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德雙馨的“康復醫師”,轉業軍人張躍山為啥這麼“牛”

(徐淮網公益欄目 郭小藝 鑾翠翠訊)人物檔案:張躍山,1964年8月出生,江蘇新沂人,1983年12月入伍,1996年11月轉業,現任徐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康復診療中心主任。師從浙江省金華市人民醫院老中醫戚永濟學習中醫針灸技術,亦成為澄江針灸學派創始人承淡安先生的再傳弟子;曾二次在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進修學習,一次在中國博愛醫院(殘疾人康復醫院)進修學習,參加過原南京軍區舉辦的中醫治療疑難雜症班的學習;接觸眾多中醫針灸名家,積累了豐富針灸的臨床經驗。通過其特色治癱選穴、配穴、針刺手法,治癒了近千名偏癱、截癱、面癱患者,其事蹟多次被報紙、電臺、網絡等媒體平臺宣傳報道,被廣大軍民譽為“康復理療師”。

醫德雙馨的“康復醫師”,轉業軍人張躍山為啥這麼“牛”

四月的古彭淮海大地,草長鶯飛,春風拂柳,城區處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2020年4月14日下午,筆者迎著春光明媚的晴空,驅車如約來到徐州市區復興南路徐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五樓,慕名拜訪優秀復轉軍人、康復診療中心主任張躍山。在康復理療室裡,張主任正忙著指導惠茹、鄭小鈴兩名實習“徒弟”為患者推拿治療膝關節炎,還不時地與“徒弟”傳授方法和經驗。

張主任的醫術到底有多“牛”?筆者來到接待室,看到牆壁上懸掛著老領導患者贈送的兩幅書法牌匾: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天使風範,杏林奇葩!此外,2019年江蘇省衛計委組織的中醫確有專長醫師資格考試中,張躍山是徐州地區唯一通過的合格報考人員。

醫德雙馨的“康復醫師”,轉業軍人張躍山為啥這麼“牛”

拜師學藝,官兵信賴的“軍營扁鵲”

1983年12月,年僅19歲的張躍山從新沂市雙塘鎮入伍,來到浙江金華某部服役。一次偶然機會,張躍山有緣認識了金華市人民醫院著名老中醫戚永濟先生,並拜師學藝,勤學苦鑽中醫學術。一年期間,張躍山便熟練掌握了中醫針灸、推拿和正骨技術。部隊領導得知後,很注重對這個編外“醫生”的培養。

“一具金針一艾丸,世人多作等閒言,豈知簡捷強丹術,減盡病家負擔難。”戚師傅的贈言成為熱愛針灸,在中醫學上不斷進取的動力。1986年,張躍山被所在服役部隊推薦到金華人民醫院進修,系統地學習中西醫技術,1989年6月,他正式調入金華駐軍第122醫院,從事康復理療工作,成了一名真正的“兵醫生”。有志者事竟成。當時的金華日報、浙江日報以《軍營裡的“扁鵲”》為標題,宣傳報道了張躍山的先進事蹟,此後,“軍營扁鵲”的雅號不脛而走。面對領導和戰友的讚譽,張躍山沒有沾沾自喜,他常這樣告誡自己:“中醫學博大精深,雖然也曾做出過一些成績,但為了讓更多的病人減輕痛苦,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醫療水平,才能做到妙手回春。”

醫德雙馨的“康復醫師”,轉業軍人張躍山為啥這麼“牛”

1998年,張躍山在中國中醫研究院進修期間,有幸聽了“針灸醫師”張士傑講解的治療多種疑難雜症,以及獨取太溪穴的方法和原理。特別見張老用此法治療偏癱效果更為神奇而吸引了他。他幾次請張士傑老中醫師在自己的太溪穴上針刺,對其針刺治療的取穴、手法、針感有了更深的認識。以後的工作學習中,張躍山虛心向眾多針灸名家請教,博採眾長,為己所用。為了提高針灸技藝,他在自己身上的很多穴位反覆進行了針刺及艾灸試驗,以體會針刺感,探尋針感與療效的關係。幾百次的針灸試驗,在自己身上留下了眾多的針刺艾灸的痕跡。忍受了太多的疼痛後,張躍山對針灸有了更深的體會,針灸技術有了質的飛躍,達到了下針如有神的境界。

醫德雙馨的“康復醫師”,轉業軍人張躍山為啥這麼“牛”

一次,揚州籍在徐州辦廠的老闆,因工作中意外摔傷致胸椎下段骨折而截癱,在某三甲醫院住院四個月後右下肢肌力仍為0,左下肢肌力為1級。張躍山用頭皮針法針其雙側運動區,足運感區,電針針其骨折部位的上下椎的間隙,更針其研究出的治癱奇穴“趾下”穴,以上用普通針刺法,反覆運針以尋求針感,針脊柱時有時用電針以加強針感。以上針灸部位治療時均有較強的痠麻脹感,雙小趾處的觸電樣感覺更為明顯。第一次針後病人左下肢肌力達到2級,右下肢達到1級。其後每天治療一次,每週五次,三週十五次治療後,病人能拄雙柺行走,兩個月後能拄單拐行走。

醫德雙馨的“康復醫師”,轉業軍人張躍山為啥這麼“牛”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在張躍山的不懈艱辛努力下,他的科研成果也得到了中醫學界的肯定和推廣。他寫的“針刺對應點治療四肢疾病的臨床應用”“以背俞穴為主用瘢痕灸治療類風溼40例的臨床報告”“中藥離子導入治療頸椎病200例療效觀察”等十幾篇論文和文章,先後在《中華臨床醫學研究》《工企醫刊》等雜誌期刊上發表。此外,“手足對稱互用以治療四肢疾病”的論文,還發表在國內權威的《中國綜合醫學》雜誌上,並被評為優秀論文。他本人還被評為集團軍通報表彰為“學術研究先進個人”。

醫德雙馨的“康復醫師”,轉業軍人張躍山為啥這麼“牛”

“氣功傳承,丹田內功。練氣練指,練意練針。力自腳下生,上舉託骨盆。丹田鼓盪轉,脊柱摺疊旋。節節松,節節通。力達指尖,氣至病所。”這是張躍山多年實踐獨創的醫術“秘笈”。

1991年10月,張躍山從浙江金華部隊調到駐徐王傑生前所在部隊醫院工作,英雄王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激勵著張躍山成長進步。1996年11月,服役到志願兵最高年限的張躍山,依依不捨地脫下了心愛的綠軍裝。從王傑部隊轉業後,分配到當時的徐州鐵路醫院(現在的徐醫附三院)康復科工作。

醫德雙馨的“康復醫師”,轉業軍人張躍山為啥這麼“牛”

當時,很多病人甚至醫院的醫護人員,對這位新來的醫生還不太瞭解。直到一次,一位14歲的初中女生長期頭暈、心慌、高血壓、全身乏力,到過很多醫院就診,病情始終不見好轉。

張躍山聽了患者的敘述後,首先考慮到可能是患者脊柱出了問題,懷疑脊柱關節功能紊亂,擠壓脊神經導致了迷走神經的功能紊亂。張躍山在患者頸椎和胸腰椎上進行了觸診檢查,當時斷定患者脊柱小關節有嚴重的錯縫,擠壓了脊神經。隨後,張躍山採用正骨手法,將患者的頸、胸、腰椎錯縫小關節進行調正復位,幾次治療後患者恢復了正常。後來,又根治了一些慕名求醫患者的疑難病症,張躍山的名氣越來越大,醫院附近群眾見到他總會豎起大拇指點贊。

醫德雙馨的“康復醫師”,轉業軍人張躍山為啥這麼“牛”

幾年前,安徽某幹休所的一位老年病人患腦血栓已三個月,一直在某部醫院住院治療,針灸治療是從外院請的專家,生病後不久即進行針灸配合藥物治療,醫治效果不好。隨後,請來張躍山會診。會診時,張躍山看到針灸時每次取穴二十多個,留針兩小時,針後病人倍感虛弱。張躍山當即向院領導和病人提議,指出其針灸治療不妥之處:“取穴過多,留針時間過長,不分療程過度治療,致病人過勞,體質虛弱,不利於康復”。院領導及病人聽後都認為其建議正確,並堅決要求張躍山給病人做針灸治療。張躍山在治療中每次取穴3至5個,隔曰一次,針灸和按摩交替進行,針灸後病人即感覺輕鬆,病情明顯好轉加快,三個月後便能圍著藍球場走十多圈。

醫德雙馨的“康復醫師”,轉業軍人張躍山為啥這麼“牛”

把患者當親人,暖心排憂解難。一次,有個叫張某友的病人,家裡生活貧困,來醫院康復科看一次就不看了。後來,張躍山還專門把張某友找來詳細瞭解病情,並免費給他推拿按摩,還幫助墊付了100多元的藥費。張躍山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寧願自己多流汗,也要讓病人少流淚。自己累一點沒啥,看到病人經過治療後能減輕痛苦,高興地康復出院回家,再苦再累也值得……”

醫德雙馨的“康復醫師”,轉業軍人張躍山為啥這麼“牛”

軍人本色,醫德高尚的“良師益友”

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在張躍山看來,個人醫術高明不算啥,作為醫院康復診療中心的“領頭羊”,只有團隊人人醫術精湛,才能形成人才輩出、群雄爭霸的良好局面,真正滿足徐州周邊地區各類疾病患者的康復需求。

醫院康復診療中心成立之前,張躍山在康復科擔任主任期間,就十分注重培養中醫推拿正骨、針灸理療、老年康復等專業人才。幫帶“徒弟”中,張躍山把中醫理論和臨床治療實踐結合起來,手把手地耐心幫教,並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和“絕技”傾囊傳授,先後培養出了近百名精通中醫推拿針灸的“徒弟”。其中,新沂人王婉君跟隨張躍山紮實學了兩年醫術後,還在徐州人家社區開了一家“理療按摩店”,年純收益30多萬元。據悉,經過王婉君治療的患者,都誇她的針灸按摩試脈醫術好,許多患者都慕名專門找她試脈按摩。如今,事業有成的王婉君始終敬重“啟蒙恩師”張躍山。

醫德雙馨的“康復醫師”,轉業軍人張躍山為啥這麼“牛”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只因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人艾青的詩最能表達張躍山對綠軍裝的珍愛。有著13年兵齡的張躍山,從部隊轉業二十多年來,他始終對曾經服役的部隊充滿感恩,對戰友感情深厚。“能為現役軍人和退役復員老兵無償診治,是我此生最快樂的事!”這是張躍山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用醫術為患者祛除病痛,是張躍山最幸福的事。某部轉業軍官孫某身體患有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平時腰痛難忍,影響了日常的工作生活。經好心人引薦,孫某慕名向張躍山諮詢求助後,張躍山及時預約了時間為他診治,並仔細查閱了孫某的病歷資料,詢問了腰椎疼痛的一些具體症狀,張躍山採取中醫推拿正骨與針灸理療相結合,精心為孫某制訂了一份科學的“康復療法套餐”。經過張躍山兩個療程的調理,孫某椎間盤突出症狀得到了有效緩解,疼痛感大大減輕了,孫某又精神飽滿地投入到鐵路警務工作中。此後,孫某在微信朋友圈裡點贊:“張主任不僅中醫推拿針灸醫術精湛,而且為人真誠義氣,不愧是退役轉業軍人學習的榜樣!”

醫德雙馨的“康復醫師”,轉業軍人張躍山為啥這麼“牛”

不忘入黨初心,永葆軍人本色。談起2020年工作願望,激情如火的張躍山這樣坦言:“始終牢記自己轉業軍人的身份,帶領醫院康復診療中心人員為社會廣大患者帶來健康福音,積極用自身的中醫推拿、正骨和針灸醫術傳道授業,悉心培養更多的“徒弟”,以及扶持從事中醫康復行業的退役復轉軍人實現創業就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