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些人总想做“神”,有些神人却想做“凡人”?

时下,明星们出行都爱戴个口罩,很多还带墨镜,前呼后拥,其实是很微妙的心态!

为何有些人总想做“神”,有些神人却想做“凡人”?

有人曾假扮韩星上街,结果测试出中国有太多的“脑残粉”。

第一 他不想面对一个人与人直接对视的局面。明星的骨子里是想要把自己造成和普通人不一样。久了,会成为一种自我意识。

第二 他认为这样可以造出高贵的模样,让人羡慕或仰慕。找到高贵的感觉。并渲染轰动效应。增加人气。

为何有些人总想做“神”,有些神人却想做“凡人”?

发哥从来就只想做人,而不是神

周润发是华人巨星中最接地气,最能普通人出现在公众中的人物,挤地铁、逛菜场、、、、、也许对于很多无知的人,会觉得”发哥”也不过如此,然而,对于很多有见识的人,发哥的形象却更加高大,赢得很多人的尊敬。这不是偶然的。发哥活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追求:”我是人,不是木偶!”

讲个故事:伟大的洛克菲勒经常外出游玩考察不带秘书,没人知道他是世界首富。曾经又一次上火车有个妇女帮他提箱子,他按民间习惯给了这妇女一美元小费(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人民币)。后来,洛克菲勒的秘书来送下一程的车票,这个妇女才知道他是世界首富。很不好意思,说“您是那么高贵,我不该收您的小费,让您看不起了”。洛克菲克却说:”您没有做错,您帮助了我,付出了劳动,应该得的。我也没有错,我老了,需要您的帮助”。后来,他们一路上像普通人一样聊天,非常的愉快。

为何有些人总想做“神”,有些神人却想做“凡人”?

洛克菲勒这张主动弯腰和小孩握手的照片,震撼世人

中国华为的任正非外出考察,也从来不带秘书。感受普通人的生活。

为何有些人总想做“神”,有些神人却想做“凡人”?

日本影帝高仓健,曾经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您什么时候感到最幸福?”高仓建的回答是:”当我感受到人性的温暖的时候,最幸福!”这个回答,绝对是他的真心话而不是作秀。我们不妨留意一下,高仓健的经典之作《追捕》、《幸福的黄手绢》、《远山的呼唤》,全是反映人性伟大的作品。他的作品,影响了日本战后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崛起。

为何有些人总想做“神”,有些神人却想做“凡人”?

为何有些人总想做“神”,有些神人却想做“凡人”?

中国人也该好好去思考:为什么自己不喜欢普通人,却去崇拜那些对自己没有人的情感的木偶?去追逐那些装得高高在上的”人造雕塑”?难道真的是鲁迅先生描述的:有奴性?

为何有些人总想做“神”,有些神人却想做“凡人”?

发哥所追求的,恰恰是普通人最容易忽视的

近年,一则消息让华人巨星发哥,走到绝对的王者明星地位。发哥夫妇决定捐出所有资产做慈善(52亿港元)。这种境界的人,和那些上街带墨镜口罩、鬼糊糊地带一堆保镖推开行人才会走路,故意制造轰动效应的艺人,完全不是一个层次了。

如果你是金子,何须担心自己不发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