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2019年夏天,一部甜得牙倒《亲爱的,热爱的》播出后,不仅掀起了一股“甜蜜风暴”,也让甜宠剧进入井喷阶段。


单是这个月,主打“冰上爱情”的《冰糖炖雪梨》刚收官,背景置于大学校园的《全世界最好的你》《致我们甜甜的小美满》等,又立刻加入“混战”。

不完全统计,2019年4季度至2020年,包括待播、已杀青、已开机的项目中,就有28部为甜宠剧。


密集撒糖背后,是甜宠剧开始走向市场批量化生产。然而激烈竞争之下,另一面的“苦”也渐显——


改编自经典言情IP,虽然摒弃了三角恋、备胎、劈腿、出轨等狗血桥段,但不同剧集的不同爱情故事总是似曾相识:学霸男神恋上平凡少女、女配捣乱反变神助攻、父母偏爱棒打鸳鸯……


如何避免同质化、套路化,不仅是甜宠剧这颗“糖”保持独一无二的所在,更是整个大环境葆有生机与活力的秘诀。


影视剧从来不怕套路,怕的是套路又套路,反反再复复。


换汤不换药的小甜剧


近来,播出期间热搜频频的《冰糖炖雪梨》终于完结了。


本以为接下来可以短暂告别烂大街的国产爱情剧套路,没成想,《全世界最好的你》和《致我们甜甜的小美满》又无缝衔接开播。


别说他们不一样,这种看个十分钟就知道结局的剧,都是换汤不换药。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就拿又名《冰糖炖雪梨》的《冰上的爱:我欺负的弟弟变帅哥狂追我》来说↓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暂不提人人都爱女主角的经典设定,且看剧情:

我们的男主,“冰神”黎语冰,发现自己刚招的助理,竟然是小时候一直欺负自己的大姐大;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于是便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行动,处处为难女主,让女主过上了“悲惨”的大学生活……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复仇”行动便是情愫发酵的开始;

然后就是互相暗恋、告白、分手、重新和好……


剧情完结,happy ending。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至于冰上竞技,不过是一道辅料罢了,换成桌球、羽毛球或者是乒乓球,都不会影响剧情发展。


而这熟悉的剧情中,又融入了无数经典的传统套路,让人一点观看障碍都没有。


套路一:父母强势棒打鸳鸯


男二喻言在一次晚会中,和男女主共同合作的舞台取得了观众们的喝彩,之后网上便开始传起了他和女主的八卦;

男二的妈妈看到这些传言后,为了不让女主影响到儿子,于是直接找到女主,强势要求其远离自己的儿子。


这一举动,自然也就成了推动男女主“在一起大业”的神助攻。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套路二:借补习之名撩妹


男主不仅冰球打得棒,学习上也是学霸一枚。

而女主棠雪则是平平凡凡小学渣,时时刻刻都得担心挂科。


于是,在报复之中慢慢喜欢上了女主的“冰神”,便主动给自己布置了教女主做题的任务。


明教暗撩的补习大戏,也就在图书馆里开唱。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套路三:腹黑女配从中作梗

女主的堂姐周染,从小便喜欢与女主作对:棠雪有的,周染就想要夺过来。


作为学校里的女神,所有人都爱她却唯独除了男主。


而她,却只把男主瞧在了眼里。


看着男女主越走越近,她便开始一边追求男主,一边想方设法打压女主。


然而用尽了手段,却注定都是徒劳——不是女主,还想得到男主的爱?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当然,依照近些年爱情剧的发展趋势,她最终也在和女主交谈后成功洗白。

还有男女主喝酒一人必醉、喝醉之后必回不了宿舍、意外得知对方的付出......


这些经典套路凑在一起,就让这部剧赋予了观众们未卜先知的能力:


看到上一幕的画面,往往就能知道接下来几集的剧情走向。


而到了剧的后部分,为虐而虐、女主人设崩坏、男三洗白......


随着剧情越来越狗血,《冰糖炖雪梨》的口碑也迅速下滑。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而接档开播的《全世界最好的你》,同样的小甜剧,同样的配方。

所以很不意外地,因为人设和剧情撞车《冰糖炖雪梨》,被大家纷纷吐槽。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你是“冰球男神”,那我就是射箭天才;

你冰上接吻,那我就拥抱射箭;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你当你的冰神助理,我当我的射箭队助理;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你要赔款,那我就欠钱;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而在另一档小甜剧《致我们甜甜的小美满》中,这个套路又变成了借钱。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钱钟书老人家说吃饭和借书,都是极其暧昧的两件事,一借一还,一请一去,情份就这么结下了。


如今不借书改借钱,在这一借一还中,生情份。


电子支付时代,也只有在电视剧里,才能发现大家还是爱用现金的。


只能感慨一句——

背景千千万,套路不用换。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晋江文撑起偶像剧一片天


其实,这些充斥满满套路的小甜剧,都是来自网络文学IP。


《冰糖炖雪梨》是根据酒小七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致我们甜甜的小美满》是由赵乾乾的《舟而复始》小说为基础改编,《全世界最好的你》则是改编自竹已的小说《奶油味暗恋》。


基本上,那些高分的晋江文学作品,如今都已经成为了香饽饽,不是已经被影视化了,就是在等待被影视化的路上:


近两年晋江收藏量前21的作品中,已经有14部确定将会进行影视化改编。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正是这些网络文学把读者当成消费者的创作模式,决定了它是适销对路的商品。


特别是比起大制作的武侠剧来说,甜剧更显得小而美:投入小,收益美。


去年甜剧《亲爱的,热爱的》,以69.53亿的点击量强势冲入了国产剧前三的位置;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而10号刚刚上映的《致我们甜甜的小美满》,虽然口碑不高,却仍在4天内狂揽1.1亿的播放量。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投资方也好,导演和编剧也罢,无需在意故事情节有没有新意、改编有没有亮点,只需要知道,精准找到大家爱看的晋江文就好。


第一步,对点击率高的小说进行分析,找出所谓的爽点或者糖点,如主角人设、出场方式、何时表白、何时遇到挫折、怎么对付情敌等等;


第二步,找编剧或者原作者挂个名,对小说进行影视化再创作,将所谓爽点、糖点进行有机揉合;


最后,在这些情节中,再加入主角感情加速剂男二女二、搞笑担当男三女三、助演男N女N的戏份……


一部小甜剧由此诞生。


在这样流水线生产的情况下,IP爱情剧也不外乎是霸道总裁爱上我、大小姐爱上潜力股、欢喜冤家终相爱、文弱女子宫斗求真爱等几种情节模式,无论是高虐还是齁甜,都只剩下一个套路。


观众自然也不是好忽悠的。


从口碑上来看,影视化后的文学IP作品,除了个别几部如《最好的我们》,能拿到8.9分外,这些爱情剧的豆瓣评分普遍不高,平均只有5.7分。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你若敷衍了事,毫无诚意,那我就直接给你打到6分以下。


套路可以一时得人心,但是长久如此,观众可就不买你们的账了。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编剧话语权的消失


小甜文影视化模式化,只是如今影视剧市场的缩影——


影视化来看,从《琅琊榜》大火,到《甄嬛传》《都挺好》《大江大河》的叫好如今的影视市场,以IP改编之名推向市场的作品,不在少数。


在2019年入围影视剧TOP50的网剧作品中,改编剧作品超过“半席”: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标红样式为改编作品


模式化更是层出不穷,让观众陷入审美疲劳:

一部“霸道总裁爱上我”火了,一千个天真傻白甜的女主角便在市场上扎堆出现;

一部聚焦北上广深的话题火了,换汤不换药的各种都市生活剧让观众应接不暇;

一部穿越的《太子妃升职》火了,各路凶悍小王妃在网剧市场“打擂台”……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对于这个现象,写过《我们无法安放的青春》《我的前半生》的编剧秦雯告诉我们,“任何题材都是可以写好看的,即便是流水线,也可以做出受欢迎的产品”。


但如果IP剧是为了迅速赢得投资、关注,那么心急一定吃不了热豆腐——


“出于对内容本身的被打动,并且和拿出做原创一样的如履薄冰的创作改编态度,我觉得都是可以做好的。”


编剧汪海林也认为,影视剧其实不怕套路,但是套路里面有技巧,怎么在模板化里表现出创作能力,高下立见。


这就好比,好莱坞的影片虽然也呈现类型化,但是他们的“套路”却并不乏味,总能有新的引人入胜的情节。


就拿系列片《碟中碟》而言,虽然全套处于“目标、对抗、逆转、高潮、结尾”的程序化中,但是每一部的“营救”故事,都可以设计出不同的事件悬念,新的“不可能的任务”总会让剧情处于一波三折的吸引力中。


再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超级英雄类型片,虽然看起来都是组队打怪,但是《蜘蛛侠》“从男孩到男人”的不完美养成、《钢铁侠》花花公子的自我“救赎”……每位人物独一无二的故事内核设计,都有血有肉,能够将观众完全代入其中。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所以,流水线模式化本身没有太大问题,为了快速谋求利益最大化而粗制滥造、随意拼凑的作品,才是有问题的。

但国产影视剧IP的“没落”,这口锅全然由编剧来背吗?

倒也不见得。

就目前我们了解到的现状来看,在影视剧作品中,编剧虽然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但实际上却是偏低的。

“编剧往往被市场裹挟着走,并没有太多机会去自主的表达,或者曾经尝试过自主表达,但是在市场上遇冷几次碰壁之后,也就去做相对而言快餐式的工作了”,编剧秦雯告诉我们。

投资方出钱,题材不能编剧选定,故事的样式、风格不能编剧确定……一个剧的核心要素,编剧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


商业化内容的植入和购销机制,更是编剧无法一己之力决定的——


硕大的APP二维码和品牌商标,写满了屏幕的logo致谢名单……资本市场的吞噬,在国产影视剧中处处可见。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而平台的购买主要依据IP题材、演员卡司两大要素,这样的“题材决定论”、“演员决定论”,直接降低了剧作质量的权重占比。


这样的生产模式下,影视剧市场烂剧扎堆,看起来也“合情合理”了。


而这种情况,在国外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


编剧汪海林指出,实行“编剧中心制”的韩剧美剧,编剧在国外都拥有话语权。这,也正是国产剧质量与其差距所在。


这种话语权的不同,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内叙事呈现的水平,无法直接等同于编剧的水平。


也正如他所说,“一部烂剧的呈现,有可能是多方资本角逐的结果。”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国产影视剧市场应该反对的不是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改编,而是打着IP的名义用低质量作品圈钱的行为。


汪海林说,“我刚入行的时候,编剧是高度专业化。而现在的编剧门槛低,以为自己会打字就能写剧本”。


在影视剧爆发式增长的现在,编剧市场乱象的凸显,也无疑加重了这一窘境。


对于目前的影视剧生态环境而言,如何生产高质量的影视作品,如何提高编剧的专业性和话语权,无疑已经成为了压在肩顶的两座“大山”。


对于观众而言,一部好的原创作品,已经等得够久了。


那些一次次挑战智商与底线的粗制滥造“半成品”,到头来只会自食其果,砸了自家招牌。


在这样的乱象下,到底该做出什么改变?

这是每一个国产编剧,也是整个国产剧市场需要去反思的问题。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


换汤不换药,口碑哪能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