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標準化,這塊線上線下一體化最難啃的骨頭該如何破局?


生鮮標準化,這塊線上線下一體化最難啃的骨頭該如何破局?

導讀:線上交易的增長,對生鮮供應鏈是個極大的挑戰。線上下單是看圖、看文字描述來下單並設定對商品的期待,完全不同於線下看實物現場自選的購買。因此,商品的標準化、一致性、穩定性是線上模式能夠持續健康增長的必要條件,也是消費者最樸素的訴求。


生鮮農產品因為其特殊屬性,一直還是以線下流通為主體,以線上作為補充。對於生鮮農產品線上轉型的趨勢,業界不乏各種討論和爭議。基本的共識是生鮮農產品的線上化空間廣闊,是消費品線上轉型的一片藍海,同時也是最難啃的骨頭,挑戰重重。


生鮮農產品從產品及其行業屬性來看,是鮮明的非標品類,因為品類繁多特性化強、生產規模小高度分散、流通渠道類型複雜層級多、附加值低利潤空間小,所以一直以來,生鮮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較低,標準化進展很慢,品牌化難度大。


01

消費訴求倒逼標準化


近幾年,生鮮農產品的流通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伴隨著生鮮電商、社區電商和O2O新零售模式的快速發展,生鮮農產品的線上消費增長迅速。流通和消費模式的變化,對於產品供應鏈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倒逼供應鏈必須升級和變革。


因此,產品商品化、商品標準化、標準品牌化,呼之欲出,迫在眉睫。供應鏈體系的規範化、標準化是對於整個生產-供應-銷售-消費體系有機高效運轉的必然要求,也是持續兼顧各方利益的基本保證。


生鮮標準化,這塊線上線下一體化最難啃的骨頭該如何破局?


尤其是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人們被居家隔離,因此食材的家庭消費量劇增,同時也催生和培養了線上消費的習慣,甚至連老年人都被學會了網上買菜。於是線上下單、無接觸配送在疫情爆發期出現了井噴式增長。家樂福、永輝很多店鋪的線上業務在疫情嚴重期間,多次出現爆單現象,不得不被迫停止接單。


儘管疫情逐步平穩,但人們的線上購物從不得已到已經逐步形成習慣,生鮮產品的線上交易將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線上交易的增長,對生鮮供應鏈是個極大的挑戰。線上下單是看圖、看文字描述來下單並設定對商品的期待,完全不同於線下看實物現場自選的購買。因此,商品的標準化、一致性、穩定性是線上模式能夠持續健康增長的必要條件,也是消費者最樸素的訴求。而這個訴求,與生鮮產品本身屬性以及生產供應端的實際情況就存在著巨大的反差和矛盾。這個反差,如果不能得到充分的認知和有效的溝通,就會成為生鮮線上化逾越不了的阻力。


02

痛點難點成堆


生鮮農產品的標準化是個龐大的體系,包含著由表及裡的多個維度。以蔬菜品類為例,產品標準涉及到安全、衛生指標、外感質量、規格大小、口感風味、營養指標、加工儲藏要求、包裝標準、產品溯源、冷鏈物流等等多個層面。產品標準的受控等級分為不同層面不同級別,國家強制標準、行業建議標準和企業自身的標準。同時標準化也涉及到生產、供應、流通渠道、消費者全鏈條的各個環節。一個科學的合理的有效的標準,可以兼顧和保護價值鏈上所有相關方的利益。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前提下,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


當前在生鮮產品標準化的推進過程中,存在很多的痛點和難點。比如,產、銷、消費這三個核心環節存在鏈條斷裂、信息不對稱的現象,並未形成無縫鏈接、信息共享、以銷定產、協同發展的良性循環,基本處於簡單的買賣階段。


單就蔬菜產品規格而言,問題就十分突出。首先消費者不是專家,並不知道圓白菜多大個是好的,合理範圍是多少。而家庭消費變化的趨勢是越來越喜歡小個的,理想克重是一般是300g。而生產端從主觀訴求上往往傾向於大一點再採收,可以提高產量,增加收入。


生鮮標準化,這塊線上線下一體化最難啃的骨頭該如何破局?


同時因為中國農業技術水平的侷限,也難以做到產出的產品大小均一,當然還有不同季節、不同產地、不同品種所造成的差異,一般會在300g—800g之間。矛盾是真實存在的,但因為中國農產品在流通上環節層級太多,下游的信息難以有效傳遞到上游。作為零售端,可能會傾向於適應消費者的訴求,把線上圓白菜的標準描述為300g。這樣就造成生產供應環節的損失和被動。如果零售端的注意力總是停留在貿易環節,只是關注產品進入流通領域後的篩選,而不去延伸到生產端,那麼就會造成產品成本的上升,形成很大的浪費,最終也不利於滿足消費端的需求,更無法帶動產業源頭的改變。其實,銷售渠道就是最好的橋樑,可以把消費端的訴求反饋給生產端,進而促進生產端調整自己的技術方案,使得生產更有目標感,更有針對性。


當然,標準的確立,和成本緊密相關。標準越高,成本越高,最終要麼消費者買單,要麼無人來生產。作為生產和消費的紐帶,銷售環節還起到很好的調節功能,適當調整產品的標準,可以讓耕者和食者共同受益。


以上關於克重的例子,僅僅是產品標準化指標之一。規格大小、外觀質量是肉眼可以識別的,在產品標準化體系裡屬於表層的,最容易做到的。關於安全與否、口感風味、營養價值,這些內在的標準更為重要的,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重視,是未來商業競爭打造差異化的切入點,也是農產品產業升級的重點和發力點。


03

破局需要零供攜手


生鮮產品的標準化以及供應鏈的升級,最終是服務於消費者,呈現於零售端,但卻應該聚焦於生產端。只有做到生產、供應、銷售、消費這幾個環節的無縫連接,協同發展,以終為始,抓好源頭,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走好供應鏈升級之路,需要有規模化零售企業的牽引,有專業化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有明確的需求和訂單來保證源頭有計劃性的生產,需要有更大範圍的協同作戰,才能有效推動生鮮農產品的標準化進程,促進供應鏈的快速變革。


在所有生鮮農產品的標準化升級中,最難的還是蔬菜品類。北京天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高品質蔬菜的標準化、品牌化方面做出了很多的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建立基地35年,一直聚焦於蔬菜領域,實現了從科研、服務到品牌化市場化運作的轉型。小湯山品牌蔬菜因為與北京零售渠道的緊密合作,可以對各類線上線下零售渠道的需求進行預測,進而有計劃的組織生產和供應,建立了從田間到餐桌全鏈條全方位多層面的標準化、信息化。不僅為老百姓提供了高品質的蔬菜,同時也有效帶動了農民致富,促進了蔬菜產業的升級和發展。近兩年也在探索高品質大單品的研發和規模化。


伴隨著零售渠道對生鮮農產品自營化、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經營模式的變革,對產品標準化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更好的保證產品質量,減少溝通成本,提高運營效率,零售業也需要加速產品訂單化、源頭化的進程。這是零售企業提升生鮮農產品競爭力的需要,也是實現線上流量獲取用戶的需要,也必將會帶動生鮮供應鏈的全面升級和變革,為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做出巨大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