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大廣州!將再建一座科學城

厲害了,大廣州,除了現有位於黃埔的廣州科學城,廣州將再建一座科學城!

5月6日,廣州北上與中國科學院簽署了兩份協議:共建廣州南沙科學城、廣州明珠科學園

今年3月,南沙科學城的概念首次見諸報端。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張碩輔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透露,佈局打造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南沙科學城、琶洲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創新試驗區(含廣州大學城)“三城一區”,建設廣州國際生物島、廣州國際健康城等十三節點。

南沙科學城是廣州的一個“大招”。它是廣州舉全市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市,向科技創新的“高、精、尖”邁進的重要一步。

與廣州現有科創基礎結合,其釋放的輻射能將改變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格局。中科院表示,將合力打造南海之濱這顆中國科學皇冠上的最美“明珠”。

厲害了,大廣州!將再建一座科學城

作為廣州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主戰場,南沙優勢非常突出:

區位優勢,南沙位於大灣區幾何中心,從南沙到香港、澳門都非常便捷。

先發優勢,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霍英東先生為代表的一批香港企業界人士就開始在南沙投資興業,拉開了粵港澳合作的序幕。

空間優勢,南沙自貿區面積60平方公里,是廣東自貿區面積最大的片區,土地資源豐富。

制度優勢,南沙擁有國家級新區、國家級開發區、自貿試驗區、省實施CEPA先行先試綜合示範區等多項國家戰略疊加的政策優勢,最有條件對標港澳、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體系。

平臺優勢,《規劃綱要》中14次直接提及南沙,賦予廣州的重大平臺、重大項目主要集中在南沙。

環境優勢,南沙生態良好,既有現代城區又有美麗鄉村,是一座環境優美、宜業宜居的現代化濱海新城。

厲害了,大廣州!將再建一座科學城

先來看看它的小檔案:

位置:南沙科學城大致包括珠江東、南沙灣、萬頃沙、龍穴北4個片區,預計面積40平方公里。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建設方案,根據未來項目佈局情況規劃範圍可能還有調整。明珠科學園位於南沙明珠灣。

那麼,南沙科學城與明珠科學園是什麼關係?明珠科學園定位為廣州南沙科學城的核心區。今年將啟動第一批項目建設工作,計劃在2022年底前完成建設。

定位目標:南沙科學城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前沿科學研究和高技術應用的創新高地。

功能:南沙科學城將推動中科院在穗研究機構和創新資源集聚發展,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創新平臺建設、重大科研任務和項目落地提供物理承載空間,積極打造吸引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集聚的開放平臺。

重點佈局內容:聚焦信息、生命、海洋等重點前沿科學領域。

厲害了,大廣州!將再建一座科學城

南沙科學城將如何規劃?此次南沙科學城的佈局,從此前幾個信息可以初見端倪。

今年3月,中科院與廣州市人民政府在北京舉行工作會談。會上提到院市雙方合作有兩個關鍵信息:

一是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佈局建設冷泉生態系統觀測與模擬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臺;

二是整合中科院在廣州及其他適合在廣州發展的研究力量,共同推進中科院廣州分院集中園區(廣州科學園)建設;

在更早前,南沙披露的“十三五”規劃也有暗示。規劃提到,將形成中科院“一院五所”、教育部屬高校系列研發機構、以港澳為主體的境外合作科研機構等三大科技創新組團。

中科院廣州分院為中科院機關派出機構,有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44個。廣東的南海海洋研究所、華南植物園、廣州能源研究所、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等院所都屬於中科院矩陣。

也就是說,未來這些院所或將逐步向南沙科學城轉移集聚。據相關人士透露,南海海洋研究所已決定整體搬遷。

南沙科學城的功能裡提到了三個重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創新平臺建設、重大科研任務和項目。其實,去年至今,一系列大院、大所、大裝置正在不斷地往南沙集聚,聚焦的科研領域非常前沿、尖端。

今年1月8日,中科院和廣東省政府、廣州市政府共建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正式揭牌。實驗室選址在廣州南沙區,科研規劃用地600畝,總投入超80億元。

實驗室將按照“8+7+6+5”的格局佈局,聚焦八大海洋科學前沿基礎研究方向,發展七大海洋高新技術研發方向,建設六大創新支撐平臺,打造5個產業孵化中心,建成一流的海洋科學與工程研發基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海洋高科技產業發展。

4月25日,實驗室第一屆管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廣州召開。目前,丁德文、周成虎、張偲院士等15個院士團隊已確定加入廣州海洋實驗室的核心團隊。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已開工建設,天然氣水合物鑽採船(大洋鑽探船)待國家發改委批覆,將作為廣州海洋實驗室的重要共用資源。

還有一個“大傢伙”值得關注---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冷泉裝置將為可燃冰提供全生命週期的實時長期觀測和預警技術支撐,為人類安全、環保、經濟、科學地利用可燃冰資源提供可靠保證,具有服務海洋強國的重要戰略和科學意義。

此前,廣州市和中科院已簽署了《冷泉生態系統觀測與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預研合作協議》。冷泉裝置相關內容已納入中科院、廣州市政府、廣州市南沙區政府《共建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合作協議》的重點內容。

此外,還有多箇中科院所屬單位在南沙早有謀劃且已進駐,如中國科學院工程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軟件應用技術研究所等等。

其實,南沙科學城並不僅僅是引進中科院“矩陣”的科研機構,而是眾多前沿學科翹楚及機構的聚集。

去年底,廣州市政府與香港科技大學正式簽署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合作協議。學校選址在南沙慶盛高鐵站樞紐區域,佔地1.13平方公里,相當於港科大本部面積的兩倍。港科大廣州校區力爭今年年底動工,將採取邊籌建邊招生方式進行,今年9月開始招生,首批學生將赴香港就讀。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