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從小不被看好的孩子,長大都怎麼樣了

父母有趣,孩子才有料。歡迎關注【小咪育兒】

那些從小不被看好的孩子,長大都怎麼樣了

配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圖

知乎上有個問題:當了老母親,最令你鬱悶和氣憤的事兒,是什麼?

有條回答這樣說:

“每當別人批評自己的孩子,就像往心上扎針,還不能還手,無可奈何時,只能衝著自己的孩子發脾氣。”

浩宇媽媽就遇到了這樣的事。

帶3歲的兒子到公園玩,看到人家滑滑梯,小傢伙跟小能人似的,一溜煙插到已經排好的隊伍前邊,後面的幾個孩子不幹,吵了起來,不一會兒,哭哭啼啼。

其它幾個媽媽在一旁指責:“這麼小的孩子,就不講規則,像個小霸王似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將來有他們家好受的。”

浩宇媽媽臊得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每次帶孩子出來玩,都會遇到類似的事,在家裡,教他讀詩寫字,坐不到3分鐘,人就跑沒影。

那些從小不被看好的孩子,長大都怎麼樣了

被人當眾數落倒是其次,每次聽到人家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時,就莫名焦慮,害怕把孩子養廢了。

特別理解老母親的焦慮,總是滲透生活的每個細節。

事實上,“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不僅是中國的一句諺語,也有許多兒童心理研究學家給出了科學依據,簡單來說 ,就是一個人的心理發展規律,一個人成長的根基,根據這個規律和根據,可以判斷出這個人的未來走向。

那麼,是不是真的少時不中,長大無用呢?

01

3歲前看智商,7歲前看情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實際上,說的是人的成長中,兩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3歲以前:

兒童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過:“人生的頭3年,勝過以後發展的各個階段,勝過3歲直到死亡的總和。”

有科學研究顯示,3歲之前是人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

人在出生時,腦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時,嬰兒腦重就已經接近成人腦重的60%;第二年年末時,約為出生時的3倍,約佔成人腦重的75%;到3歲時,嬰兒腦重已接近成人腦重的範圍,以後發育速度就變慢了。

也就是說,孩子出生頭三年,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科學的育兒刺激,對孩子的大腦功能和結構很大的影響。

除此之外,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3歲以內,涵蓋了人類許多基本技能形成的“敏感期”。

主要包括“語言敏感”、“秩序敏感”、“感官敏感”、“細節敏感”、“動作敏感”、“社會規範敏感”等。

具體到孩子的成長實際,也就是孩子是否能擁有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否能夠遵守秩序和規則、是否有敏感的聽、視、味、觸覺、是否具備良好的觀察能力、是否能夠靈活的運動,在3歲前,已經形成了基本的雛形。

總的來說,這個階段的發展,決定著孩子智力開發程度的深淺。

3至7歲:

這個階段,通常被稱為“學前期”,尤其是3至6歲間,孩子會出現一個“潮溼的水泥期”,也就是說,孩子85%至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在這個時期起著關鍵性重用。

那些從小不被看好的孩子,長大都怎麼樣了

簡單來說,孩子為人處事的態度、遇到問題的解決方式、情緒的控制能力,幾乎都在這個階段,有所顯現。

這個階段的培養,決定著孩子的情商高低。

智商和情商是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關鍵,人們之所以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大概就是緣於此。

02

孩子像植物,又勝過植物

文學家蒙田說過:“萬物都有自己的季節,你錯過了這個季節,就很難補救與改善了。”

他告訴我們,小麥收割要講究時機的把握,如果不抓住小麥收割的黃金時期,過後就會遇上大風、冰雹和連陰雨,就可能造成減產,甚至顆粒無收。

同樣的,許多人也喜歡把“養孩子”比喻成“種植物”,覺得錯過了花期,就要再等一年,可人的一生,是過錯了就過了,無法重來的,讓人焦慮不已。

事實上,人和植物的不同之處在於,遵循植物的種植規律,再把握好天氣的變化,獲得豐收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人是沒有任何可循的規律,他會隨著環境的變化,不斷修正調整自己的行為,慢慢與環境發展相匹配。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有一定的道理和科學依據,但是,也不必過於焦慮。

電影《阿甘正傳》,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先天弱智,在學校裡被老師排斥,在遊戲中被同伴嘲笑的孩子,卻在後來,獲得了他人難以企及的成就,很多人說,他是傻有傻福。

那些從小不被看好的孩子,長大都怎麼樣了

其實,仔細品味阿甘的人生,離不開她母親的教子理念,在沒有學校願意收下他時,母親依然堅持自己的孩子不是傻子,鼓勵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並把想做的事做好。

相比之下,一些從小被認定將來一定“有出息”的孩子,在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下,依然會泯然於眾人。

曾經的魏永康是名副其實的“別人家的孩子”,2歲認識1000多個漢字,4歲掌握初中文化,17歲進入中科院碩博連讀,令人惋惜的是,讀了3年,連碩士學位都沒拿到,還被學校勸退了。

那些從小不被看好的孩子,長大都怎麼樣了

追根溯源,他母親堅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教育兒子時,對兒子包辦了一切,高中了還給孩子餵飯,她相信,這些小事,聰明的兒子自然而然就會。

聰明、神童的標籤,以及母親的期望,一個天生優質的孩子,最終變成了高分低能的“廢物”,值得所有人深思。

《阿甘正傳》中,有這樣一句話:“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結果往往出人意料。”

人的成長,是具有連續性的,一個時間段的錯過和失誤,的確會造成一定困擾,但是能夠左右孩子成長方向的,只有父母不斷修正的教育方式,以及有助於孩子成長的社會環境。

03

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每個孩子都會開花

心理學家們把每個人稱之為“個體”,而個體的發展是一生的過程,它伴隨著成長、喪失和停滯,每個人的發展都帶有極大的可塑性,並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

父母對孩子行為的態度和教育方式,就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因素。

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在對的時間給孩子對的引導

前幾天,同事劉姐把即將2歲的二胎女兒帶出來玩。

見到坐在推車裡,胖乎乎的小姑娘,幾個孩子蜂擁而上,爭搶著去推推車,不知道小姑娘是不是少見這種“大場面”,很兇的哭鬧起來,手不停的揮舞著,像是在保護自己的推車,嘴裡也在咿咿呀呀的表示抗議。

大家跟劉姐開玩說:“這二丫頭也養得太霸道了,這麼兇可怎麼得了。”

劉姐沒有直接回答大家,而是默默地走到推車旁邊,摟著小姑娘,對她說:“對不起,寶貝,第一次見到哥哥姐姐都沒有打招呼,就上來拿我們的推車,這推車是我的東西,我都沒同意呢。”

大家又“調侃”劉姐,人家“一胎照書養,二胎照豬養,沒想到,你反過來了。”

那些從小不被看好的孩子,長大都怎麼樣了

事實上,孩子在2歲左右,會出現一段“叛逆”的敏感期,這階段的孩子,會出現脾氣暴躁、喜歡說“不”、打人、亂丟東西、特別認生等令人頭疼的行為,而這些行為的背後,是孩子自我和獨立意識的萌生。

其實,在孩子成長中,有許多這樣的過程,也就是“兒童敏感期”,指的是兒童在連續相接短暫的時間裡,會有某種強烈的自然行為。

在這期間內,對某一種知識或技巧有著極高的敏感度,所以說,在敏感期內施教,事半功倍,能迅速提高孩子心智的發展。

這些階段,就像“可怕的兩歲”,會出現許多令父母頭疼的行為,也特別考驗父母的情商和觀察能力。

父母除了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更多的要把孩子看作有能力的個體,尊重他們的自然生長規律,接納、引導和幫助孩子渡過這些敏感期,掌握相應的技能。

尊重孩子的“花期”,不給孩子貼“標籤”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期待效應”,又叫羅森塔爾效應。

指的是,當我們很小的時候,父母、老師等大人對我們的判斷和期望會形成一種強大的力量,並且這份期待往往會奏效,成為現實。

通俗來講,也就是“標籤”。

看到孩子與別人的家孩子有差距時,便不自覺的給孩子貼上“差生”、“笨蛋”的標籤;

孩子行為淘氣,叛逆時,這個孩子就是“壞孩子”、“不懂事”;

見到陌生人,躲到大人身後,於是,“膽小鬼”、“沒禮貌”就是這個孩子的標籤。

這些“標籤”,或許是父母順口而說,亦或在外人面前的自謙,孩子聽進去的,卻是心理暗示。

那些從小不被看好的孩子,長大都怎麼樣了

負面的標籤,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過度的“好標籤”,也會讓孩子沉迷或執著。

每一個被父母貼上標籤的孩子,都是被細繩拴住的象,其中滋味,難以感同身愛。

事實上,每個“標籤”的產生,都源自於父母高高在上的育兒態度,缺乏把孩子當做與自己平等獨立個體的認識。

而聰明的父母,則會站在與孩子同等的高度,看到孩子錯誤的行為,會從正面積極的方向去引導。

一個學會用滑板車的孩子,聰明的父母不會說“你真棒”,而是說“你學會滑板車,媽媽為你驕傲”。

有人把孩子比喻成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後開的花與最早開的花一樣美麗。

深以為然。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時區和發展亮點,有的人走得比較快,有的人走得比較慢,有的人善長語言,有的人則樂於動手,但其實大家都在自己的時區裡有著自己的步程。

孩子也是一樣的。我們無須著急花開的早晚、顏色,只需要靜靜等待,花自然會開,在他的領域,就是那朵最好的花。

作者簡介:媽小咪,兒童心理學研究者,在文字裡潛心修行,不願為母則剛,只願回首莞爾一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