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借鑑了《水滸傳》?這一技巧是雙刃劍,功力不夠不要亂用

好酒需細品。

對於《射鵰英雄傳》的開頭,之前已經品過,但餘味尤香。故今日拿來再品,願可陪君共醉。

忽忽數十載,高宗傳孝宗,孝宗傳光宗,光宗傳寧宗,這年正是寧宗慶元五年,時交冬令,接連下了兩天大雪,直下得南宋京城杭州瓊瑤匝地,銀絮滿天,朝廷君臣圍爐賞雪,飲酒作樂,不必細表。

單表杭州城外東郊外牛家村,有兩個豪傑,在對飲白酒。一個叫做郭嘯天,一個叫做楊鐵心。

“……不必細表”“單表……”這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古典文學的創作方式,小時候聽評書的時候,也屢屢聽到。這是金庸對古典文學的一種傳承,同時把自己化為說書人,將故事娓娓道來。

金庸借鑑了《水滸傳》?這一技巧是雙刃劍,功力不夠不要亂用

認真讀過《射鵰英雄傳》和《水滸傳》的人,一定會發現《射鵰英雄傳》有水滸味,尤其是開頭。從郭靖的父親郭嘯天是梁山好漢地佑星賽仁貴郭盛的後代就可以看出,當然,這也不失為金庸對水滸的一種致敬。比如:

那郭嘯天是水泊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地佑星賽仁貴郭盛的後代,他郭家世傳使戟,傳到郭嘯天父親手裡,變長為短,化單成雙,所以郭嘯天的雙戟是家傳絕技。楊鐵心卻是名將楊再興之後,當年楊再興在岳飛少保麾下,朱仙鎮一戰,把金兵殺得心喪膽落,後來誤走小商河,馬陷泥中,才被金兵亂箭射死。楊鐵心學的也是家傳的楊家槍槍法。

這段人物介紹,就很水滸。在《水滸傳》或其他傳統古典文學中,介紹人物的方式,多是作者站出來,將人物的姓名、籍貫、身份,乃至性格,都一一交代清楚。

原來那東溪村保正姓晁,名蓋,祖是本縣本鄉富戶,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識天下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正直有個當案孔目,姓孫名定,為人耿直,十分好善。

類似介紹,多處可見。在這裡,他們都運用了一種

上帝視角的寫作方式,將人物瞬間定型,運用最短的篇幅,直截了當地將人物呈相於讀者面前。

金庸借鑑了《水滸傳》?這一技巧是雙刃劍,功力不夠不要亂用

上帝視角很多時候被簡單地看作第三人稱視角,其實嚴格地說,這兩者是有區別的。舉個簡單的例子:

第三人稱視角:小明走過路口,無意中一轉頭,發現小紅正蹲在垃圾桶旁吃粑粑,將剛吃的飯全吐了出來。

上帝視角:小明走過路口,小紅蹲在路口一個垃圾桶旁,小明轉頭,小紅吃著粑粑,小明吐了。

發現了沒有,第一種我們可以很明顯地分辨出小明是這句話的主角;第二種卻很難分辨出誰是主角,完全客觀理性地在敘述一件事情。

上帝視角,是一種類似上帝般全知全能的觀點視角,這種方法在小說中不可濫用,它並不討喜。

金庸借鑑了《水滸傳》?這一技巧是雙刃劍,功力不夠不要亂用

因為在讀者和人物之間,始終站著一個作者,使讀者感不到真切,小說人物不能直接呈現於讀者面前。

注意這裡我用了“呈現”,跟上面用的“呈相”一字之差,但區別還是蠻大的。

“呈相”更像照片。你連人物的性格和為人都直接說出來了,那讀者還讀什麼?這種完全沒有說服力的敘述,讀者是不會真情實感的。

“呈現”是內在在外在的顯現。讀者通過小說人物的視角,瞭解了小說的世界,直接真正的走進人物的內心,再外顯出人物的外在形象,是有真情實感的。

施耐庵並非對《水滸傳》中人物性格處處夫子自道,而是通過大量描寫他們的言行,才塑造出大量活生生的角色。如果你沒有施耐庵和金庸這樣深厚的文學功底,最好少用這種上帝視角。

金庸借鑑了《水滸傳》?這一技巧是雙刃劍,功力不夠不要亂用

事實上,金庸在《射鵰英雄傳》修訂版中,也放棄了這種全知觀點的敘述方法,加入了大量篇幅,通過第三人稱視角描寫說書人、郭嘯天和楊鐵心等人的語氣、動作、性格來一步步呈現在讀者面前的。

之前也說過,對於《射鵰》的開頭,兩種方法並無高低好壞之分,只有適不適合之說,舊版連載必須快速抓取觀眾眼球而採用可以縮短篇幅的上帝視角來敘事。而修訂版中,金庸在後記中也介紹為何如此修改:我國傳統小說發源於說書,以說書作為引子,以示不忘本源之意。

好酒需細品,好的文學也需要細品,我喜歡金庸小說,所以選擇了這壺好酒,但能力有限,希望能對大家寫作有所幫助。歡迎大家多多點贊收藏,評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