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雪峰:農村互助養老值得重視

賀雪峰:農村互助養老值得重視

中國正處於史無前例的快速城市化進程中,之前相對封閉和靜止的村莊變得開放而流動,大量年輕人不僅進城務工經商而且開始在城市安家立足。農村老年人缺少城市就業機會,他們不願與子女在城市一起生活,大多選擇與土地結合起來,留村務農養老。一直以來以家庭為主的農村養老遭遇困境。

在無法家庭養老的情況下,機構養老成為主要替代。新中國對無子女贍養孤寡老人實行“五保”制度,“五保”分為散養與集中供養兩種,集中供養就是集中到鄉鎮敬老院供養孤寡老人。不過,除非不得已,五保老人一般不願到敬老院集中供養,原因有三:不體面,不自由,沒意思。不體面是說在敬老院感覺自己是一個廢人,等著別人供養,散養則多少可以種點地,搞點生產;不自由是敬老院有很多規定,尤其不允許自由外出;沒意思是進到敬老院就往往斬斷了與村莊社會聯繫,個人成為孤島。敬老院是由政府舉辦的,不收取費用,只針對特困人群,一般農戶家庭老年人無法進入敬老院養老,要進入機構養老往往只能進民辦養老院、託老所。這些民辦養老院、託老所除存在與敬老院同樣的問題以外,還要收取比較高的託老費,比如每月2000元。相對農戶家庭收入,這個託老收費並不便宜。也是因此,雖然國家鼓勵發展民辦養老,民辦養老發展卻並不順利。

也是因此,以河北肥鄉為代表的農村互助養老浮出水面,互助幸福院模式在全國推廣。

互助養老的基本理念是由低齡老年人照顧高齡老年人,由身體好的老年人照顧身體弱的老年人,通過代際接力方式完成互助養老。當前中國絕大多數農村,缺少城市就業機會的老年人大多留守農村,這些留守農村老年人絕大多數身體健康,具有生產能力,他們有住房,有耕地,用有限時間完成農業生產,經營房前屋後庭院經濟,撈魚摸蝦,既有農業收入,又有勞動樂趣,還有自我價值的證實。他們有大量閒暇時間,閒暇時間與其他人共享才能創造出意義。因此,文化活動和社會交往是農村老年人剛需。還有一部分老年人雖然不再從事生產勞動卻仍然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只有很少一部分老年人生活不能處理,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

在當前農村,只要生活能夠自理,老年人狀況就是很好的,甚至很多農村老年人將60歲以後的生活稱作人生第二春。他們一生從來沒有現在這麼輕鬆舒服。父母已去世,子女已成家,勞動收入足以保證較高生活質量,大量閒暇時間完全自由支配。四季分明的春種秋收構成了人生節奏,寧靜舒緩的生活符合老年人心理生理特點。很多低齡的家庭負擔不重的老年人樂於關心鄰里,幫助弱者。他們有很強的組織村莊社會文化活動的積極性,是組織老年人活動的積極分子。他們希望通過志願無償服務來發揮餘熱,做一個有用的受人尊敬的人。這樣的生活能自理、自由自在的農村老年人生活該有多麼好啊。農村真正困難的是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高齡老年人。這樣的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高齡老年人不是很多,不過他們的狀況卻可能很不好。家庭養老中不說子女是否在身邊,即使與子女生活在一起,也存在“久病床前無孝子”的問題。進入機構養老,價格昂貴以外,切斷了與村莊社會聯繫,養老無異於“等死”,這樣養老質量就太低了。也是因此,當前全國農村普遍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養老問題,悲慘老年生活成為所有人巨大的心理陰影。

河北肥鄉互助幸福院通過國家獎補,集體投入,在村民集中居住的地方建互助幸福院,由村莊低齡老年人幫助高齡老年人,身體好的老年人照顧身體弱的老年人。村莊低齡老年人遠多於高齡老年人,由多數人幫助照顧少數人,就可以在村莊熟人社會形成以互惠為主的互助養老。最重要的是,高齡老年人受到低齡老年人照料,度過幸福晚年生活,照顧高齡老年人的低齡老年人可以預期將來可以獲得照顧的回報,過幸福老年生活。這樣就形成了老年人互助的代際接力。

一般來講,完成互助養老代際接力的互助技術有三種模式,即志願服務、低償服務、時間銀行。這三種模式都介於家庭養老和市場化的機構養老之間,主要是利用村莊低齡老年人閒暇時間照顧村莊高齡老年人,從而換取將來高齡時的被照顧。甚至低齡老年人利用閒暇照顧高齡老年人,因此覺得自己是有用的,幫助老大哥老大姐,做了有意義的事情,這樣的志願服務不求回報。

簡單地說,如果志願服務、低償服務、時間銀行三種模式能運轉起來,村莊互助養老就將極大地解決農村養老問題。中國就將有一個低成本高幸福指數的應對老齡化的中國方案。

不過,中國互助養老實踐卻沒有那麼樂觀,以肥鄉互助幸福院模式的推廣為例,全國大部分地區推廣效果都不好,主要是難以堅持。脫離村莊,互助養老“時間銀行”就更難持久。

全國推廣農村互助養老成效不彰難以堅持,關鍵是過於注重互助養老技術,忽視了互助養老的核心是村莊相互熟悉、信任。任何一項互助養老技術的運轉都是要有成本的,或者說都是有摩擦力的,只有當村莊具有強烈自己人意識,有高度相互信任,或者有足夠社會資本,互助養老技術的運轉才有潤滑劑,互助養老才容易持久而健康運行。村莊社會資本大幅度降低了互助養老的組織成本、交易成本,才可以在村莊實現低齡老年人照料高齡老年人的代際接力。

也是因此,村莊互助養老的核心不是要借用各種精巧的互助養老技術(志願服務、低償服務、時間銀行),而是要進行村莊社會建設文化建設,要建設村莊。老年人是生活在村莊舞臺上的,他們在村莊舞臺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獲得社會意義,正是村莊舞臺讓老年人不僅生理上活著而且社會上活著和文化上活著。在村莊追求生活的體面與尊嚴,高齡老年人仍然能生活在村莊社會中,這是理想的養老,是可以實現的。

當前農村養老政策實踐和理論研究大都過於關注養老技術,不討論降低養老組織成本的辦法,不討論村莊社會資本對互助養老技術運轉的潤滑作用,忽視養老技術運轉的環境條件,村莊互助養老就找不到出路。當前中國存在著村莊熟人社會,有村社集體經濟,每個農戶都有自己的宅基地住房和承包地,村莊是每個人的鄉愁與歸宿,通過村莊建設就可以為農村互助養老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鄉村振興的一個重點是為農村互助養老提供基礎條件,以使得各種互助養老技術可以在村莊良性運轉。農村互助養老可以開闢低成本高質量、既不脫離自然又不脫離社會的中國式農村養老模式。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

2020年4月11日上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