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愛會傷人 第一講

為何愛會傷人 第一講

原著作者 / 蘭心書院

解讀 / 蘭心書院

為何愛會傷人 第一講

你好,今天要為你解讀的書是《為何愛會傷人》。這是一本教你認清自己,不在愛中受傷的心理學作品。

愛情是人類生命中永恆的主題。它可以跨越種族、國度、階級,也可以治癒許多心靈的傷痛。愛情是最美好動人的,但同時又是最不可捉摸的,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來,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離開,所以世間總是有數不清的痴男怨女,有思不完的念、悔不完的恨、追不完的憶。

如果有一種藥,可以醫好愛情的傷,恐怕會成為這個世界上最昂貴的藥,只可惜這隻能是一種想象。實際上,獲得美好愛情只有一種方法,就是學會尊重並且信任自己的感覺。接下來,我要與你分享的書,就是一本教你看清自己的內心,把握自己的感覺,在愛情當中避免受傷的心理學經典作品《為何愛會傷人》。

《為何愛會傷人》的作者是武志紅老師,他既是心理諮詢師,又是心理專欄作家。武志紅老師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系,獲得臨床心理學專業碩士學位。他創辦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幫助很多人恢復健康,重獲幸福。而且,武志紅老師還出版了十幾本心理學暢銷書,用文字的方式為人們解除困惑。這些書籍從人們身邊的熱點事件出發,結合心理學專業知識,最後總結出適合大眾的建議和方法,所以,武志紅老師的書不像專業心理學著作那麼高深,最適合對心理學感興趣的普通大眾閱讀。

今天為你解讀的《為何愛會傷人》這本書,就圍繞著“愛”這個永恆的主題,具體探討了愛情、戀人、婚姻、家庭等多方面的問題,並分析這些問題之所以會產生的深層心理原因。書中有許多貼近日常生活的鮮活案例,在觸動你的內心,引起你的共鳴的同時,也會帶給你深刻的啟發。

對於愛情,武志紅老師一直秉承一個觀念,那就是“愛情是一種輪迴”。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戀愛的感覺無非有兩種,一種是為了重溫童年的美好,一種是修正童年的錯誤。所以,許多人在談戀愛、找對象的時候,要麼是在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對象之間搖擺,要麼永遠都只鍾情於同一種類型的對象。

而不管是哪種情況,找到美好愛情的方法,都是認清自己的內心。因為,只有你先將自己的內心修煉成“正確”,才會遇到“正確”的另一半。只有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看清自己的內心,不再把人生的不幸和錯誤都怪在他人身上,也不再把愛情當成是改造對象的夢想遊戲,你才能讓心靈成長,才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愛。

我把《為何愛會傷人》這本書的精華內容分為了四個部分,將用四天的時間給你解讀本書,為你一步步揭開越愛越傷的迷霧,幫助你找到內心的癥結,領悟屬於愛的真諦。

第一天,我會帶你認識愛情迷戀期,走出愛情的輪迴;

第二天,我將帶你瞭解愛情戰爭的根源,走出愛情磨合期;

第三天,我會教你迴歸自己的內心,探尋心靈的秘密;

第四天,我會教你打開心門,學會享受真愛融合期。

今天,我們就先來講解本書的第一部分內容:認識愛情迷戀期,走出愛情的輪迴。

武志紅老師說,一段完整的感情應該包含三個階段,分別是充滿幻想的迷戀期、幻想破滅的戰爭期,和接受真實的真愛期。其中,迷戀期是第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戀人們會把自己理想伴侶的形象,加到對方的身上,你們會覺得彼此都完美極了,於是兩個人親密無間、你儂我儂。這個階段有些類似於大家常說的熱戀期,是一種激情式的愛情。

而關於迷戀期,首先,你要記住的是,迷戀不是真愛。

那到底什麼是迷戀?為什麼說迷戀不是真愛呢?

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男士A有一位抑鬱的母親,他很愛母親,從小就是母親最忠實的陪伴者;但同時,A也從小時候開始,就承受了太多來自母親的負面情緒。為了彌補內心深處母親這個形象的缺失,成年後的A在尋覓愛人的過程當中,特別希望找一位樂觀開朗的女孩作戀人,後來也確實如願了。可是後來在做心理諮詢的時候,A通過回憶發現,女朋友讓他動心的那一刻,卻是她低頭沉思不語的時刻,因為那樣的她看上去就跟自己的母親一樣的憂鬱。

這個案例正好印證了武志紅老師的觀點。他認為,異性父母是我們人生中第一個愛上的異性,於是長大後我們第一個愛上的人,總會與現實中的父母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同時,我們的潛意識深處會塑造出一個理想愛人的形象,這個理想的愛人,完美地彌補童年時期父母對我們的虧欠,或者是留下的遺憾。所以,最後我們選擇的愛人,往往是異性父母的現實形象和理想形象的結合體,這也是人們在戀愛初期會產生迷戀的心理根源。

迷戀的源頭是童年時期愛的缺失。你從異性父母身上得到的愛越少,內心就會把理想父母塑造得越完美,對理想父母的渴望也會越強烈,成年後在戀愛當中,也就越容易沉溺於迷戀而不可自拔。也就是說,你愛上的某某,只是你想象出來的一個人,根本就是不真實的他。

由此可知,迷戀只是一種愛的幻象,是把自己內心塑造出來的理想形象套在對方身上,然後對其產生愛慕之情。也就是說,你愛上的只是你的想象中的他,而不是真實的他,所以迷戀不是真愛。迷戀就像一片濃濃的迷霧,瀰漫在你和戀人之間,你看見的只是自己內心投射出來的幻想,根本看不見真實的對方。

在書中,武志紅老師舉了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例子。在徐志摩的眼中,林徽因是完美的女神,為了追求林徽因,他不惜拋妻棄子。但是,這樣的愛情真的特別美好,特別感人嗎?林徽因給出了真實的答案,她曾對她和梁思成的兒子梁從誡說:“徐志摩當時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可我其實並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可見徐志摩的愛更多的是一種迷戀,而林徽因的智慧就在於,她不想被當作女神,不想被誇大,也不想被否定,她只想做她自己。

而且,你要知道一點,迷戀的關係是無法持久。被迷戀的一方剛開始時可能會沾沾自喜,也可能會按照戀人的期望美化或者掩飾自己,比如,女生會在約會時舉止特別淑女,男生會避免在戀人面前抽菸、說髒話等。但是,沒有人願意一直做別人的幻象,也沒有人能夠長時間地掩飾自己。時間長了,被迷戀的人會覺得自己不被理解,也感覺不到愛,會產生孤獨感,逐漸地想要做回自己——而這個時候,矛盾就出現了。如果迷戀者始終意識不到,矛盾的根源在於自己的內心,那這段戀情很快就會走向終結,而且下一次的戀情,也仍然會在這個怪圈裡面循環,看起來像是命運的安排,實際上是自己內心的迷戀導致的。

好,你現在已經瞭解迷戀的產生原因了,迷戀不是真愛,只要意識到了這一點,就能從內心深處的童年遺憾著手,通過揭開心底的秘密,來打破愛情輪迴的命運。

武志紅老師說,一切情緒都具有神奇的感染力,而在潛意識裡,你會去追求已經習慣了的情緒或者情感。於是,童年快樂的人,長大後會不斷重複著快樂;而童年痛苦的人,長大以後則會不斷重複著痛苦,這可以說就是一種輪迴。這種情緒的強迫型重複行為,是無意識的,也是你在愛情中會遇到的最大致命誘惑。

致命誘惑的第一種表現是一見鍾情。

一見鍾情是愛情中最奇妙的相愛,但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它的起因是熟悉感。每個人第一個愛上的異性,幾乎都是自己的異性父母,他們帶給我們的感覺進入到潛意識裡面,長大後就投射到我們對愛情的感受當中。你說對這個人有感覺,對那個人沒有感覺,這個所謂的“感覺”,就是童年時期異性父母帶給你的熟悉感。人們總是難以拒絕這種熟悉感,這就是一見鍾情的根本原因。

可想而知,如果異性父母在童年給你的感覺是美好的,長大後,讓你有感覺的對象也會是美好的,這樣你們的一見鍾情,就會產生美好的愛情;相反的話,你們的愛情,就會是痛苦的,甚至會互相折磨。

除了一見鍾情之外,被拋棄感也是一種致命的誘惑,它和一見鍾情一樣,讓人難以拒絕。

先來和你分享一個故事。阿靈成長於一個重男輕女的農村家庭,兄弟姐妹眾多,作為大姐的她,總是被忽視、被拋棄。於是,這種深深的被忽略感、被拋棄感,就根植在了她的內心深處。成年以後,阿靈在自己的婚姻中,呈現出一種希望再現“被拋棄”的潛意識需求。每次她和先生的吵架模式都十分固定——阿靈不停地質問,和先生吵架,逼先生說傷人的話,然後阿靈傷心得不行,一邊大哭一邊有深深的被拋棄感。阿靈明知道這樣做不能解決自己和先生之間的問題,而且會把自己弄得很傷心,但是她仍然每次都忍不住,一定要逼先生說出最傷人的話之後,才能結束吵架。

表面上看起來,阿靈是自找苦吃,但從心理層面來分析,是因為她的潛意識深處,渴望重複童年時期的被拋棄感。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強迫自己重複過去的情感體驗的做法,就是人們所謂的命運的神秘輪迴。那些總是為愛受傷的人,常常抱怨命運的作弄,但實際上,這是他們內心深處的潛意識在作祟。

武志紅老師認為,大多數人都會強迫性地重複小時候形成的某種關係模式,因為人天生害怕新的變化,害怕無法掌握的感覺,害怕自己不能預測事情的未來,所以,人們習慣性地把生活弄得和過去一樣。

想抵抗不幸的強迫性重複心理並不容易,這需要你足夠了解你自己的內心,有時也需要心理醫生的專業幫助。同時,如果你已經為人父母,那就要好好疼愛自己的孩子,讓他們擁有幸福快樂的童年,在童年時給他愛與支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給他足夠的信任。那麼孩子就會學到愛、信任、獨立與自強,長大後他就會在他的人生中,不斷重複這些好的東西,他就會擁有健康幸福的關係。

通過前面的講解,你肯定會覺得迷戀帶給人們的都是不好的影響,但其實迷戀破滅之後,也是獲得真愛的契機。

不管是一見鍾情還是日久生情,在愛情的迷戀期裡,你只不過是把理想的愛人形象套在戀人身上而已,愛上的並不是真實的對方。既然如此,迷戀期是不可能長久的,遲早有一天,你會發現戀人並不是你想象的那樣,而戀人也會覺得你並不愛真正的他,所以,迷戀和幻想終究要破滅。

同時,童年時孩子對自己的父母,總會或多或少有一些不滿,從而產生“改造父母”的想法,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到6歲左右,孩子就基本接受了這個現實,但“改造父母”的夢想沒有消失,只是被壓抑到潛意識的深處。直到成年後戀愛的時候,這種“改造”的夢想又會冒出來,開始想要改造戀人。但是,人怎麼可能被輕易改造呢?到了一定的時候,人們就只能再次放棄這個改造的夢想。

人們常說的“七年之癢”“三年之癢”甚至“一年之癢”,其實本質上就是愛情幻想的破滅,和改造夢想的失敗。

但是,幻想的破滅、迷戀後的清醒,不是一件絕對的壞事。儘管這個時期可能給戀人之間帶來各種矛盾、衝突、懷疑,但是雙方的假面具摘下來了,你們開始互相看見真實的對方,也就有機會愛上真實的對方。如果這個時候,你們能夠放下自己的執念,尊重彼此真實獨立的人格,就可以有機會收穫真正的愛情,從而建立更加牢固穩定、互相理解信任的關係。否則,你們的愛情就會瓦解在這個階段。

所以說,迷戀破滅之後才是獲得真愛的契機,是一段關係走向成熟的關鍵。

好了,以上就是《為何愛會傷人》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內容:認識愛情迷戀期,走出愛情的輪迴。下面我來給你總結一下:

首先,我給你講了迷戀不是真愛。迷戀源於童年時期對愛的缺失,人們長大後選擇的戀人,是異性父母的現實形象和理想形象的結合體。戀愛初期,人們會無意識地把理想父母的形象套在對方身上,產生愛慕之情,但是愛上的並不是真實的對方。所以,迷戀不是真愛,而是一種幻象,是無法持久的。

其次,我給你講述了愛情輪迴的秘密。人們會在潛意識追求已經習慣了的情緒,童年快樂的人,長大後會重複快樂,而痛苦的人則會重複痛苦。這種強迫自己重複過去情感體驗的做法,就是所謂的“命運的神秘輪迴”。那些總是為愛受傷的人,其實就是潛意識在作祟,在重複自己過去的情感經歷。

最後,我告訴你迷戀破滅之後,是獲得真愛的契機。在愛情的迷戀期裡,你對戀人產生的只是一種幻象,遲早會發現戀人並不是你想象的那樣,而戀人也需要被你看見真實的自己。在迷戀期結束以後,雙方開始展現真實的自己,如果你們能尊重彼此的獨立人格,就有機會收穫真愛。

好,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了。明天,我會繼續給你講解本書的第二個內容:瞭解愛情戰爭的根源,走出愛情磨合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