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右字原來還有如此淵源


中國古代的右字原來還有如此淵源

左右對於中國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漢字,從古至今,左右被用於各種階層的比喻,左右之爭也在史書中留下腥風血雨的頁章。在甲骨文中的右字,就能看出來,是個象形字。

甲骨文的右字,看起來就像一隻右手,所以在上古時期右字就代表右手。

中國古代的右字原來還有如此淵源


而當文字發展出金文時代,在類似“又”字的下方,增加了“口”字,似乎是在用右手在拿什麼東西。

中國古代的右字原來還有如此淵源

篆文時代,右字又發生了小小的變化,右手看起來更像個叉子,但是還能看出來金文的延續。

中國古代的右字原來還有如此淵源

這便是楷書,也是流行到現在的文字了。

從右字的歷史演變看來,也許本來就跟“又”字有關,所以古代右字和又字通用。到後來又字發展出“再、更”之義,這個時期估計不會超過商朝,於是人們就在又字下面增加了一個口字,比如《左傳》中有“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這裡的意思是,天子所贊助的,我也贊助。這裡的右頗有些尊貴的意思了。

後來,因為右字與左右對較起來,那麼當“保佑”、“贊助”、“照顧”講的“右”就只好在其左邊增加了個單人旁,如此就產生了一個左形右聲的新形聲字,也就是“佑”來加以區分。從此,右和佑就有了明確分工。

如果沒有近代的某些觀點,右的地位是要高於左的,古代甚至以右為上,“右姓”也是指世家大族而言,“右職”是指重要的職位,“右戚”是指與帝王親近的親戚,“右族”則是說有聲望的家族。

而稍懂點兒常識的人,都知道現代的左右有相反的功能,比如鍾會《檄蜀文》有“姜伯約屢出隴右”,所謂“隴右”其實就是“隴西”,這與現代地圖上標註的方向正相反,現在看地圖應該應該是右東左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