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丨“三道關”卡住農業面源汙染

半月談丨“三道關”卡住農業面源汙染

在璧山區河邊鎮的一處生態溼地裡,水體經過沉澱後清澈透明 韓振 攝

半月談記者 韓振

農業面源汙染一直是造成河流汙染、水質變差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地處長江上游的重慶市璧山區通過修建冬水田、生態溼地等辦法,有效阻止了農業生產中的氨氮總磷汙染河流,同時通過建立水汙染防治管理信息系統,對水質進行全方位監測,有效改善了河流水質。

冬水田把住“第一關”

氨氮總磷是農業面源汙染的重要來源,主要來自種植大戶和散戶施用的化肥。相對於種植大戶,散戶的農田比較分散,也缺乏規整,是汙染防治的難點,對此璧山區探索實施“冬水田模式”,即通過田地長時間蓄水,讓土地對氨氮總磷充分吸收後再予以排放。

半月談記者在璧山區璧城街道四面山村看到,這裡還沒有開始春耕,數百畝由小塊土地組成的稻田,四周被堆起來的泥土圍著,形成一個土堰,裡面裝滿了雨水。

“以前從秋收過後到次年春耕前,稻田裡都是乾涸的,下了雨的話,雨水會很快流到河裡,也帶走了土地未完全吸收的氨氮總磷。現在田裡修了圍堰,雨水能蓄住,氨氮總磷被土地充分吸收,再進行放水,就減少了汙染物排放。”璧山區生態河長辦工作人員凱祥孟說。

據凱祥孟介紹,為調動農戶修建冬水田,區裡按每畝150元對農戶進行補貼。激勵之下,2018年全區發展冬水田3000畝,2019年增長至13900畝,今年,璧山區還將進一步推廣。

四面山村的一些農戶說,他們很早就瞭解冬水田有保墒、增肥效果,但是以前沒有激勵,村民不願意做。如今有了補貼政策,村民積極性提高了,糧食產量也提高了,還保護了環境。

生態溼地構築“第二關”

農村種植大戶也是農業面源汙染的重要來源。鑑於其地塊相對集中,璧山區採取在種植基地下游地區修建生態溼地的辦法,減少氨氮總磷的排放量。

璧山區河邊鎮有一條跨境河流,以前河水汙濁,臭氣熏天,水質為劣五類。這條河上游沒有養殖場和化工企業,當地一度對這般汙染不得其解,後來才發現是因為幾個蔬菜種植大戶造成的。

半月談記者在河邊鎮浸口村和新四村交界處看到,兩家種植大戶的上百畝蔬菜基地裡,種著白菜、油麥菜等蔬菜,蔬菜基地距離河流只隔一條馬路。“過去,蔬菜基地裡的水,直接通過暗溝排到河裡,導致河裡的氨氮總磷超標。去年7月,我們在蔬菜基地下游修築了梯級生態溼地,把基地裡的水在溼地裡截留一段時間後再排放,如今河流水質達到了3類。”河邊鎮農業服務中心的周賢雲說。

這裡的生態溼地由數個梯級小水池組成,基地裡的汙水首先排至高位水池,經沉澱後再逐級排放至低位水池。水池裡,種有睡蓮、狐尾藻等水生植物,並有魚兒遊動。從高往低,水池的水質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狀態:高處的水汙濁發黑,低處的水清澈透明。

據璧山區生態河長辦公室主任胡聲權介紹,全區自去年11月份開始逐步推廣這種治理模式,要求種植大戶拿出種植總面積的5%至8%建設生態溼地,區財政按每畝地2000元予以補貼,目前全區已建成生態溼地5000畝,共計400多個。

大數據管理平臺撐起“第三關”

“以前由於沒有建立臺賬,上面對下面的汙染狀況不瞭解,甚至村幹部對村裡情況都不瞭解,汙染防治工作不能順利展開。”胡聲權說,去年璧山區投入1500萬元,建立了璧山區水汙染防治管理信息系統,並在汙染點源設立了觀測點,將全區汙染狀況清楚掌握。

胡聲權介紹,璧山區將全區21類汙染源,納入動態監測管理體系,除了在這些地方安裝相應觀測設備,還安排了3000多名巡查人員定期到現場巡查。巡查人員將相關的數據、發現的問題及時上傳至管理信息系統,管理系統隨即安排相關人員進行處理。

去年12月16日,璧山區大路街道巡查員王世勇在巡查時,發現轄區內的石道槽堰塘有漂浮物影響了水質,隨即拍照上報。璧山區水汙染防治管理信息系統收到該信息後,立即轉派給大陸街道農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去處理。23日,該中心工作人員劉珍鳳在對漂浮物進行清理後,將相關情況上傳至該系統。

該系統上可看到,璧山區的電子地圖佈滿了密密麻麻的監測點,隨機點開一個監測點,就能看到該點不同時段的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含量等指標。“目前,我們系統共收到415條反映問題的上報信息,其中311條已經及時處理,餘下的正在處理中。”該系統工作人員說。

“近年來,我區對生態環境保護日益重視。目前,依託水汙染防治管理信息系統,我們會定期公佈各鄉鎮、街道內河流出境斷面的水質狀況,並將相關指標納入考核,確保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效果。”胡聲權說。

(刊於《半月談》2020年第7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