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達地區鄉村振興總體思路探討——以廣東省東莞市為例

經濟發達地區鄉村振興總體思路探討——以廣東省東莞市為例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戰略安排,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關鍵舉措。本文以東莞市為例,探索我國經濟發達地區鄉村振興特點和總體思路,以期為我國經濟發達地區鄉村振興工作提供參考指導。

[關鍵詞] 經濟發達地區;鄉村振興;總體思路

為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頑疾”,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標。鄉村振興戰略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三農”領域的具體體現,是中國特色的“三農”發展戰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要求全國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經濟發展水平不盡相同,各地區應因地制宜地制定鄉村振興戰略。對標國家鄉村振興要求,以問題為導向,以效率為原則,以效果為目標,分類指導、分區施策,對於制定體現地方特色、有針對性的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發達地區鄉村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鄉村類型,主要集中分佈在東部沿海地帶及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區域,這一類地區鄉村對於鄉村發展定位、振興方向或領域、機制體制和政策創新等有著更高的要求和更鮮明的地區特點。東莞市位於粵港澳大灣區,屬於我國典型的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其鄉村具有一定代表性。2019年4月,中諮海外諮詢有限公司組團對東莞市鄉村振興狀況進行調研,通過梳理總結東莞市鄉村振興特點和經驗,為我國經濟發達地區鄉村振興工作提供借鑑。

一、東莞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

東莞市地處我國華南地區、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西北、東北分別與廣州市、惠州市相連,南與深圳市相接,是珠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城市之一,是廣東省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外貿口岸,號稱“世界工廠”。

東莞市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由鄉鎮逐步建設發展起來的新型都市,屬我國典型的經濟發達地區。2019年,東莞市GDP達9482.5億元,在廣東省排名第四(僅次於深圳、廣州、佛山),全國大中城市排名19位;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13801.7億元,排名全國第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突破1萬家,市場主體突破115萬戶,排名全省地級市第一;全市財政總收入1223億元,排名廣東全省第三;全市28個鎮入圍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前400強,百強鎮增至15個,其中10個鎮街經濟總量超百億;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萬元,其中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3.5萬元;全市城鎮化率已達到90%以上。東莞市2019年主要經濟指標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東莞市2019年主要經濟指標

經濟發達地區鄉村振興總體思路探討——以廣東省東莞市為例

二、東莞市鄉村振興特點

(一)鄉村經濟實力雄厚,發展模式有創新

如前所述,東莞市鄉村經濟實力雄厚,集體經濟發展取得新突破,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打下堅實了的經濟基礎。2019年全市村組集體總資產達1873.7億元,同比增長8.6%;淨資產突破1500億元,同比增長7.9%;經營總收入、純收入分別比2018年同期增長94%和14.6%,增幅創16年來新高。

集體經濟是鄉村振興中與“產業興旺”最為相關的經濟形式,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提出“壯大集體經濟”的部署要求。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需要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自身的監管水平和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東莞市及周邊順德、南海等地,走出了一條以租賃經濟為主的發展道路,兼具了易監管(對村幹部的經營管理能力要求不高,便於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監督)、抗風險(受市場變動的影響相對較低)、穩收入(可持續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等特點。同時,東莞市通過完善集體資產交易制度,大力清理“散亂汙”企業,嚴把承租行業和企業規模關口,實施“騰籠引鳳”工程,積極引進高端產業,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較好成效。比如,東莞市積極發展“互聯網+農業”,規劃建設了13個市級農業產業園,籌劃推動了“沙田—麻涌沿江糧油產業集聚區”等3個大型現代農業項目。

(二)城鎮化率高,城鄉風貌待加強

東莞市城鎮化率已超90%,城鎮開發強度超40%。同時,由於東莞鄉鎮經濟走的是以經濟國際化帶動農村工業化的發展模式,前期工業發展、產業佈局呈現無序狀況,造成城鄉開發高強度(開發用地比重高)、低密度(建設用地開發強度低)及分散化、碎片化(建設用地佈局無序)的城市和產業格局。由此,東莞市域既缺乏明顯的城市中心區,也缺乏典型鄉村風貌構成的景觀基質,城鄉之間交融發展、交叉佈局,各鄉鎮特色不夠鮮明。

另外,東莞市外來人口比例高,戶籍人口與外來人口比例達1:7至1:10,居住在鄉村、工作在城區的現象非常普遍,城鄉通勤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壓力劇增。這也是東莞城鄉發展呈現的突出特點,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突出問題和解決難點。

(三)城鄉人居環境優良,優化提升有措施

東莞市森林覆蓋率為37.4%,城鄉生態環境整體優良,但城鄉人居環境不均衡現象依然存在。圍繞建設“國際製造名城・現代生態都市”的戰略目標以及“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三年提升計劃,東莞進一步對鄉村人居環境進行了優化改善。

1.深入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六亂”整治和“五清”專項行動。全市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基本達100%,28個鎮全部創建成省級以上衛生鎮。全市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100%,全市已建成城鄉生活汙水處理廠38座,總處理能力326.5萬噸/日,累計建成截汙管網4816公里,並建設了42座分散式汙水處理設施。

2.大力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全市現在已建成美麗幸福村居389個,111個村(社區)被列入國家第一批綠色村莊名單,174個村(社區)先後獲得“廣東省名村”“省宜居示範村(社區)”等稱號。已建成溼地公園19個,森林公園19個,鎮級城市公園270個,“小山小湖”社區公園114個。

3.積極開展魅力小城和特色小鎮建設。東莞有6個鎮獲評全省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鎮,5個鎮被認定為“廣東省森林小鎮”。同時,長安智能手機小鎮、大嶺山莞香小鎮、厚街黃金小鎮、鳳崗人工智能小鎮也在積極謀劃推進。全市通過評選32條示範道路和10個示範片區,有序推進鎮(園區、街道)魅力小城建設。

(四)鄉村治理體系完善,“三治”落實有成效

東莞市一直非常重視鄉村治理能力建設,相關政策法規、制度辦法已逐步體系化、規範化,鄉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成效。

1.加強基層黨組織能力建設。《東莞市貫徹落實的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的出臺,推動了基層黨的建設規範化、制度化;進一步規範和明確村(社區)各組織的職責分工和議事決策規則,啟動新一輪軟弱渙散村(社區)黨組織整頓工作,繼續從市直有關單位選派優秀機關幹部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建立基層黨組織書記年度輪訓制度,按1:2比例配齊配強村(社區)黨工委書記儲備人選;提倡村(社區)黨工委書記通過選舉兼任經聯社理事長,加強對農村經濟組織的領導。

2.促進基層社會和諧善治。全市實現“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的全覆蓋,全部村(社區)基本達到市級“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標準。選取39個村(社區)開展城鄉社區協商試點,選配非戶籍“兩委”成員102名,指導基層群眾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和民主自治,促進鄰里友善、和諧共融。

3.全覆蓋構建公共服務平臺。東莞市33個鎮街(園區)、592個村(社區)全面建成基本公共服務平臺,實現一站式便民服務,村務及村級財務全公開,並由鎮直派財務專員監管。

4.發揮宗族優勢促和諧。由於傳統祖屋聚族而居,東莞大部分村落有著人口占據多數的大姓,村落興衰和宗族榮辱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通過充分發揮鄉村宗族賢達人士威望的優勢,提升鄉村凝聚力,貫徹黨的政策方針,在鄉村治理過程中發揮著特殊作用。

(五)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傳承有基礎

東莞市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嶺南古邑,名勝古蹟甚多。歷史遺址有林則徐銷煙池、沙角炮臺、威遠炮臺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鴉片戰爭博物館、海戰館、大嶺山抗日史實陳列館和榴花抗日紀念亭等;人文景觀有古剎觀音寺、金鰲洲塔和榴花塔、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可園、袁崇煥故居、黃旗古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東莞粵曲、粵劇、客家山歌、木魚歌、麒麟舞、婚嫁習俗、傳統食品、非遺原創服飾等;自然風景有仙鵝湖、石排燕嶺、東莞植物園、清溪山水天地以及珠江口濱海秀色、稻海蕉林、荔紅荷香、旗峰勝蹟等。

東莞市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越來越重視鄉土文化的傳承保護。(1)高標準保護修復歷史文化遺蹟,高水平建設博物館、陳列館等宣教設施;(2)注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梳理整理,並結合中小學生興趣愛好,寓教於樂;(3)各地廣泛建設宣傳欄、編制宣傳冊、組建宣傳隊,將當地歷史文化特色融入當地居民日常生活,擴大歷史文化影響力。

但是,在鄉村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由於不注重特色村容村貌打造和典型田園景觀營造,部分鄉村風貌缺乏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因此,在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資源傳承保護的基礎上,恢復獨特的自然景觀要素,再現我國華南河網區典型鄉村風貌,是東莞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之一。

三、東莞市鄉村振興總體思路

按照“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總體要求,結合東莞鄉村特點,全方位實施鄉村振興,打造灣區城市群“生態環境支撐、地域文化承載、城鄉均衡發展”的首善之區,梳理我國發達地區城鄉人民幸福生活的典範。

(一)理順城鄉關係,科學優化城鄉空間

東莞市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地級市直管鎮街的城市,不設縣(區),下轄36個鎮(街、園區)、593個村(社區)。各鎮(街、園區)、村(社區)作為獨立經濟實體,根據自身資源特點和經濟發展需要進行產業導入、完善城市功能,造成東莞市域低強度、碎片化、分散式的城市與產業格局,城區缺乏高強度建設的城市功能集中區(如城市核心),而鄉村缺乏為區域提供生態環境支撐和歷史文化傳承的廣闊空間。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根據城鄉功能定位要求,優化城鄉空間,清晰界定鄉村範圍,才能有的放矢。針對前述東莞城鎮化率極高,但城鄉邊界模糊的特點,可以按照緊湊型城市建設理念,將東莞市域按城市核心區(多核)、城市建成區、城市規劃區、鄉村風貌區四個層次界定,並將鄉村振興重點確定在鄉村風貌區。對於東莞市下轄36個鎮(街、園區),考慮到東莞市平均城市建成率已達40%,以及完善提升城市功能的需要,建議將城市建成率超過50%的鎮(街、園區)納入城市發展範圍,並提升行政級別,升格為市轄區,不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範圍,而將其他鎮(街、園區)作為鄉村振興的主戰場。

(二)優化產業結構,保障鄉村經濟穩步發展

產業振興是實現鄉村各項事業振興的前提。東莞村組集體經濟實力雄厚,走出了一條以租賃經濟為主的發展道路,已具備優化升級的實力和基礎。(1)引導、鼓勵和扶持農村集體經濟轉變發展方式,培育新的增長點,逐步形成以物業租賃型經濟為基礎,資本運營型、配套服務型、特色產業型經濟並重的多元化發展格局,增強鄉村經濟抗風險能力;(2)加大資產、資金、資源統籌力度,搭建投融資平臺,引導傳統企業積極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提升產業附加值和集體資金使用效益;(3)搭建企業孵化器,培育新企業,同時加強與本地高校合作,建立產學研一體的孵化園區,為東莞本地人口職業技能提升發揮貢獻;(4)加快現行農村集體經濟管理運行機制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強化基層組織建設,優化集體經濟發展環境;(5)發揮東莞綜合比較優勢,面向珠港澳大灣區,引入高端智庫和諮詢產業,提升軟實力,引領帶動東莞市產業發展層級。

(三)對標美麗宜居村標準,打造生態優先新環境

東莞市非常重視鄉村人居環境建設,提出了創建“乾淨整潔村”“美麗宜居村”“廣東省名村”“省宜居示範村(社區)”等眾多稱號,並實施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由於各種創建稱號政出多門,標準不一,基層群眾認同度不高。因此,建議建立統一的東莞市美麗宜居村標準體系,並在此統一標準的基礎上,以村(社區)為單位,全面梳理鄉村人居環境短板和不足,實現鄉村人居環境治理項目化,著力解決東莞市鄉村人居環境衛生、亂搭亂建等問題。(1)制定人居環境治理激勵政策,對標美麗宜居村(社區)標準,找差距,補短板;(2)規範住房建設行為,挖掘傳統建築元素,倡導民房地域特色風貌;(3)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創造便捷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強鄉村居民幸福感和歸屬感;(4)保護鄉村景觀、鄉土文化、傳統肌理和空間形態,提升村莊特色景觀;(5)鞏固完善“村收鎮運市處理”的三級城鄉垃圾處理體系,創新治理模式,加強鄉村衛生環境治理。

(四)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美麗美好家園

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倡導城鄉融合,其本質上是強調城鄉均衡發展。遵照“以人為本”理念,城鄉居民應該享有同樣的生產生活便捷權利、公共服務權利、發展提升權利。東莞市作為我國典型的社會經濟發達地區,城鄉均衡發展具備良好的基礎。同樣,對標美麗宜居村(社區)標準,從找差距、補短板角度,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應著力推進交通、飲水、能源、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全面改善農村生活生產條件;應著力完善教育、衛生醫療、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構建覆蓋城鄉、普惠共享、公平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五)總結鄉村治理經驗,繼續落實“三治”方針

東莞市結合自身特點,基本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鄉村治理體系。按照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結合東莞自身特點,應繼續推進鄉村治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方針。(1)深化鄉村自治實踐。深入實施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嚴格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有序產生村委會及其下屬組織、村民小組、村務監督委員會等群眾性組織,依法成立村民理事會;完善農村網格化管理機制,實現基層服務和管理精細化、精準化;在傳統村宗族基礎上,探索成立“村賢參事會”,積極推動有威望的村賢為鄉村振興建言獻策;選優配強村務監督委員會,完善“一事一議”等民主議事制度,推行村級事務陽光工程。(2)深化鄉村法治建設。在鞏固現有三級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基礎上,全面落實“一村一法律顧問”措施,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和新興傳媒相結合的優勢,形成媒體普法平臺的集群優勢和規模效應,擴大宣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基層幹部群眾的法治觀念和法治素養,全面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3)深化鄉村德治水平。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以良好家風引領村風民風;建立道德激勵約束機制,推廣建設“道德評議會”,將道德規範融入鄉規民約,並外化為人們的行為自覺,引導鄉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倡導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的鄉村傳統風尚。

(六)突出地域文化元素,活躍鄉村文化生活

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的靈魂,是有別於其他地方的最顯著的特點和內核。東莞市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但在城鎮化進程中,很多獨特的地域文化元素被忽視甚至破壞。鄉村作為地域文化元素的集中分佈區和區域農耕文明承載地,在鄉村振興中必須加強保護和發揚光大,將地域文化融入鄉村居民日常生活中。(1)梳理東莞市地域文化資源,以村(社區)為單位,挖掘當地特色文化元素,倡導文化元素的生活化,打造村(社區)文化品牌;(2)加強鄉村名勝古蹟、自然歷史遺存保護,制定統一的保護管理辦法,明確保護管理機構和責任人,加強地域文化元素的宣傳教育;(3)加大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扶持力度,鼓勵各類傳承人在村(社區)開展教育培訓,全市制定統一的非物質文化傳承管理辦法;(4)創新歷史文化產業經營模式,通過文化創意開發加強地域文化元素的保護和傳承;(5)設立東莞市歷史文化保護開發基金,從資金方面有力保障地域文化元素的保護和開發利用。

四、東莞市鄉村振興經驗借鑑

我國經濟發達地區鄉村大都扶貧壓力較小,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相對齊全,村民更關注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豐富多樣的精神文化生活,鄉村振興工作重點在於促進鄉村更高層次的經濟發展、更高水平的社會和諧、更充分的村民幸福感。本文通過調研、梳理,對東莞市鄉村振興經驗和做法進行了總結,以期為我國經濟發達地區鄉村振興工作提供參考。

(一)加強城鄉風貌及空間管控

參照東莞市城鄉空間佈局特點,由於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發達地區的城鄉規劃大都滯後於城鎮化進程,雖然城鄉融合發展相對充分,但也存在城區和鄉村界限不清晰、城市核心不明顯、鄉村風貌不突出等問題。因此,經濟發達地區鄉村振興必須明確城鄉空間範圍,按緊湊型城區建設理念,打造城市核心區,劃分城市建設區、城市規劃區及鄉村風貌區,並將鄉村風貌區作為鄉村振興戰略重點落實區域,嚴格城鄉風貌管控和空間管控,確保鄉村風貌區發揮城市生態支撐、景觀基質、地域文化載體等功能。

(二)保持鄉村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

經濟發達地區鄉村往往經濟實力雄厚,區域經濟有活力,這是該類地區鄉村振興最顯著的特點和優勢。東莞市經驗表明,促進鄉村集體經濟發展,是全面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的根本保障,是推進地區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經濟發達地區要持續保持鄉村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關鍵是做好產業轉型升級,加大新產業、新業態的培育和扶持力度,積極實施“騰籠換鳥”工程,不斷提升產業層級。

(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

鄉村治理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全面落實“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方針的工作準則,關係著鄉村振興的成敗。東莞市堅持將黨的領導融入鄉村振興各項事業之中,強化政治引領作用,確保“三治”方針落實不走樣、不走偏。比如在規範“自治”方面,採取建立上級機關選派優秀幹部任“第一書記”駐村、基層黨組織書記年度輪訓、村(社區)黨工委書記選任經聯社理事長、授權專業機構統一監管村(社區)財務等制度或措施,健全村級事務、黨務、財務全公開制度;在落實“法治”方面,實現“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全覆蓋,全部村(社區)“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達標;在推行“德治”方面,建立鄉賢制度,宣傳“孝”等優秀傳統文化,鼓勵家訓傳承等措施,倡導“尊老愛幼”、“勤儉持家”等優良家風。

(四)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是表徵區域特徵或風貌的核心要素。我國大多數地區在經濟發展初期,往往不注意地域文化、特色風貌的保護,造成“千城一面”、城鄉風貌不鮮明等問題,“先破壞後保護”的現象比較突出。東莞市非常重視地域特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鄉村風貌保護恢復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地域文化特色營造仍然任重道遠。

(五)建立標準體系和考核機制

如何有序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加強標準化管理、理順相關主體職責是關鍵。參照東莞市及其他地區鄉村振興戰略,效果較好且通行的措施主要有:(1)建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標準體系,分級評價各鎮(街、園區)鄉村振興行動計劃的實施情況,加強規劃實施動態監測;(2)按照樹立正確政績觀的要求,健全考核評價和獎懲機制,把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的相關內容及實施成效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年度績效考核評價,制定考核指標,定期開展考核、檢查,將考核結果作為各級黨政幹部年度考核、選拔任用的重要參考;(3)針對市各部門和各鎮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進展情況,每年組織一次督查,由主管領導同志對排名靠後的部門和鎮街主要負責人和班子進行約談;(4)建立並實施第三方評價機制,委託第三方評估機構開展計劃實施階段評估和實施後評估,為政府當好參謀、把好關,確保鄉村振興工作有序推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