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人均薪酬32萬,員工:實際只發了15萬,工資為何被平均

從3月末開始,各上市銀行的年報陸續公佈,作為國內最賺錢的行業,老百姓們已經習慣了

各大銀行動輒幾百上千億的淨利潤數據,可是銀行員工的高收入還是難以讓人忽視,每年的這個時候,各大網站都要對銀行員工的薪酬進行一番評比,今年也一樣,只不過有的銀行員工平均薪酬又創出新高,其中浙商銀行、平安銀行穩居前二,2019年的員工平均薪酬達到了驚人的60萬元以上,摺合成月工資是5萬元。

銀行:人均薪酬32萬,員工:實際只發了15萬,工資為何被平均

作為收入普遍較低的四大國有銀行表現也相當出色,2019年員工的平均薪酬均超過26萬元,據統計,全國大型商業銀行的員工2019年平均收入為31.95萬元,這讓大部分的老百姓側目,畢竟相對於我國其他行業的職工來說,銀行員工的收入絕對是令人羨慕的。下表是各主要銀行員工薪酬情況:

銀行:人均薪酬32萬,員工:實際只發了15萬,工資為何被平均

其實,大部分的銀行員工在看到每年公佈的銀行薪酬報告都會說一句話:自己拖後腿了,又被平均了。並不是說上市銀行公佈的數據有誤,而是因為大部分銀行員工實際拿到的收入確實遠遠低於公佈數據。

薪酬可以用三個維度去分析:

一是全口徑收入,這也是上市銀行公佈的薪酬數據,這部分包含了銀行為職工支付了各項成本,包括稅前工資、由銀行承擔的社保、年金等等。

二是稅前收入,即扣繳員工承擔的社保、個稅之前的收入總額。

三是實發收入,即繳納社保、公積金、個稅之後,員工拿到手的現金收入。

銀行:人均薪酬32萬,員工:實際只發了15萬,工資為何被平均

我們以大型銀行平均年度薪酬31.95萬元來計算上述三個維度的收入,在計算不同維度的收入時,主要考慮單位承擔的支出和個人承擔的支出,具體如下:

1、養老保險:單位和員工分別按照員工稅前收入的19%、8%繳納;

2、醫療保險:單位和員工分別按照員工稅前收入的10%、2%繳納;

3、失業保險:單位按照員工稅前收入的1.9%繳納;

4、生育保險:單位按照員工稅前收入的0.8%繳納;

5、公積金:單位和員工均按照員工稅前收入的12%繳納;

6、年金:單位和員工分別按照員工稅前收入的8%、2%繳納;

可以看出單位需要承擔相當大部分的額外支持,但是這塊支出是記錄到員工薪酬的,為了更直觀的看出三種維度的區別,小編以表格的形式展現:

銀行:人均薪酬32萬,員工:實際只發了15萬,工資為何被平均

我們可以看出,大型銀行員工的平均薪酬是31.95萬元,員工的實際稅前收入為20.95萬元,發到手的現金就僅剩下15.1萬元了,這樣來看是不是能夠明白大部分員工會說自己被平均了,殊不知倘若銀行員工拿到手的年收入是15.1萬元的話,銀行實際為該員工支付的薪酬高達31.95萬元,兩者相差兩倍以上,而差別的部分主要用於員工的社保支出,最終受益的還是員工本人,尤其是公積金,在購房的時候等同於現金。

銀行:人均薪酬32萬,員工:實際只發了15萬,工資為何被平均

銀行員工抱怨自己收入被平均還有兩個重要原因:

一是崗位的差異,這一點在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尤為明顯,這類銀行中,櫃員的收入普遍低於客戶經理,客戶經理的收入與支行行長又有巨大的差距,根據小編多年在股份制銀行工作的經驗來看,基層支行的櫃員每年實發的收入普遍低於10萬元,也就是說稅前收入不超過13萬元;

而不同的客戶經理收入差別也比較明顯,有些業績很好的員工一年稅前收入超過50萬元也很正常支行行長們的稅前年收入則在40-200萬元比較普遍;要是按照銀行的全口徑薪酬計算的話,則至少要在稅前收入的基礎上上浮50%。

銀行:人均薪酬32萬,員工:實際只發了15萬,工資為何被平均

二是地區差異,同一家銀行,不同區域的員工收入相差也很大,銀行員工的收入中,績效獎金是很大的一部分,對於業績不一樣的兩家支行,員工的平均獎金相差十幾倍也不稀奇,而一線城市的銀行員工業績普遍好於經濟欠發達區域的銀行員工,他們的收入自然也高出不少。

銀行:人均薪酬32萬,員工:實際只發了15萬,工資為何被平均

銀行員工的收入很高並不假,但也絕對不是大家想象的那麼高,很多基層員工的工作極其困難,現在銀行機構非常多,我們到城市中看看就會發現,銀行網點的數量甚至比便利店還多,截至2019年6月末,全國擁有4597家銀行法人機構,各銀行之間的競爭可想而知,很多銀行員工為了拉存款是費盡心思,必須要動員親朋好友幫忙,相信很多人都有過被在銀行上班的親友請求過幫忙辦信用卡、存款的經歷,一旦沒有完成任務,面臨的就是扣罰獎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