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十周时间,你会做什么?宁波四位学生的这项调研将去哈佛比赛

给你十周时间,你会做什么?每个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在宁波,有来自三所学校的四位学生,组建了一个跨校团队,用十周时间,通过调查研究做了一个课题,参加了一次国际大赛,并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总决赛及全球预选赛中,从全国1500多个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进入全球总决赛的资格。

这四位学生是来自赫威斯肯特的宋莅宁、李若谷,和效实中学IB班的高若晗、宁波外国语学校AP班的何宇可帆。他们参加的比赛叫CTB中国大智汇创新研究挑战赛。今年10月,四位同学将到哈佛大学与全球队伍共同比赛。

给你十周时间,你会做什么?宁波四位学生的这项调研将去哈佛比赛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大赛?

China Thinks Big 中国大智汇创新研究项目大挑战(简称CTB),是全球范围颇具影响力的华人青少年跨学科挑战项目,自2012年由哈佛商学院和清华大学共同带入中国。该赛事从与大学接轨的学科知识出发,着眼身边生活,以名校学术方法论为蓝本,培养参与者的学术与创新能力。

本次赛事从2019年9月开始报名,12月正式开启项目,选手们历经十周蛰伏,完成组建小队、时间管理、领导力、选择课题、研究调查等十余项课程学习及课后作业,并提交最终成果报告和研究论文。选手们还需经历线上初赛、全国决赛以及全球总决赛3轮递增级别的决战,方能获得最终胜利。

“CTB是青少年创新挑战赛,这让我想到之前参加的OM(头脑奥利匹克)创新大赛,我获得了世界第13名的成绩,我希望能在这次比赛中有更大的突破。另外,CTB的宗旨是‘做小事,立大志,促成长’,说的不就是我们学生团体嘛,特别契合我的价值观。”于是,宋莅宁找到了同样参加过OM创新大赛的李若谷,两人一拍即合,又邀请了外校高若晗与何宇可帆。四人小队成功组建,决定以“国内体制下学生创造力的调查与激发创造力的OM推广”为主题再战CTB,希望通过对宁波6所中学学生创造力采样进行衡量,探究如何在当前教育下,花费少量时间进行学生创造力提升的方法,并能把激发和提高创造力的方法及活动进行普及推广,促进青少年的创造力发展。

给你十周时间,你会做什么?宁波四位学生的这项调研将去哈佛比赛

团队进行即兴题活动。

团队协作 晚上九点前学习九点后交给项目

CTB项目的特色之一就是团队协作,这不是一个人的战役,而是一群人的奋斗。四人团队分工很明确,宋莅宁作为队长,不仅要统筹全局,还是“演说家”,负责演讲和配音;高若晗是“数据分析师”,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何宇可帆是“外交家”,主要负责与各个学校取得联系,推动进校调查和即兴活动;李若谷则承担有关美术方面的宣传工作,例如做海报、动画等。

由于这是个以推广OM来提高青少年创造力的项目,所以需要大量的样本数据以及前后对比来印证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调研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状况,例如数据断层,调查人群不配合,数据采样不精准等问题,队员们都要进行仔细研判,并修改调研方式和方向。队员们走进6所中学,进行数据采集和即兴活动。

对宋莅宁和李若谷来说,CTB的比赛与之前参加过的其他学科类竞赛完全不同,它考究的不仅是学术能力,而是领导、策划、执行、应变、创新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难度大,挑战大,而且耗时长,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恒心和毅力,不能半途而废。”李若谷说。身为队长的宋莅宁更是对此深有感触:“做项目真的很累,不仅要考虑全面周到,而且在发生突发事件或者数据出现问题时,更要及时更正研究方向。”在参赛的同时要完成线上课程以及推进项目,自己的课业也不能落下,虽然累,但是他们坚持着。“对团队负责以及对自己负责,两重责任告诉我,我是最不能也最不应该提出放弃的人。”于是,团队约法三章,每晚9点之前,要将自己的作业和琐事全部完成,9点之后的时间,大家都交给了这个项目。“有时候,我们开会到12点多,但是痛并快乐着。”宋莅宁说。

给你十周时间,你会做什么?宁波四位学生的这项调研将去哈佛比赛

队长宋莅宁多次参与过国际赛事。

预选赛中一位队员网络卡顿 意外发生时怎么办?

对于创造力,宋莅宁是这么告诉记者的:“头脑奥林匹克在乎的是突破常规的创造性逻辑思维。如果题目问你A4纸可以做什么,很多人会回答这是写字、记录东西、最多折折纸飞机的工具。但如果换种想法,题目中A4纸并没有规定其他的内容,那么这张A4纸它可以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功能,如果它全都是蓝色的话,A4纸可以铺成一片汪洋,再从别的角度想,它的侧面非常细,那么它也可以做到‘削铁如泥’。”

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团队精选头脑奥林匹克即兴题目,对参与调查的学生进行培训,他们发现,创造力是可以被激活的。正是这方面的调研和数据,让四人团队拥有了进军国际总决赛的资本。

“虽然我们负责不同方面的任务,但是我们对彼此的任务都会详细了解,以防在最终答辩时发生意外。”怕什么来什么,宋莅宁的担心在全球预选赛中还是发生了。由于受疫情影响,今年的全球预选赛改为线上,设备、网络等各方面不确定干扰因素增加了。宋莅宁团队在答辩时就出现了一位队员网络卡顿并且麦克风出现问题的意外。“事故发生的时候,我们确实有点慌乱,那位队员的麦都是杂音,根本听不清楚他在说什么。”宋莅宁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还有些心有余悸。“我们准备的时间只有5分钟,根本来不及换设备,所以我们商量要向评委申诉,那位队员的准备内容由我们其余三个人来负责讲述和回答。”这样的情况在其他队中也时有发生,所以他们的申诉成功了。也正因为平时队员之间有着很好的沟通和了解,每个人对其他人负责的部分都很熟悉,其余三人毅然接受了这场没有NG机会的挑战。“正是因为我们准备充分,所以这个小意外并没有打乱我们的节奏。”宋莅宁说。

当最终得到进入全球赛的消息时,四位同学欣喜若狂。前一段时间的心血没有白费,一切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然而,进入全球赛这只是另一个起点,宋莅宁、李若谷和他们的小伙伴已经整装待发,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前进。在今年10月,他们将体验常春藤级别的脑力交锋,完成全新的挑战。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邱奕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