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巴黎》:一場獨屬於文藝青年的巴黎漫遊

如果給你一個機會,你可以“穿越”到一個你最愛的時代,和那個時代你最欣賞的人暢談人生理想,甚至成為摯友,你會選擇重新返回失意的現實,還是就此留在這個虛無的幻想中永不醒來?

電影《午夜巴黎》用奇幻的手法將這個矛盾的課題擺在了人們,男主角吉爾留戀20世紀的巴黎,而在一次在巴黎街頭的漫步中,他意外搭乘上了一輛前往20世紀的車,與那個年代的名人交流思想。

本片由伍迪·艾倫兼任編劇和導演,歐文·威爾遜、瑞秋·麥克亞當斯、瑪麗昂·歌迪亞等主演,是一部以法國巴黎為背景的奇幻浪漫喜劇,向我們展示了所謂的“黃金時代”。

“穿越”梗近年來在影視題材中不罕見,但能讓“時光旅行”如此文藝的還屬這部《午夜巴黎》。

《午夜巴黎》:一場獨屬於文藝青年的巴黎漫遊

終極文青伍迪·艾倫


當我們說起這部電影時,不得不討論導演——伍迪·艾倫。縱觀他的履歷,他拍了40多部電影,拿了23個奧斯卡提名,4個奧斯卡獎,作為導演的人生可謂是別樣輝煌,含金量十足。

但是這個拿獎專業戶卻很少親自光臨頒獎禮,他可不在乎那些評審怎麼看,他認為他人的評價會隨著自己作品的更替而不斷改變,他們可以說你的作品好,又可以在下一次說你的作品差。

我拍我想拍,隨便別人評,可謂是非常有個性的導演了。


《午夜巴黎》:一場獨屬於文藝青年的巴黎漫遊

他的電影充斥著死亡、性和不道德行為等幾個方面,但是在他的調度下,這些看似沉重的主題卻帶有了喜劇的色彩,也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愛與死亡的教育,不覺得壓抑與痛苦。

伍迪·艾倫的電影另一個特點“冷幽默”,他的電影常常有著那種“內行人笑話”的幽默感,凡是瞭解這部電影所處背景的人,才能get到的笑話,這無形中並不是對所有觀眾都友好。

比如本片男主角曾經想向著名畫家達利和他的朋友講述自己從二十一世紀穿越過來的迷惘、痛苦,可他們都是那個時代著名的“超現實主義者”,對此完全沒有任何異議,令人啼笑皆非。

追溯到艾倫的電影生涯,他正是通過一部部自編自導自演的喜劇片在好萊塢站穩腳跟,例如《安妮·霍爾》《愛與死》等。


《午夜巴黎》:一場獨屬於文藝青年的巴黎漫遊

當然,伍迪·艾倫的電影中也不乏對各種現象辛辣的諷刺,其中最為明顯的便是他對上流社會有錢人的諷刺:在《獨家新聞》中男主角有錢有勢,最後竟然是一個心狠手辣的殺人犯;《賽末點》中一個上流社會的家庭被兩個底層的人耍的團團轉,《紐約的一個雨天》中女主角雖然是銀行行長的女兒,但她的腦中的想法不外乎是有關金錢粗鄙的想法,與浪漫絲毫不沾邊。

而本片中男主角的未婚妻來自一個毫無文藝細胞的世俗白富美家庭,而他們的友人是一個只會賣弄學問的偽文青。


《午夜巴黎》:一場獨屬於文藝青年的巴黎漫遊

表象上,伍迪·艾倫嘲弄的是一切的粗鄙、愚鈍和傲慢,深層裡,這些現象本質上都是不肯承認和直面“自由的人能做出選擇、為自己負責”的懦弱。

其實不管是他作品中的有錢人還是渴望想《藍色茉莉》中渴望暴富的投機者都不曾為自己的自由負責。他告訴我們一味的投機並不是走向幸福的直徑,如何過好現實的人生才是一切問題的正解。


《午夜巴黎》:一場獨屬於文藝青年的巴黎漫遊

有人說伍迪·艾倫骨子裡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文藝青年,的確這一點從他幾部電影的片名就能略窺一二:《午夜巴塞羅那》《紐約的一個雨天》《午夜巴黎》……而從這些電影的主角中我們都可以提取出一個相同的特質,與其說是劇本人物的特質,還不如說是導演伍迪·艾倫自己的特質:喜歡沉浸在自己幻想中的文藝青年,喜歡在雨天漫步,喜歡一切具有浪漫特質的城市,在這些一部部電影中,他不僅訴說了自己心裡的詩與遠方,也成了在現實生活中鬱郁不得志的文藝青年的代言人。

換句話說,看伍迪·艾倫的電影就似和一個文青對話,聽他的冷幽默,聽他的“憤世嫉俗”,聽他的漫遊記,喜歡這個調調的自然偏愛,不欣賞的欣賞不了。

從電影“作者論”的角度看,伍迪·艾倫堅持的是“把攝影機當成自來水筆書寫”,個人風格強烈。

眾星熠熠的20世紀法國


《午夜巴黎》:一場獨屬於文藝青年的巴黎漫遊

在電影開頭導演就用一個將近五分鐘的空鏡頭對準了巴黎的大街小巷,伴隨著悠揚的《Si tu vois ma mère》,電影運用快速剪輯的手法,色調以橙黃色與綠色為主,迅速的將巴黎的每一幅景色保留到電影的每一幀畫面中,似乎對於艾倫來講,缺少五分鐘的敘事鏡頭算不了什麼。

蘇聯評論家法馬林說過“戲劇不能容忍自然景物。電影則必須要自然景物。戲劇是表演。電影則是生活。” 與其說本片是一部劇情電影,更像是一部有關巴黎的回憶錄。


《午夜巴黎》:一場獨屬於文藝青年的巴黎漫遊

電影種種畫面也充滿了對於舊時代文學與藝術的致敬,例如電影開場時吉爾和未婚妻站在莫奈的水上花園裡,而電影中出現的酒吧,美心餐廳,配上科爾波特彈唱的出自音樂劇《巴黎》中的配樂《讓我們墜入愛河》,20世紀特有的披肩式女裝、茲瓦布式的褲裙……

這一番盛況讓凡是看過海明威的回憶錄《流動的盛宴》的人都會感到別樣的親切:“海明威在丁香園構思著自己的新作品,菲茨傑拉德憑《了不起的蓋茨比》一舉成名,普魯斯特在追憶著他的似水年華;畢加索和馬蒂斯在這兒尋找著自己畫作的買家......”

正如他在書中所說的:如果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場流動的盛宴。


《午夜巴黎》:一場獨屬於文藝青年的巴黎漫遊

《午夜巴黎》:一場獨屬於文藝青年的巴黎漫遊

影片中除了莫奈《睡蓮》般夢幻穿越的場景盛宴,穿越後與那個時代的名人碰面揭開他們“小秘密”做側寫,更是能讓每一個文藝青年心領神會地微笑:

菲茨傑拉德的風度翩翩下有著對於妻子精神偏執的無奈與絕望;澤爾達聰明伶俐可卻掩蓋不了她極度缺愛的內心;海明威一如他的文字一般簡練冷峻,他的語言就如同他的文章一般有著電報式文體的特點;畢加索在是一個馳名中外的抽象畫派大師的同時還是一個喜歡留戀於花叢,陰晴不定的大眾親人;而達利正如外界評價的那樣腦子中裝著稀奇古怪的想法的自我推銷員,就像他的那句名言“每天早晨醒來,我都在體驗一次極度的快樂,那就是成為達利的快樂……”


《午夜巴黎》:一場獨屬於文藝青年的巴黎漫遊

而為了凸顯出這種“風流人物盛宴”的視覺體驗,電影中聚集了眾多好萊塢和法國的熟面孔:抖森飾演的菲茨傑拉德風度翩翩、瑪麗昂·歌迪亞飾演的阿德里安娜魅惑迷人、法國第一夫人卡拉布呂尼的講解員知性優雅、阿德里安·布洛迪的達利可謂是神形兼備、奧斯卡影后凱西·貝茨也在其中小小的客串了一把,飾演同性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

就連影片中一個個一閃而過的身影都是那個時代數一數二的人物:意大利畫家著名錶現主義畫派代表莫迪裡阿尼、美國詩人三次普利策獎獲得者阿奇博爾德、美國傳奇作家杜娜巴恩斯、配上獨屬於20難帶美國黑人舞蹈歌唱家約瑟芬貝克……可謂星光熠熠。

細數那些“風流巨匠”們,彷彿我們其實一直都生活在20世紀的法國,從未離開過。


《午夜巴黎》:一場獨屬於文藝青年的巴黎漫遊

現實生活就是所謂的黃金時代


其實拋開這些華麗場景目不暇接的名人秀,《午夜巴黎》講的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不管過去有多麼美好,但是過去的已然逝去,我們更應該專注於當下,把自己生活的當下變成更好的時代。

片中多次出現了一個導演自創的獨特的理論——黃金時代理論:一種錯誤的思想認為別的時代比自己生活的時代更好,這是那些無法應對當前生活的人所產生的浪漫主義缺陷。

電影很多出地方出現了有關“黃金時代”這個理論的暗示:男主角認為20世紀的巴黎是所謂的黃金時代,而他書中自喻性的人物也是一個復古商店的店員,充滿了懷舊的情懷;電影開始的時候,達利帶來了他的兩個合作伙伴,而其中一位是西班牙電影導演L·布努埃爾,他和達利共同製作兩部超現實主義影片,其中一部叫做《黃金時代》。


《午夜巴黎》:一場獨屬於文藝青年的巴黎漫遊

但是漸漸地隨著電影的深入,我們會發現其實黃金時代是一個所謂的謬論。在與男主角交談時,處在20世紀巴黎的阿德里安娜說她最愛的時代是19世紀的“美好年代”,她認為這是巴黎最偉大最美好的年代,因為如今這個時代(20世紀20年代的巴黎)瞬息萬變,世事喧囂複雜,而當他們穿越回19世紀的美好年代,高更和德加卻在抱怨這個時代的人缺乏想象力,他們希望自己能夠活在文藝復興時期,那時候的人們充滿了創造力。

最後男主角也在這一次一次看似荒謬的穿越中明白了道理:如果你呆在這兒這裡就成了你的現代,你就會開始想象另一個時代才是黃金時代,這才是真相,不盡如人意,因為生活本來就是不盡如人意的。認為過去比現在幸福就是一種幻想。所謂的黃金時代不過是在生活中的失意者逃避現實的一個藉口。


《午夜巴黎》:一場獨屬於文藝青年的巴黎漫遊

所以所謂20世紀的光輝時代真的那麼美好嗎?美國文學評論家格特魯德·斯坦因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的美國一類作家為迷惘的一代,他們充滿了對現狀的不滿失望,他們的傳統觀念適應不了新的戰後生活,但卻又無法樹立起新的生活準則。

斯坦因對海明威說:“你們就是這樣的人。你們全是這樣的人,你們所有在戰爭中當過兵的人。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你們不尊重一切,你們醉生夢死.....”你看所謂的黃金時代也有過每一個小人物的掙扎與痛苦。


就像是電影《時空戀旅人》中男主角一次又一次的穿越,到頭來還是原來的生活是最美好的;《蝴蝶效應》中主人公縱使有改變過去的能力,最後會發現生活被改變的一團糟,而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中古斯塔夫先生那個優雅的世界,在他進入之前早已消失,但他卻用神奇的光輝保留住那個幻想。


《午夜巴黎》:一場獨屬於文藝青年的巴黎漫遊

沉溺過去無法自拔的懷舊是否認,否認現在的痛苦,20世紀的巴黎是幻想,幻想一個更好的時代,看上去很美,卻必須告別。

離開“午夜巴黎”,眼前是我們共同在經歷的高速發展21世紀,生活並非在別處,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能改變的,方是清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