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心瀝血教孩子,難道錯了?小心混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

尹建莉老師的經典教育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已經出版10年了。

這本在當年激起教育界巨大波瀾的書,早已經成為時代的標誌,可以說,從那時起,父母們開始接受這樣一個觀念:家庭教育,對孩子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代又一代的父母,也確實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


嘔心瀝血教孩子,難道錯了?小心混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

問問身邊年輕的父母們:你們是怎麼看待家庭教育的?

清一色的答案是:

當然很重要啊,我們很重視啊,我們從小就開始關注教育啊。

再接著問一句:那你們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答案也不外乎:

傾盡全力買學區房、買不到學區房的也舉家租住在學校附近,方便孩子上下學;

從小開始各種早教、才藝、課外班,為孩子儲備更多知識、技能,避免孩子落後;

但是,硬件和軟件的升級,就是“家庭教育”的全部嗎?

我們在各種場合發現,很多“家庭教育”,看似舉全家之力,實際上卻沒有發揮真正的作用,更有甚者,在“家庭教育”的大旗幟下,南轅北轍的家庭行為,不時帶來從愛出發,卻以恨結局的案例。


嘔心瀝血教孩子,難道錯了?小心混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

按道理說,年輕的父母們在關愛中長大,他們應該更懂得愛吧;

按道理說,資源愈加豐富的今天,孩子們應該有更多選擇吧;

按道理說,教育理念、教育專家層出不窮,家庭教育應該更科學吧。

可是,理想的“家庭教育”與現實的教育成果之間的差距,又何止一星半點。

一、用力過猛。

關於輔導孩子功課而爆出的新聞和網絡金句,不勝枚舉。

從“溫柔媽媽變為河東獅吼”到“輔導功課輔導出心臟病、腦溢血、狂躁症”,再到“失手把孩子打成重傷”。


嘔心瀝血教孩子,難道錯了?小心混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

我們看到父母們,從愛和責任出發,卻不堪壓力、用力過猛,以至於傷了孩子,也傷了自己。

二、關鍵責任外包。

孩子在成長中遇到問題時,很多父母依然下意識地寄希望於外界,比如最經典的“請老師幫忙管管”。

孩子就是不聽我們的,只聽老師的啊。


嘔心瀝血教孩子,難道錯了?小心混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

正如剛才所說的,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出版10年的今天,再聽到這句話,我只感受到,看似奔騰熱鬧的家庭教育領域,實際上依然停留在10年前。

這些誤區的關鍵問題在於,父母們混淆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這兩個概念。

用力過猛,是把輔導孩子的功課,錯誤地等同於家庭教育。

這種把學校的教學任務,無限量延伸到家庭中的做法,本質上,只是延長了“學校教育”的時間,而根本和真正的“家庭教育”扯不上邊。

關鍵責任外包,是父母們放棄了“家庭教育”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常和這些父母說,最讓人痛心的事情就是:

在不屬於“家庭教育”領域的事兒上(特指功課類),父母們花費了過多的精力;

在真正屬於“家庭教育”領域的關鍵事情(價值觀、行為習慣、內驅力)方面,父母們又輕易地將“大權”拱手讓人,問題是,我們出讓權力的對象(老師),根本不可能在學校中履行我們本該在家庭中完成的責任。

要想要真正地踐行“家庭教育”,就是要清楚地劃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邊界,別把真正的“西瓜”給弄丟了。


文|HR媽媽安心

專注潛能開發,讓孩子做既快樂又成功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