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想起龙须河上那对四季漂排的伉俪


●李承骏(壮族)

又是一年清明时。每一年的清明,兄弟姐妹们无论离家多远,都会千方百计回到地处桂西崇山峻岭深处的故乡——因为,在故乡的龙须河畔那座高高的顶胆山上,有一对曾经四季漂排的伉俪,就安息在那里。那就是我的父亲母亲,一对一辈子生活在桂西农村,却从不向命运叫屈喊怨的壮乡农民。

父亲的命很苦,3岁上就失去了双亲。6岁那年,当一直与他相依为命的姐姐被亲戚领养之后,父亲彻彻底底地成为了孤儿。一个半生不熟的红薯就能撑住三天的口粮;一套打满补丁的衣裤就能穿上1000多个日夜——这样的遭遇也令父亲很小就学会了忍受委屈和吃苦,但更多的是倔强和坚强。

在那一个人独坐寒风的岁月里,父亲象故乡的野葱花一样坚韧而静默地活着。他白天给别人家放牛,晚上则一边编各式各样的竹篾一边自己学做刨凿削切等木工活。也正因为这样,16岁那年,父亲已经能够帮乡亲们编制箩筐、竹匾,制作桌椅、衣柜,还有那雕龙画凤的八仙桌,甚至于能够设计和参与制作各式各样的房子。很快,未满18岁的父亲就成为十里八乡出名的篾匠和木工师傅。

因为信奉勤能补拙,父亲经常把生活的苦乐和人生的坎坷编成山歌哼哼,借以削减磨难的力度。久而久之,龙须河两岸的壮家村寨,都知道大山里出了一位能编善唱的“少年歌王”。每年的三月三或者喜庆的日子,父亲和他的小伙伴搭档起来的组合经常成为村里歌声最为嘹亮的后生。


清明时节,想起龙须河上那对四季漂排的伉俪

龙须河上爱漂排


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堂,父亲却写得一手好字。这令我们家虽然寒微,却一直都是每年过年时都有几幅好对联的人家。

或许是清苦的生活总能让一个追求上进的少年也能成为“酒王”。而且父亲这“酒王”还颇有唐代诗仙李太白的味道——他喝得一肚子酒,却很少有醉晕的时候;更令人惊奇的是,每当酒过三巡,父亲总能现场编唱出许多新的山歌。

父亲体格魁伟,也长得一表人才,再加上谦逊有礼,讲话幽默,这令他在村邻之间颇有人缘。更重要的是,父亲还是一个心善且乐于助人的人。谁家因为儿女不在家或者孤寡老人家里没柴火烧了,父亲得知之后,经常会在进山砍柴的时候多挑回来一些,分一半或者更多给那一户人家。平日里走在路上,如果路边有树枝或荆棘挡路了,父亲也会拿出随身佩带的柴刀轻轻削去——而不像一些人那样只是伸臂挡开只顾自己方便。

也就因为这,当父亲终于长成为一个无论是走路、做事都有超乎年龄的沉稳、干练的青年,他遇到了母亲——一个出身于村里一个庞大家族且家庭环境明显比较好的人家。更重要的是,母亲没有嫌弃父亲是个孤儿,因此,他们俩可以说是天生一对,地造一双。

母亲身材娇小,心思也慈善而玲珑。虽说不上貌美如花,却也长得端庄秀丽,小家碧玉。

母亲心灵手巧,针线活、庄稼活,打理家务,栽树种果,母亲是样样精通。更重要的是她的勤快、善良和乐于助人,令她在许多女孩都倾慕父亲的同时却独获那个虽然孤儿一枚、却颇具男子汉魅力的青年的青睐。

就这样,母亲在一些人认为不可能嫁给孤儿的怀疑目光中毅然决然地成为了父亲的妻子。从过门的那一天起,母亲就成为了父亲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而父亲,也成为母亲一辈子心手相牵的另一半。

故乡地处偏僻。虽然水田肥沃,却亩数不多。旱地也是村人们自己靠辛苦的劳力一点点开荒、整理出来的。因此在那个还没有改革开放的岁月里,一边从事农桑,一边多方寻找活计,便成为故乡人必不可少的活法。


清明时节,想起龙须河上那对四季漂排的伉俪

大山深处是故乡


凭借一手竹篾手艺和木匠才华,再加上一身好人缘,父亲倒也没少接受人们的邀请走村窜户帮人们编竹器、做木工活,以换取一些粮米。父亲手艺好,却从不跟人讲价——他帮谁家做活,只要主家包了吃住,工钱是给粮米还是给钱,给多少,他都从不在乎——就这样,父亲虽然有一身好手艺,家里的日子却依然勉勉强强,一贫如洗。但父亲却也因此在十里八乡颇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当我降生到这个家庭的时候,哥哥姐姐们已经开始在村南头的安乐小学上学了——虽然家里困难,但父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有睁眼瞎的人生。在那些个经常缺粮的岁月里,父母亲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要东拼西凑给孩子们缝书包、攒铅笔、买新华字典。

后来,为了改变家里的窘困生活,父母亲甚至学村里那些经常漂排下田东的人们一样,也隔三差五跟着村人们过上“昨夜漂排下平马,今夕走路回荣华”的水滨生涯。

就这样,随着我们兄弟姐妹们陆陆续续来到这个贫寒却温暖的家庭,父母彻夜漂排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漂排”是我们家乡人自古传承下来的一种谋生手段。具体做法是:人们先上山把那些长得比较直、又堪可用作家具或其他木材的树木砍将下来,按十米、十二米、十五米等等各种规格和直径大小分门别类,搬到龙须河边用竹篾或拇指粗的红藤将木材捆成一方方木排,然后带上干粮、火柴、马灯和寒衣(因为漂排大多在农活较少的冬季,又彻夜漂于河上,因此要备好棉衣等御寒之物),便可出发。

由于漂排途中稍有不慎就会有“排散去、人落水”的悲剧发生,因此人们一般不敢一个人独往,就算家里再急用钱,也往往都聚齐了人才会三五结伴而去。虽然父亲也曾经凭借年轻力壮单独漂排多次均有惊无险,但母亲嫁过来之后,却再也不允许父亲那样蛮干了。

因此,虽为一介女流,在父亲想要漂排下田东的时候,母亲一次也没有落下,一直坚持陪着父亲一起“冒着风险去,平安齐归来”。

就这样,靠着平时的勤快做好农活,靠着心底的善良与爱心抚育孩子和帮助邻里,父母亲这对四季漂排在龙须河上的伉俪,终于在磕磕绊绊的命运之河里把我们抚养成人。

那些漂排龙须河上的岁月,也渐渐地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和家乡面貌的改变,早已远去。而上了学堂后次第懂得运用文化知识来改变命运的我们,也渐渐地一个个远离了故乡和父母双亲。当双亲的身边从儿孙满堂,到儿子们次第进城、女儿们依次出嫁之后,曾经给予老人以欢笑和温暖的儿孙们也渐渐地远离了故乡。父母亲,也一年年地象故乡的野梨花一样渐渐凋落。直到,当我们渐渐因为各自生活或所谓的事业而日渐繁忙,甚至于渐渐地远离了二十四节气,疏离了农桑和泥土的气息之后,他们,终于疲惫地躺在了故乡最高的顶胆山上。


清明时节,想起龙须河上那对四季漂排的伉俪


每年每年,身为儿女的我们也只有在清明时节,才会从各自生活的节点沿着记忆中的脉络回溯到龙须河畔,给长眠于顶胆山上的父母双亲点上一把把印着精致文字和图案的香火,在此时满案琳琅、父母生前却从未享受过的佳肴美味旁烧上一沓沓印着“天地银行”和天文数字的冥币和衣物,默默跪地祈祷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年年安好、岁岁吉祥。

想及父母双亲一辈子的相互扶持和善待邻里,想起他们“穷穷要养猪,烂烂要读书”,拼尽全力也要让儿女们过上幸福生活的拼劲——身为儿女的我们就不由涕泪横流。

又是清明季,又是忆亲时。我想,身为儿女的我们,除去缅怀,更应该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让自己,让家人,也让身边更多的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我想,这才是父母双亲最大的愿望。

又是清明季,想起龙须河畔顶胆山上那对曾经四季漂排的伉俪——他们一生清苦,却从不怨怼命运;他们终生辛劳,却也给我们种下了幸福的基因。

清明思旧念亲日,愿我的父母双亲在另一个世界永有安宁。也祈愿天下的子女永远都不要忘记了生己养己的父母之恩。如果,您的父母尚健在于您的身边,请您善待;如果,您即将成为您子女的父母,也请您在为家庭和儿女努力奋斗的同时,多多保重自己!

清明时节,愿天下好人永有幸福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