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號基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是中國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試驗基地之一,是中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導彈,衛星發射中心,也是中國目前唯一的載人發射場。

10號基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

基地始建於1958年,海拔1000米,佔地面積約2800平方公里,位於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內。由於地處荒涼,最接近的城市是其西南的甘肅省酒泉市,因而為名。歷史上,1969年阿拉善盟曾劃離內蒙古自治區轄區,其中額濟納旗劃歸甘肅省酒泉市轄區,到1979年阿拉善盟包括額濟納旗又恢復為內蒙古自治區轄區。

10號基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

該地區屬內陸及沙漠性氣候,地勢平坦,人煙稀少,全年少雨,白天時間長,年平均氣溫8.5攝氏度,相對溼度為35%-55%,每年約有300天可進行發射試驗,又可充分利用西起喀什、東至閩西,距離數千公里的陸上航天測控網,加上基地已建成多年,生活設施基本齊全,技術保障、測控通信、鐵路運輸、發配電等配套設施完善,條件很適合衛星及載人航天飛行器發射。

該基地的核心建築物是“垂直總裝測試廠房”高74米,上寬為8米,下寬為14米,整體重量達350多噸。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分別有大型、中小型以及氣象和探空火箭發射場。

10號基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建在戈壁沙漠的綠洲上,西依山,東臨河。建於1958年10月20日的酒泉東風航天城是中國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性火箭和衛星發射中心。它位於荒無人煙的巴丹吉林沙漠深處,距離這裡最近的酒泉市直線距離超過200公里。當時以“酒泉”命名,一是因為當時各國導彈衛星發射場起名時均避開真實地址,二是發射場地處茫漠戈壁,很難選一個有知名度的地名,而酒泉是與發射中心距離最近,且在歷史上是有名的城市。

10號基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

幾十年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建立起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綜合發射設施,擁有一支過硬的科技隊伍。先後發射衛星37顆,創造了中國航天發射史上多個第一:1960年11月5日,這裡成功地發射了中國製造的第一枚地地導彈。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次導彈核武器試驗也在這裡試驗成功。自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以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一號、長征二號丙及長征二號丁火箭已成功發射了20多 顆科學實驗衛星。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在這裡發射成功。1987年8月,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法國馬特拉公司提供了發射搭載服務,使中國的航天技術從此開始走向世界。1980年5月18日,中國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也在這裡發射成功。1992年10月,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次為國際用戶執行了發射任務,即利用長征二號丙火箭發射中國返回式衛星時搭載發射瑞典空間公司的弗利亞衛星進入預定軌道,獲得成功。1999年11月20日,“神舟”號試驗飛船從這裡發射升空,拉開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幕布。此後“神舟1號飛船”, “神舟2號飛船”,“神舟3號飛船”,“神舟4號飛船”,“神舟5號飛船”,“神舟七號飛船”相繼從這裡成功發射。

10號基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

在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中,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要承擔發射場區的組織指揮,實施火箭的測試、加註、發射,逃逸塔測試,整流罩測試,人船箭地聯合檢查,船箭塔對接和整體轉運,提供發射場區的氣象、計量和技術勤務保障,並在緊急情況下組織實施待發段航天員撤離及逃逸救生。

在世界的23個發射場中,中國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與前蘇聯拜科努爾發射場、美國的肯尼迪發射中心齊名,能夠發射載人航天器。

10號基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

“東風航天城”的由來也有軍工單位的特色,20世紀60年代時,發射基地與北京三個總部的有線電話長途通信的秘密代號為“東風”,所以基地一直沿用了“東風基地”這一名稱。如今,走在這裡處處可以發現“東風”的字樣。不論幼兒園、街道、賓館、市場等,都有叫“東風”的。

走進東風航天城,除了有發射和實驗任務期間為安全、保密做保障外,平時這裡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神秘,與一般的城鎮沒有多大差異。行走在這裡的街道上,就如同進入了一個現代城市。這裡的賓館和街道取名都極具特色,有太空路、宇宙路、航天路、胡楊路、黑河路、紅柳路等。大型賓館分別取名“神舟”、“東風”、“航天”等。基地還擁有一個專用機場和自備電廠,常駐人口數千人。

10號基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