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右字原来还有如此渊源


中国古代的右字原来还有如此渊源

左右对于中国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汉字,从古至今,左右被用于各种阶层的比喻,左右之争也在史书中留下腥风血雨的页章。在甲骨文中的右字,就能看出来,是个象形字。

甲骨文的右字,看起来就像一只右手,所以在上古时期右字就代表右手。

中国古代的右字原来还有如此渊源


而当文字发展出金文时代,在类似“又”字的下方,增加了“口”字,似乎是在用右手在拿什么东西。

中国古代的右字原来还有如此渊源

篆文时代,右字又发生了小小的变化,右手看起来更像个叉子,但是还能看出来金文的延续。

中国古代的右字原来还有如此渊源

这便是楷书,也是流行到现在的文字了。

从右字的历史演变看来,也许本来就跟“又”字有关,所以古代右字和又字通用。到后来又字发展出“再、更”之义,这个时期估计不会超过商朝,于是人们就在又字下面增加了一个口字,比如《左传》中有“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这里的意思是,天子所赞助的,我也赞助。这里的右颇有些尊贵的意思了。

后来,因为右字与左右对较起来,那么当“保佑”、“赞助”、“照顾”讲的“右”就只好在其左边增加了个单人旁,如此就产生了一个左形右声的新形声字,也就是“佑”来加以区分。从此,右和佑就有了明确分工。

如果没有近代的某些观点,右的地位是要高于左的,古代甚至以右为上,“右姓”也是指世家大族而言,“右职”是指重要的职位,“右戚”是指与帝王亲近的亲戚,“右族”则是说有声望的家族。

而稍懂点儿常识的人,都知道现代的左右有相反的功能,比如钟会《檄蜀文》有“姜伯约屡出陇右”,所谓“陇右”其实就是“陇西”,这与现代地图上标注的方向正相反,现在看地图应该应该是右东左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