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趣,则无味

人无趣,则无味


诗人余光中曾经在《朋友四型》里把人分四种:


第一型,高级而有趣;

第二型,高级而无趣;

第三型,低级而有趣;

第四型,低级而无趣。


把有趣和无趣作为区分人的标准,实属特别。我们也不难发现身边有的人很善良,事业成功,财富不少,只是觉得他索然无味。如今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太过单一,拿着手机翻来覆去,两点一线的生活,今天重复昨天,有趣正逐渐成为人的稀缺品质。


人无趣,则无味


万物皆因玩味而生趣


什么是“有趣”呢?有趣的第一要素是会玩!万物皆因玩味而生趣。


不懂得“玩”,确实是一种缺点。怎么说呢?席慕蓉曾经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她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第一手接触过美。


我有一个非常欣赏的作者,叫沈从文,我觉得他的文学魅力来自他小时的逃学经历——到街上看杀猪屠狗、打铁磨刀的小贩,看革命军……这给他呈现的是人生百态。在街上撒野给予他的成熟和智慧可能远超过课堂里的背诵。


人无趣,则无味


有趣的人,会玩出门道


有趣的人,能从玩里面找出学问来的,比如王世襄这位老人家,可以说是收藏界一等会玩的人,玩物但并不丧志,还能从各种物里玩出学问来:玩蟋蟀,他编成了堪称蟋蟀谱的百科全书《蟋蟀谱集成》;养鸽子,他编了一本《明代鸽经清宫鸽谱》;养鹰有专文《大鹰篇》;养狗有专文《獾狗篇》;玩漆艺,他能花10年时间为中国现存唯一一本古代漆工专著《髹饰录》编写解说;1985年,他的著作《明式家具珍赏》在香港出版,又填补了中国人研究明式家具的空白;他使井市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


兴趣之广泛,研究之深刻,非一般人所能及。他好玩,会玩,不是图轻松,却是图折腾,图艰深。在艰深中寻找出一种乐趣,在研究中获取一些成就,那是他最大的幸福所在。这种透彻的研究和痴迷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


人无趣,则无味


有趣的人,是热爱生活的人


生活中的吃穿住食行哪样没有深奥广博的学问,光吃一样,就能嚼吧出不少趣味来,烹煮的奥义,吃得兴趣盎然,都是可以追求的境界。反观现代人不一定比古人更有趣。晋人王子猷居山阴,一晚忽降大雪,子猷被冻醒,索性来到院中边饮酒边观赏雪景,不由得心绪起伏,吟起诗来。文化就是这样孕育在生活的趣味之中的。


人无趣,则无味


趣味主义


趣味主义是一种生活态度。有趣的人大抵聪明、乐观、幽默,并且感性。有趣的人懂得生命真谛的人,也是懂得享受生活的人。


有趣的人越多,我们的幸福指数就越高,但愿我们都能变得有趣起来。


人无趣,则无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