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華人比“魯濱孫”還牛,海上漂流133天,63年後紀錄才被打破

這個華人比“魯濱孫”還牛,海上漂流133天,63年後紀錄才被打破

在上學時,學校往往會佈置作業,要求假期閱讀中外名著。對天真的中小學生來說,最具可讀性的,想來是笛福描繪的那段奇幻漂流傳奇了。魯濱孫靠著堅韌與勇氣,在孤島上堅守了4年多的寂寞,最終成功逃出生天。這個故事並不是完全編造,而是有點半傳記的色彩,是由一位蘇格蘭水手的人生經歷改編而來。

這個華人比“魯濱孫”還牛,海上漂流133天,63年後紀錄才被打破


我們常會為主人公獨自在島上度過那麼長時間而感到經驗,想想自己,根本沒有那麼豐富的求生技巧,也沒有那樣鋼鐵般的意志。不過,魯濱孫和他的原型,畢竟還有一處可以容身的島嶼,物產並不能說太匱乏。有一個人,他連島都沒有,僅有一隻小木筏,孤身在海上漂泊近半年時間,最終成功獲救,一度創下了海上漂流的世界紀錄。

這個華人比“魯濱孫”還牛,海上漂流133天,63年後紀錄才被打破


這個人還是個美籍華人,他叫潘濂,1918年在海南出生。當時的海南可沒有現在這樣繁華,大多數人只能靠打漁勉力維持生活。潘家也比較貧困,父親靠著在附近村莊教人習武,將他拉扯大。等他長到18歲,父親託人將兒子送到香港,在一艘海輪上當學徒。在潘濂掌握好海上技巧後,他又與另一個船長簽了合同,當了個二等侍應生,相當於在船上打雜。

這個華人比“魯濱孫”還牛,海上漂流133天,63年後紀錄才被打破


日本和英國都是海島國家,但前者並不是傳統的海洋民族,最大的原因就是海運。英國能維持300年海上霸主地位,除了強大的軍艦外,最大的原因就是遍佈全球貿易航道的輪船。根據傳統,皇家海軍的首要任務是為商船護航,而戰爭來臨時,所有商船也必須聽從徵召,為政府服務。

這個華人比“魯濱孫”還牛,海上漂流133天,63年後紀錄才被打破


沒過幾年,二戰全面爆發,潘濂所在的商船也接到了運輸戰爭物資的任務,開赴大西洋。商船雖屬民船,但德國軍隊根本不管,甚至會為了切斷補給線,專門攻擊民船。德國人甚至有一項軍事傳統,被稱作“無限制潛艇戰”,要求潛艇狼群肆無忌憚地擊沉每一艘非己方的海船,不管它是軍用還是民用。

這個華人比“魯濱孫”還牛,海上漂流133天,63年後紀錄才被打破


從39年到42年,雖說戰事越發激烈,德國海軍的驕傲,那艘威風凜凜的鉅艦,噸位超過5萬噸的“俾斯麥”號,甚至被圍殲擊沉,但德國依然擁有大量潛艇。在海上安穩度過3年後,潘濂還是遇到了他人生中最大的逆境——一艘德國潛艇發現了這艘商船,兩枚兇猛的魚雷在船底爆炸。僅過了2分鐘,商船就沉沒在海上。

這個華人比“魯濱孫”還牛,海上漂流133天,63年後紀錄才被打破


潘濂是個謹慎的人,他迅速找到救生衣穿上,當大部分船員葬身碧波中,他猛然抓住一塊木板,從船隻沉沒的大漩渦中逃脫出來。在海上漂了兩個小時,他驚喜地找到了一艘逃生用的小木筏,上面還有一些應急物資,有各種高熱量的食物,還有最寶貴的40升淡水。除此之外,還有手電筒和幾枚信號彈之類的求救裝備,方便他呼叫救援。

這個華人比“魯濱孫”還牛,海上漂流133天,63年後紀錄才被打破


長期的海上生活中,他向老船員學到了很多求生手段。他先是撈起一大張帆布,固定在木筏和桅杆上,作為一面簡陋的頂棚。這樣既能為他擋住烈日和暴雨,防止自己脫水或者感冒,頂棚中間凹陷的地方還能蒐集珍貴的雨水——畢竟已有的淡水是極其有限的,必須精打細算地分配。

這個華人比“魯濱孫”還牛,海上漂流133天,63年後紀錄才被打破


潘濂本以為自己的船隻是在航道上沉沒,很快就會有人前來救他,誰知木筏不知漂到了何處,直到他一點點把食物吃完,到了第55天,始終沒能等來救援。食物與淡水同樣重要,他就將手電筒中的彈簧取出來彎成鉤,又把纜繩分開搓成魚線,拿貝類生物作餌,靠釣魚維持生計。沒有火,他只能忍著魚腥,將生魚全部吃掉。魚血也不能放過,有時候幾天都不下雨,只能靠它來補充水分。有一次,他竟然釣上了一條小鯊魚,又引來大鯊魚的攻擊。他像那位著名的老人一樣,勇猛地與鯊魚搏鬥,併成功將它殺死,身軀被分開掛在桅杆上,潘濂就這樣吃到了魚乾。

這個華人比“魯濱孫”還牛,海上漂流133天,63年後紀錄才被打破


他曾經狂喜地對路過的商船打出信號彈,但船上的白人們看到他的黃色皮膚,毫不留情地開離。一架盟軍的飛機也曾向他投下標記,準備呼叫救援,但很快就發生了暴風雨,把浮標捲走了。最終,靠著堅定的意志,他終於等到了木筏漂到巴西海岸邊,兩個漁民救下了他,他最終也回到英國,拿到了政府頒發的勳章,最後移民到美國。

這個華人比“魯濱孫”還牛,海上漂流133天,63年後紀錄才被打破


潘濂以他不向命運跪下的勇氣與毅力,以及長達133天的求生天數,在海員圈受到了極高的敬仰。直到2006年,才有3個墨西哥人靠著漂流10個月的苦難經歷,才打破了他的記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