皮的颜色,因此乍一看去,大家会以为这是一棵真正的栗树。这棵大树仿佛被闪电击中,横卧在野生灌木丛中,令路过此地的散步者备感困惑。真与假,生命与死亡,它们之间的界线到底在哪里?这似乎就是这一脆弱又有力的作品在我们耳边低语的问题。 凭着标志性的迷人小胡子,我们认出了修复师于格·德巴泽莱尔。此时,他正在向马利中庭的《奔跑者》复制品上喷水,而几位园艺师则将水清出花坛。

在卢浮宫花园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花园是博物馆、城市和整个世界的连接线,并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再现着人类的历史。杜乐丽花园就是这样生生不息。了解卢浮宫花园工作者的这段旅程,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卢浮宫,发现了这座每年接待数百万参观者的世界最大博物馆的幕后。然而,卢浮宫从来不曾就此满足,也从不肯裹足不前,而是进一步敞开大门,吸引着世界上千千万万的参观者与之交流。今后,卢浮宫的展品也将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与各国参观者相见,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博物馆”。

在卢浮宫花园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本文内容摘自《卢浮宫的幕布之后》,更多精彩内容请查阅原著

在卢浮宫花园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卢浮宫花园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卢浮宫花园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