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的决策权衡:淡化GDP指标,把就业和民生作为核心KPI

经观社论 | -6.8%的决策权衡:淡化GDP指标,把就业和民生作为核心KPI

经济观察报社论国家统计局4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增幅为-6.8%,创下历史新低。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远超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应该说市场对此已有预期。投资者更关心的是,宏观政策会否做出相应调整,比如出台新的救助和刺激方案。

宏观政策相机调整的可能性和空间始终存在。不过我们认为,首先需要明晰政策调整的核心目标和指向。比如有专家提出,今年的经济增速仍应确定在5%甚至6%左右,若果真如此,政策发力的方向恐怕就是大规模投资,财政和货币政策持续放水提供“弹药”。如果是这样,地方官员“跑步进京”拿项目的情形大概率会重现。

通常来说,市场关注的宏观经济指标包括GDP、失业率、物价和货币供应量,按照惯例,这些指标会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提交全国两会审议通过。因疫情推迟,目前两会还没有确定的消息。不过我们以为,疫情的影响还在持续,保民生、救企业不仅是当务之急,恐怕也是今年最艰巨的任务。现实而论,不妨进一步淡化GDP指标,更加突出就业和民生相关指标。这绝不是说GDP不重要,更不是不保GDP,但至少我们该反省,要不要不惜一切只为增长数字。

这有利于凝聚共识,引导各级政府着力保民生、救企业。以就业和民生为“锚”,意味着不同于以往的决策逻辑。比如说,财政的钱怎么用合适?是投在基建上更值得,还是直接补贴公众、救济企业更有效?单纯从拉动GDP的角度考虑,投基建可能是首选。如果坚持就业和民生导向,一则资金未必去投基建;即使投基建,在评估轻重缓急时,大概也会更看重项目对就业的支持和对中小企业的帮扶。这是保增长应有的含义。

今年已过去三分之一,疫情全球扩散之势短期难见拐点。中国疫情防控任务仍然艰巨,境外输入和个别地方本地疫情交织叠加。经济观察报宏观经济研究院对75位一线权威经济学家所做的调研显示,他们对全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从3%-6%都有,分歧很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预测是1.2%,是全球主要经济体里少数预计为正增长的国家之一。从科学决策的角度考虑,进一步淡化GDP指标也是顺势而为。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2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仍在持续,海外疫情对制造业订单的冲击目前很难估量。再加上年内还有87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必然是对我们的最大考验。可以说,这也是考察为政者的最重要指标。将就业和民生作为核心KPI,也有利于地方官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中国宏观经济目标原本是若干指标的有机组合。但因为长期唯GDP的指导思想,各地政府以GDP为锚,决定了过往的决策逻辑。我们现在强调就业优先的政策体系,以就业和民生为核心指标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当然不是不要GDP,不是不要投资。说到底,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不就是为了让民众更有获得感,更有尊严的生活么?我们早就摈弃了唯GDP论,一直在尝试改变官员考核体系。疫情之下,何妨让这样的改变来的更快更彻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