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老井.一脈鄉愁。

一次偶爾路過西井,望著這口熟悉而又陌生的老井,感慨萬千。

老井的周圍雜草叢生,井水被許多枯枝爛葉覆蓋著,嘆息中我站著井盤邊環顧一圈,四周已不是曾經的模樣。

失望中,索性坐在井邊,看了看井中倒影的我,百感交集,一幕幕年少時來這裡挑水的場景,又重現在眼前。

西井.坐落在車王街道西邊約1華里,老輩們也就俗稱它西井,井深約5米,寬約0.7米,井身用石頭壘積,井口是用一塊整的大青石雕琢成井圈,無數的水珠在石頭之間的縫隙中滲出,集少成多匯成清涼.甘甜,沁人心脾的井水。

每天清晨.附近的村民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西井挑水,一根扁擔挑兩隻木桶,扁擔頭上掛著一根打水繩。然後快步朝西井方向走去。

由於早上時間相對集中,有時挑水的人多,還要排隊等候。打滿兩隻水桶裡的水,再挑回家,把水倒入水缸裡,以供一二天內的洗.刷.飲之用。

假如要是逢年過節.各家各戶水的用量加大,井裡的水明顯供應不上,我們甚至要半夜三更去挑水,或坐在井旁耐心等候,等集滿兩桶水才能回家,如果要是天亮去,井裡早已乾枯,你只有空桶而歸了。

西井是我們去田頭農作必經之路,也是我們歇腳.嘮嗑.緩解勞累的地方,更是村裡瑣事快速傳播.知曉的場所,因為井的旁邊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大葉柳樹,人們喜歡在這偌大的樹蔭下歇歇腳,聊會天。

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在田裡勞作半響的人們,紛紛的放下農具,一個個飢腸轆轆,口乾舌燥的走回家吃飯,路過西井附近如遇有人挑水,老遠就喊“等一下.給我喝口☞井不涼☜”然後快步追上,先擦擦嘴,然後趴在桶邊直接喝起來了,挑水之人笑而不語也並不嫌髒。可見民風之淳樸是不容置疑的。

與其他附近的井水相比,西井的水很獨特,泡茶味道特別醇甜。而附近其他地方的井水就顯得很鹹,有異味。有時候去朋友家做客時,閒聊之餘倒杯水喝口茶,茶水剛到嘴邊就可以判別這是不是西井的水。

那時候用西井水做飯,泡茶也是一件極其自豪的事,曾經以家裡水缸裡的水是不是滿的,是不是從西井挑回來的水來衡量一個家庭男人勤快不勤快。因為那個時候都是肩挑肩擔的年代。

改革開放以後,村民經濟慢慢的好轉了,於是都紛紛在自家門前院後打上一口機井,以圖便利,從那個時候起就很少有人去西井挑水了,再後來直至到村裡每家每戶都安裝了自來水後,西井也正式退出了為民供水的歷史舞臺。

現在已經沒有人在意它.關注它了,偶爾有人路過,也是自言自語一聲:這西井還在啊?還沒倒塌啊?然後就若無其事地走了。

是的,老井還在原處,沒有倒塌,它更像一個被遺棄的孤老,任憑風吹雨打和歲月侵蝕。

就是這口曾經讓一.二百口人共飲的老井,它見證著時代的更迭,見證了我們兒時的歡樂,也見證了我們的成長。

一口老井,一份鄉愁。一生回憶。

老井還在!它一直在!它不曾離去!

它永遠地留在我們的記憶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