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の野望

“野望”的日文為“やぼう”:

不合身份、離譜的願望;野心、奢望。

9月11日,香港聯合交易所對外發布公告稱,港交所擬與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合併,並計劃在倫交所二次上市。

其中,港交所提議以每股8361便士作價,約合每股人民幣735元,向倫交所提出收購,估值達296億英鎊,約合人民幣2600億元296億英鎊!。

這比倫交所前一個交易日的收市價有22.9%的溢價。

在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看來,這場合並是“世紀聯姻”。

這事最搞的是,港交所突然提起,對方還沒反應就對外披露了,這是不尋常的舉動…

9月13日,倫交所在官網發佈聲明稱,董事會一致否決了港交所的收購提議。倫交所給出的4大拒絕理由包括:

①港交所的建議並不符合其戰略目標;

②存在嚴重的無法交付風險;

③港交所對股票的考慮缺乏吸引力;

④倫交所認為併購建議中對其的估值嚴重不足。

直接點明:港交所開的是空頭支票,除了香港自己累積的部份,許諾給英國人的另一部份(大陸的國企,政策扶持,金融地位)都不是香港能承諾的,就港方那點資本,和倫交所不等值。

稱“我們認識到中國機遇的規模,並重視我們在那裡的關係。然而,我們不相信香港交易所為我們提供亞洲最佳長期定位或中國最佳上市”。

“我們重視與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互利合作伙伴關係,這是我們與中國接觸的眾多機會的首選和直接渠道。”

並認為沒有必要進一步接觸。

倫交所答覆的毫不客氣,扎心呀!

倫交所董事長唐-羅伯特(Don Robert)在給港交所主席史美倫(Laura Cha)和行政總裁李小加(Charles Li)的信中,表示對港交所的行為非常失望。“我們非常驚訝和失望,在我們收到你們的主動提議後兩天內,你們就決定公佈它。”

看上去,這宗價值數千億的交易所合併案,其實是港方自編自導的鬧劇。

事出反常,必有妖。

港交所是做的什麼怪?

1. 港交所和倫交所

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SEHK(The Stock Exchange of Hong Kong Ltd),簡稱港交所或聯交所。他的來歷看著名港劇《大時代》就很清楚了。

2012年,港交所曾以14億英鎊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順利切入大宗商品市場,並取得了全球金屬期貨合約成交量近80%的市場規模。

2018年,港交所共有207家企業掛牌上市,首次公開招股(IPO)集資額達2778.5億港元,位居全球第一,股票衍生品市場規模也是全球領頭羊。

據世界交易所聯合會的數據,截至2019年4月,港交所上市證券總市值為3.94萬億美元。

以規模論,是世界第五大交易所。

世界交易所聯合會

倫敦證券交易所(London Stock Exchange---LSE),最早可溯源到1773年。

1973年,倫敦證券交易所合併了散佈英倫三島的交易所,組成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證券交易所,

1995年,該交易所成愛爾蘭和英國兩個獨立的部分,英國部分即為倫敦證券交易所。

2007年,倫交所出資21.5億美元合併了意大利交易所,同時還獲得了歐洲固定收益交易平臺的控股權,是全球固定收益及貨幣市場的領軍者。

同期,倫交所上市證券總市值為3.77萬億美元。列全球交易所第七。

倫敦交易所並不是缺錢的主,也曾多次多次對外收購。2011年,就曾試圖收購加拿大的多倫多證券交易所未果。

對這種老牌國際金融中心的大交易所垂涎的國際資本更多,倫交所歷史上也多次收到來自外部的收購要約,德意志交易所、泛歐證券交易所(由荷蘭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等多個歐洲交易所幾次合併而來)、麥格理銀行也都動過併購倫交所的心思,連納斯達克都曾3次提出收購,最後都不了了之。

交易所之間頻繁地進行併購嘗試,都是在信息技術進步的不斷推動下,整合市場、降低交易成本,建立全球性“無縫連接”交易,鞏固領先地位的嘗試。

根據港交所的設想,上市證券總市值將達到7.71萬億美元,就能超過日本交易所集團,成為全球第三大交易所。

將創造一個橫貫東西、連接全球,提供長達18小時的亞洲和歐洲交易時間,涵蓋美元、歐元、人民幣等主流貨幣計價的金融資產的金融市場。

2 每個交易所背後都是大國崛起的故事

1609年,獨霸海洋的荷蘭“海上馬車伕”,成立了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也是世界上第一家證券交易所,是當時整個歐洲最活躍的資本市場,集中了世界最大量的資本。僅英國國債一項,荷蘭每年就可獲得超過價值相當於200噸白銀的收入。

1773年,倫敦柴思衚衕的喬納森咖啡館成立了英國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也是倫敦交易所的最初源頭。 彼時,正是英國率先實現資本主義工業化,是當時的“世界工廠”,英鎊成為國際貿易和資本輸出的硬通貨幣。

雖然早在1792年,在華爾街的一棵梧桐樹下,紐約交易所就誕生了,1894年,美國借力電氣革命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

但直到20世紀20年代,紐交所才成為世界第一大證券交易所,全球金融中心正是從倫敦轉移到紐約。

戰後的日本,經過20多年高速的經濟增長,1968年GDP就僅次於美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東京交易所也隨之崛起,頗有挑戰華爾街霸權的意思,日本股票的總市值一度超過美國。即使經歷了“失去的30年”,東京交易所的規模也是全球第三。

而如今,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只是時間問題,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中國會將成為IPO需求最大的國家,毫無疑問,到時候會是誰來滿足全球最大的IPO融資需求呢?

3 港交所的野望

作為外資進出中國的門戶,香港躺著分享了幾十年來中國經濟崛起的紅利,香港各界早已迷失了自己,總有些凌駕於國家之上的幻想。

港交所能做到了全球第五大交易所,是依託大陸,覆蓋了新興市場中增長更迅速、更具有活力的人口與產業,又藉助資本進出便利的自由港政策達成的。

隨著國家金融開放政策加速,上海、深圳越來越開放,香港的經濟管道地位迅速下降。

短短几十年,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已雙雙排名世界前10。並且兩大交易所並沒有駐足,而是不斷改革創新、高速前進,推出科創板服務高科技行業,滬深港通、滬倫通以及中日ETF的互聯互通,到全面取消QFII、RQFII投資額度限制……

港府想要保住內地和國外的經濟管道地位,港交所擴張自己對於內地的影響力,焦慮難免。

港交所私自提出收購倫交所,看來港府沒有向北京彙報。

這次被倫交所無情打臉,也給香港各界提個醒,沒有崛起的大國背書,香港什麼也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