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多星”吳用並無大智

有人說《水滸傳》裡的吳用與《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相似,”智慧如妖“。那我們就來看看這位“智多星”幾次所謂計謀施展。

智劫生辰綱。從密謀到定計到得勝歸來,作為決策人,可以說吳用幾乎考慮到每個細節,從戰術上講,堪稱盡善盡美。歸根結底,晁蓋等人做的還是強盜勾當,智囊吳用雖然聰明,也沒能提供一個相對長遠的規劃,計謀運用成功,滿足於分贓,然後喝酒快活。

“智多星”吳用並無大智


三打祝家莊。吳用有一個所謂“雙掌連環計”,說穿了稀鬆平常,就是讓投誠過來的提轄孫立,鑽到祝家莊當內應。這樣智商的計謀,在很多小說演繹裡出現,不知多少次。有點搞笑的是,祝家莊教頭欒廷玉久經沙場猛將,在大敵當前的關鍵時刻,面對這麼大一幫全副武裝的漢子來投,怎麼可能因為領頭者是久已失去聯繫的同門師兄弟,就輕易相信,委以重任?這個破綻不僅太大,而且可疑。退一步說,儘管所謂“雙掌連環計”最後奏效,像這樣對地方民團的戰鬥,對一支造反武裝來說,根本不是什麼有決定意義的戰役。

智賺盧俊義。盧俊義之所以著了吳用的道,不是吳用的計謀有多麼玄妙,而是盧俊義一生太順利,過於驕傲。過於驕傲的人,常常把智商降到很低的一個水平。吳用設計將盧俊義賺上山,使梁山有了一個勇冠三軍的好漢,使這個江湖組織產生“二把手”。表面看來吳用的這一計,似乎對梁山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其實,盧俊義在梁山的領導地位,只是一種名義,在梁山決策過程中,作用甚微,除了生擒射殺晁蓋的史文恭之外,他沒有多少特殊的貢獻。

這些基本是吳用一生的“傑作”。應該說在算計人上,著實是很厲害的。從大的方面講,感覺沒有什麼意思。吳用畢竟是梁山上最聰明的人之一,大到一場戰爭,小到處理梁山紛繁的人際關係,都要依靠這個秀才的頭腦,如騙朱仝上山,讓李逵殺了小衙內,據李逵說,都是吳用軍事親自部署。

“智多星”吳用並無大智


吳用鬥智有一個重要特點,即受中國傳統權謀文化的薰陶太深。中國傳統權謀文化可以“三十六計”為代表,充滿血腥和狠戾的氣息,幾乎每一計都是“只問目的。不問手段”,不管計謀的成功後面,有人付出了怎樣的代價。那個可憐的小衙內,還是隻知道朱仝長鬍子好玩的幼兒,就死在吳用的妙計之下,實在是有些殘忍,卻也是吳用的一貫做派。

吳用只是一位窮秀才,人是固然聰明,畢竟缺乏遠大的眼光和寬廣的胸懷,沒有大智慧,只能以一點“小術”揚名於江湖。

看看梁山,幾乎一直沒有什麼戰略部署,大軍始終坐困梁山泊一隅,滿足於打家劫舍,或攻城掠寨,也是搶了就走。梁山上彙集二龍山、桃花山等各路人馬,本質上依然和這些山大王一樣,缺乏積極進取的精神。在梁山何去何從的“路線”問題上,吳用也是風吹兩面倒,拿不出符合客觀情勢、有戰略眼光的決策,他開始似乎對招安懷有戒心,宋江一堅持,他就跑到宋江那一邊。可見,他只擅長於局部的人鬥,缺乏對大局進行深刻分析的能力。

梁山接受招安後,在險惡的形勢下,我們既未看到“智多星”在困境中縱橫捭闔,也不見他對宋江連續損耗實力,自取滅亡的做法提出異議。特別是徵方臘這樣的惡戰大戰當前,”智多星“吳用再也沒有了能戰勝,或是少死幾個弟兄的良謀,成了一位跟隨者,只落了個傷心流淚的下場。

“智多星”吳用並無大智


這樣看起來,”智多星“吳用與諸葛亮相比,真好比”螢火之光比皓月之明“了。諸葛亮計能安邦定天下,吳用的那些伎倆有點像龐統,小陰謀,陰險毒辣。他並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與智慧,更沒有高瞻遠矚的眼光。所以作者給他起名”吳用“,可能也是隱喻他並無”大智“的意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