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訊飛副總裁李世鵬:語音領域訊飛沒有對手

國內首批上市的人工智能企業隊伍中,科大訊飛獨樹一幟,專注語音賽道並保持長久領先狀態。

2017年科大訊飛上半年淨利潤1.07億元,同比下滑58.1%;2018年,全年營收79.17億,同比增長45.41%;年淨利潤5.42億,同比增長24.71%。

2019蘇州智博會期間,科大訊飛副總裁李世鵬接受了TechWeb的採訪,對科大訊飛產品的研發與應用方向,以及市場競爭情況進行了簡短討論。


科大訊飛副總裁李世鵬:語音領域訊飛沒有對手

“語音領域訊飛沒有對手”

TechWeb:近兩年,中關村、深圳等地有許多初創語音方案商進入市場,你怎麼看這種競爭者不斷湧入的局面?科大是否有足夠的技術壁壘來應對?

李世鵬:如果你去CES展看過,80%以上的中文對話產品都是用科大訊飛的技術。包括海爾一類大廠,前不久我們還和海爾做了一家合資企業。你也可以看到,我們能夠和大型汽車廠商合作,做車內語音控制。

說心裡話,語音這一塊,科大訊飛和新入局的小公司不在一個水平上,他們稱不上是訊飛真正意義的競爭對手。

訊飛的技術有三大優勢,可以甩掉“競爭對手”:一個是在嘈雜環境功能的拾音性能;二是方言的識別精度,訊飛支持24種方言,目前沒有第二家公司能做到;另外在不同Domain(領域)下,專業詞彙的翻譯有很大差異化,一個詞在醫學領域與IT領域有不同的含義。這些方面,我們已跑在多數企業前面。

“訊飛的OCR很強,但從不宣傳”

李世鵬表示,外界熟悉的訊飛人工智能研究院是專注在語音相關技術,如語音合成、語音識別、方言識別、噪音去除等。但同時,除了語音,訊飛也在深入做計算機視覺。即便媒體普遍認為商湯、曠視專注做視覺,但至少OCR領域(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 光學字符識別,一種處理圖片文字數據的AI技術),我們認為國內是沒有第二家可以與訊飛競爭的。

在採訪中,李世鵬在描述訊飛OCR技術時,用了“首屈一指”一詞。

訊飛重視智慧醫療。該技術強調理解病人的陳述,需要機器理解先理解病情,才能給出建議。自然語言理解方面,訊飛在近年斯坦福SQuAD閱讀理解競賽中,實現了機器英文理解準確度首次超過人類的成績。

深度學習只是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框架,真正拉開企業之間差距的還是數據。

“無用的研發沒有生存餘地”

TechWeb:科大訊飛如何協調技術研發與商業落地之間的關係?訊飛研究院是否有中長期研發項目?

李世鵬:首先講,與實際需求無關的研發都沒有生存餘地。

訊飛在研發上的投入比所有其他公司都要多。可以說除了研發還是研發。我們大部分高層領導都是中科大畢業,中科大學生有對技術無窮熱愛,所以在技術上各種花費的不予餘力。

我們內部有一套研發到產品落地流程。訊飛研究院只做有用的研究,將主要力量集中在1-3年、3-5年內可以實現的技術上。訊飛不會為追求不切實際的項目而過多投入資源。

為了保持技術領先水平,我們主要的人員投入在3-5年研發。如果產品落地遇到困難,研究院會集中一批“攻關團隊”進行推動。

等時間成熟後,科大訊飛就會有源源不斷的短、中、長期技術儲備,而無用 的研究項目沒有生存餘地。

“AI落地好比錘子找釘子”

關於AI落地,李世鵬認為,目前市場上有兩類AI企業,一是技術公司,好比“拿著錘子找釘子”,希望將已有的技術應用到適合的領域。二是AI轉型的傳統企業,例如海康、華為,自身有強支撐,走一條將AI帶入傳統產品的道路。這兩類公司各有各長處。

科大訊飛屬於前者,發揮著一家技術公司在語音領域的長處,同時開拓著新產業。

李世鵬談到兩類企業之間的合作關係時,講到:技術公司的跨行業應用一定是合作關係。例如某視頻監控公司,希望與某人臉識別公司合作,後者偏向於前者的產品市場積累,前者傾向於後者的AI技術突破。

最開始,兩者各自去搶市場份額大概率會兩敗俱傷。只有合作,才能發揮各自優勢。慢慢的,兩家技術水平相差不大,便想自己做兩頭,於是我們看到傳統產業公司都在著手建立AI研究院。這也是AI產業落地不可避免的局面。

技術公司的AI落地思路首先是考慮怎麼生存。第一,人工智能還是要跟傳統行業合作。只有概念而脫離具體行業,技術是無法落地的。比如說做人臉識別,理想情況下識別準確率很高,但要考慮環境光、物體干擾等實際情況。行業普遍情況是理想環境數據很好看,卻不能達到應用標準。所以要回歸到合作。

第二,技術公司在落地同時探索屬於自己的新產業。訊飛的翻譯機(To C)產品線就屬於新產業。此前市面上沒有這類產品,但訊飛可以將離線翻譯等功能融入但翻譯機中去,現在有些翻譯產品逐漸成為特定群體的必需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