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百詠:張芝,草書之祖,狂草第一人


伯英高操臨池勤,

件件青衫染墨痕。①

首創草書一筆體,

世稱大草第一人。②

翰林百詠:張芝,草書之祖,狂草第一人

草書之祖張芝

1 張芝(?-約192年),生年不詳,字伯英,漢族,敦煌酒泉(今甘肅酒泉市瓜州縣)人,為大司農張奐長子,年輕時就以操節著稱。雖出身宦門,而無紈絝氣,勤奮好學,潛心書法,當朝太尉認為他將來不是文宗,就是將表,屢次徵召他出來做官,皆拒絕。他潛心研究書法,尤好草書,師承崔杜之法,其父張奐為方便張芝兄弟習文練字,著人鍛造石桌、石凳、墨池於河邊,從此,張芝兄弟以帛為紙,臨池學書,先練寫而後漂洗再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水為之黑,後稱之為張芝墨池。王羲之雲:"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好之絕倫,吾佛及也",對張芝非常推崇。

翰林百詠:張芝,草書之祖,狂草第一人

張芝大草《冠軍帖》

2 張芝書法在當時富有創造性,被譽為"草聖"、"草書之祖",他的狂草書法被譽為"一筆書"。張芝還擅長章草,他將古代當時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於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對漢、魏書唯推鍾繇、張芝,受其影響很大。草書大家孫過庭在其《書譜》中也多次提到他一生是將張芝的草書作為藍本的,稱"張芝草聖,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

中國文字,從甲骨文到小篆,成熟於秦,促使隸書應運而生。至西漢隸書盛行,同時也產生了草書,可謂"篆、隸、草、行、真"各體具備,但行筆較為遲緩且有波磔的隸書和字字獨立、仍有隸意的章草,已不能滿足人們快速書寫需要,而使書寫快捷、流利的"今草"則勃然而興,在社會上形成了"草書熱"。張芝從民間和杜度、崔瑗、崔實那裡汲取了草書藝術精華,獨創"一筆書",亦即所謂"大草",使草書得以從章草的窠臼中脫身而出,從此使中國書法進入了一個無拘無束,汪洋恣肆的闊大空間,從而使書法家的藝術個性得到徹底的解放。

張芝的草書給中國書法藝術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生機,一時名噪天下,學者如雲。王羲之對張芝推崇備至,師法多年,始終認為自己的草書不及張芝。狂草大師懷素也自認從張芝、張旭得益最多。唐朝草書大家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也多次提到他把張芝草書作為藍本而終生臨習。

張芝書法現今已無墨跡傳世,僅北宋《淳化閣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大草則有《冠軍帖》傳世。


翰林百詠:張芝,草書之祖,狂草第一人

張芝大草《冠軍帖》局部


翰林百詠:張芝,草書之祖,狂草第一人

張芝章草《八月帖》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