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社區反黑:看不見硝煙的持久戰


小紅書社區反黑:看不見硝煙的持久戰


劣幣驅逐良幣,影響將是致命的。

文丨何旭

愛奇藝遭機構做空的新聞,近日成為熱點。撇去爭議不談,報告中涉及到的“刷量”、“流量造假”等指控,再次將時下各內容平臺普遍會遇到的問題搬到了檯面。

2018年9月,因播放量遭刷量屢禁不止,愛奇藝宣佈關閉前臺播放量數據,轉而以綜合多維度站內數據“熱度”代替,此後優酷也關閉了前臺播放量。

從淘寶打假打刷評,到愛優騰打擊刷量,如今,新興互聯網平臺抖音、快手、B站、小紅書等也加入到了這場“熱戰”中。

2020年1月初,抖音發佈報告稱,截至2019年年底,其已共封禁涉嫌作弊賬號203萬個,涉嫌黑產帶貨賬號17089個,攔截黑產刷量註冊抖音賬號請求9199萬次,攔截黑產刷贊、刷粉類刷量請求5.51億次。

騰訊也在2019年8月推出“守護者智能反詐中樞”,利用其AI技術、大數據分析能力和海量用戶優勢,進一步打擊新型網絡黑產。

然而,手機群控及箱控設備、深度偽造AI“變臉換聲”、惡意爬蟲攻擊等網絡黑產運行方式,隨著互聯網平臺的打擊力度升級,也因之變臉。

不論電商、視頻平臺還是社區,圖文、視頻、直播等內容形式不斷創新,但灰黑產,卻是各平臺始終都要面對的難題。究其根本,哪裡有商業利益,哪裡就有嗅覺靈敏、聞風而動的黑產。

01

哪裡有利益,哪裡就有黑產

黑產刷量的根本目的是謀求利益,商業價值越高的平臺往往越容易被盯上。但深究黑產產業鏈運作機理可以發現,一切並不那麼簡單,其中的利益鏈條可謂錯綜複雜。

除了愛奇藝,全球月活超10億的圖片社交平臺Instagram也在2019年5月隱藏了前臺點贊量。Instagram這麼做的一大原因是,作為一個極具商業價值的平臺,社區刷量問題已影響到了網站的交流氛圍,其中甚至包括,許多KOL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贊”,也開始向一些機構買量刷贊。

小紅書社區反黑:看不見硝煙的持久戰


2019年5月,一家名為“agoodcompany”的海外機構發表過一個報告。在調研了超過4000名英國KOL後,該機構發現,只有36%的KOL沒有買贊、買評論、刷粉等數據作弊行為。

同樣的事在YouTube上也多有發生。

《紐約時報》2018年一篇報道稱,刷量公司在YouTube上頗有市場,目前已形成完整產業鏈,有些刷量公司在3年內即賺得百萬美金;平臺上有些音樂人也會給自己買數據,以此影響作品在Billboard上的排序,而最終受到影響的,無疑是自己作品的商業價值。

和2019年曝出的“星援”APP背後公司靠賣小號等半年吸金800萬人民幣相比,上面提到的3年賺百萬美金就是小兒科了。

深耕社交,同時又具備強媒體屬性,微博因此成為粉絲追星的主陣地,熱搜、熱評、粉絲量等數據,逐漸演變成量化明星人氣的核心指標。基於此,誕生了一批掘金粉絲經濟的刷量大軍。

小紅書社區反黑:看不見硝煙的持久戰


不管是Instagram上KOL刷贊,還是YouTube上播客刷粉絲,抑或微博上“數據女工”給愛豆刷量打榜,這些現象背後,是圍繞平臺產生的大量品牌營銷、商業交易行為。

數據意味著價值,刷量大軍最喜歡的,就是這類極具商業變現價值的平臺。

以小紅書為例。在該平臺,營銷代理商是這當中佔比頗大的一類刷量需求方。2020年3月的一天,小紅書某博主忽然收到平臺反作弊系統處罰警告,稱其內容違規刷量。他很困惑,聯繫了合作方某營銷代理商,詢問得知,是該代理商購買了100個贊和2000個閱讀,代理商辯解稱這麼做才能對品牌商有所交代。

客戶看重數據,於是把數據做好、便於交差,就成了一些急於求成的營銷代理商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上購買刷量數據的源動力。

而對消費決策越有影響力的平臺,就越容易成為刷量利益方的窺視目標。2019年2月,小紅書反作弊團隊接到舉報稱,某小家電品牌在刷量行業中聽聞有競爭對手在通過購買虛假流量的方式佔有自己的品牌詞,主動來舉報。

不管是何種原因導致的黑產刷量行為,對平臺長期發展來說,這都屬於一種慢性傷害。當這種非正常的人為排序手段嚴重影響了社區內容價值權重體系時,就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異化社區整體交流氛圍,繼而直接導致社區活躍度下降,交流空氣汙濁,最終殃及平臺長期價值,其影響是致命的。

被“坑”的小紅書博主最終被平臺清理了筆記的刷量數據,涉嫌刷量不正當競爭的品牌代價慘痛:筆記被悉數清理,品牌也受到平臺嚴厲處罰。

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副院長王四新在採訪中曾表示,網絡生態的日趨複雜和網絡行為與大量日常經濟活動聯繫的日益密切,再加上網絡空間的身份更容易偽造,客觀上助長了網絡空間非法行為的增多,致使網絡空間的交易行為難以在穩定、安全的環境中進行;這種狀況損害了廣大互聯網用戶的利益,惡化了網絡空間的信息生態、內容生態,也給平臺安全、合法經營帶來了政策和法律上的風險。

正因如此,打擊黑產刷量,已成為當前各互聯網平臺必須直面的一場戰役。

02

拒絕灰色地帶,“來一個打一個”

隨著平臺影響力的擴大,小紅書對“打黑”的投入也越來越多。2018年10月,小紅書成立了獨立的反作弊團隊。同年11月,反作弊“聚類模型算法”在小紅書上線。

“數據維護中,暫時不要下單”。一石激起千層浪,“聚類模型算法”上線後,斷了不少黑產團伙的刷量路徑,一個月內持續兩天刷量失效的情況,前後出現了4次。

在黑產行業,虛假刷量被偽裝成“數據維護”,更為隱蔽的同時,也更容易矇蔽初入行的博主,或是品牌代理商。

追求真實分享社區氛圍的小紅書,對這類灰色地帶的容忍度格外低。

2019年5月,小紅書啟動了“5月真實行動”計劃,不少踩線行為隨之暴露。

小紅書風控團隊曾收到一位博主投訴,稱其只要在粉絲群發紅包讓大家點贊、評論,筆記就會被限流。對此,小紅書反作弊團隊稱,用紅包刺激用戶點贊,儘管並非刷量行為,但仍屬作弊。

對博主發紅包也嚴格限制,小紅書的反作弊規則似乎比微信還要嚴格。這是為何?

小紅書採取的是去中心化的流量分發機制,點贊、收藏等互動率高的優質筆記,獲得的曝光量也就更大。而人為干預筆記的互動,將擠兌其他內容的曝光空間。此外,小紅書社區具備較強的種草心智,離消費更近,因此需要更加嚴格的邊界劃定。

小紅書社區反黑:看不見硝煙的持久戰


在愛奇藝關閉前臺播放量一週後,網絡上就流傳出代刷“熱度”的信息。平臺的打黑手段不斷迭代升級,利益驅使之下,黑產團伙的作案手法也在推陳出新。

“每次你們攔截我們,我們都會變得更加智能。即使一個計劃失敗了,我們還會有別的計劃。”這是一條曾出現在小紅書後臺的黑產團伙留言。

黑產猶如“打不死的小強”,從互聯網產業誕生之初開始,和平臺持續糾纏至今,從未停歇。

淘寶成立17年,迄今平臺上刷單、刷好評的現象依然存在,儘管阿里持續打擊,但這些商家不斷變換招術,屢禁不絕;YouTube備受數據作弊困擾多年,但直到今天,它還在反作弊。

應該說,黑產永遠緊盯最有價值的平臺,哪裡有利益,它們就會往哪鑽,完全消滅幾乎不可能,這注定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道魔之戰。

據2019年7月小紅書發佈的2019年第二季度反作弊報告,在該時段內,小紅書日均清理刷量筆記4285篇,除機器刷量外,日均清理920篇人工刷量筆記。

這指向的是數據作弊難以禁絕的另一原因——假流量中有相當比例來自人工,而這是打黑過程中最難拿捏的一環,其難點在於,這些“散兵遊勇”的水軍,極難定位取證,即便抓到也難以按現有法律法規進行規範。

小紅書安全團隊曾臥底到一些傳說中的人工刷量群。他們調查發現,這類任務群往往組織有序,行動鏈條清晰,群主會交代任務鏈接、規劃路線,比如先去哪條筆記、停留多久、再去哪。“我們現在已經能夠判別真人水軍刷量,進行精準打擊,並且對個人的賬號和筆記按違反平臺規則處理,平臺能做的我們都會盡力做好,但也只能做防守戰。參與者是否應該受罰,是否應該被規範,已經超出了平臺能力。”

“曾經很糾結什麼時候才能打完,後來我想通了,這事也許沒有盡頭。那我們就來一個打一個,一直打下去。”小紅書反作弊團隊一名成員說。和很多內容平臺一樣,小紅書反作弊也早就常態化。

03

群防共治,“打黑”任重道遠

事實上,網絡黑產類似病毒,互聯網平臺作為防守方,主要是被動防禦,並不能從根源上杜絕。有些黑產的快速迭代能力甚至超過了各平臺的技術迭代。此前曾有業內人士指出,真正有效的機制是在法律上進行嚴打。只有讓黑產從業者意識到其所要承擔的法律風險是其所獲得的利益不能衝抵的,黑產才能真正被有效遏制。

好消息也在多起來,其中一個便是對這類呼籲的回應:國家監管層面正在積極動作。

2020年3月1日,國家網信辦發佈的《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正式實施。該規定明確提到,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和生產者、平臺,不得開展流量造假、操縱賬號等違法活動。

當然在實踐當中,這些尚顯不夠,“打黑”仍任重道遠,對於新興互聯網平臺來說尤其如此,各自針對性策略不可或缺。

拿小紅書來說,3年來,該平臺已形成了一套獨有的反欺詐體系,目前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

4月16日發佈的2020年第一季度社區生態治理報告顯示,小紅書當季處理涉嫌刷量筆記52萬篇,攔截和清理黑產刷量行為逾1.4億次。與此同時,小紅書宣佈接下來將啟動跨部門的平臺生態專項治理行動。“打黑”力度與決心,由此可見一斑。

小紅書社區反黑:看不見硝煙的持久戰


能夠預判,出於生態健康考量,小紅書“打黑”行動會長期持續,相關技術及方法則會迭代更新。而放眼全網,各頭部平臺大同小異。

互聯網反作弊無法一蹴而就,也難斬草除根,而長效治理,平臺、公眾都不能置身事外,徹底治理網絡黑產,需要各方合力、共同監督。只有這樣,網絡環境才能真正做到天朗氣清、生機勃勃。

“非常樂見像小紅書等互聯網服務提供者針對網絡黑產展開的專項治理活動。”王四新說,平臺利用自己在數據、算法和用戶資源方面的優勢,認真落實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監管機構提出的監管要求,切實履行主體責任,通過生態治理專項行動,切斷網絡黑產得以維繫的利益鏈條,剷除網絡黑產滋生的土壤,為全面提升互聯網生態質量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